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感知分析系统

增加 45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感知分析系统'''基于实时数据流的智能校园 [[ 学生 ]] 综合行为 感知分析系统,本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实时数据流的智能校园学生综合行为感知分析系统(以下简称智能校园系统),阐述了高校智能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辨析了智能高校与传统高校的区别,提出了智能高校未来的应用方向与发展前景。目的是随着智能高校的建设与普及,智能校园系统能够增强学生就读体验,改善 [[ 教师 ]] 教学效果,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项目设计背景==
[[ 物联网 ]]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 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 [[ 化学 ]] 、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包含了四个部分: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实体、用于感知物理实体状态信息的传感器、传输网络、智能处理系统[1]。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与 [[ 互联网 ]] 有着多种区别特征:不同应用领域的专用性、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2] 。2005 年,《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宣告了物联网时代的黎明[3]。传统的互联网的设备之间缺少连接,设备也无法直接连接至服务器。而物联网解决了物体至物体(Thing to Thing,T2T)、物体至人(Thing to Human,T2H)、人至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如图 1 所示,左边为传统互联网,人与人直接没有直接连接,人通过智能设备连接至 [[ 服务器 ]] 实现间接连接,设备也与服务器没有直接连接,需要连接至计算器进行连接。而在右边的物联网中,人与物直接的连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之间可以直接连接,物与物可以直接连接,物也能够直接连接上云端服务器。2021 年 7 年7 月 13 日, [[ 中国互联网协会 ]] 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物联网市场规模达 1.7 万亿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 3031 亿元。由此可见,物联网市场广大,未来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项目创意表现==
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智能设施将产生大量 [[ 数据 ]] ,对这些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而为教学教务提供帮助,即增强了结论的广泛性,又有着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也能够改善校园管理效率,因此,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校园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够对高校教学管理、学生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报告设计的智能校园系统,结合了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网页搜索等多种 [[ 计算机技术 ]] ,结合以“云端”为中心和以“物端”为中心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能够同时完成查询、物理信息的采集,以及对智能设备的反馈。
==项目设计方案==
本文设计的智能校园系统,并将其分为五个结构,即智能设备层、数据库层、数据层、展示层、前端应用层.智能设备层用来收集数据,其数据包括了物联网系统中的多种智能联网装备,包括了智能穿搭,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睛;智能家居,如智能空调、智能电灯;智能教室,如智能桌子。在智能设备产生数据后,将其通过网络传输到 [[ 数据库 ]] 进行存储,由于多种设备会产生不同格式的数据,因此将其分别存储至MySQL、SqlServer、Oracle 数据库中。接着,在数据层中,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数据存储、数据缓存、数据挖掘等。经过数据挖掘后,将结果进行展示,为保护学生隐私,以及查看人员权限不同,将展示结果分为两类,分别为学生展示以及教职工展示。 [[ 学生 ]] 只能够查看关于自己个人的数据挖掘结果,教师能够查看自己直属班级学生的状态查询,领导根据其领导范围决定其查看范围,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查看所有人的信息。最后,将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应用到寝室、教室、食堂等多个校园场景中,反过来影响智能设备,从而打造智能校园。
==智能校园系统的应用前景==
学生占据着校园生活的中心,政师生中学生的数量也最庞大,可以说学校的大多数行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政师生的关系如图 4 所示,行政部门同时管理学生与教师,而教师还能够管理学生,学生同时被行政和 [[ 教师 ]] 管理。因此,本文设计的智能校园系统也将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帮助学生 [[ 健康 ]] 成长作为系统的核心,并将系统的功能分为三类,分别为:校园生活、教育学习、政务管理。
==参考文献==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類]]
763,8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