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荣

增加 29,781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杨荣''' (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无框|右|杨荣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 [1]  ),原名道…”
'''杨荣''' (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File:杨荣.jpg|无框|右|杨荣]]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 [1]  ),原名道应、子荣 [2]  ,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3]  。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4]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5]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6]  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7-8]  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A8%E8%8D%A3/11964/0/10dfa9ec8a136327bbb2b846928fa0ec08fac76c?fr=lemma&ct=single


姓    名 杨荣

别    称 杨道应、杨子荣、杨文敏

字    号 字勉仁

所处时代 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建安(今福建建瓯)

出生时间 1371年

去世时间 1440年7月30日

主要作品 《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主

要成就 历仕五朝,辅佐永乐盛世、仁宣之治;重修太祖实录,总裁太宗实录

官    职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追    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

谥    号 文敏

地    位 “三杨”之“东杨

'''人物生平'''

<big>人物生平</big>

杨荣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时名道应,当时杨荣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声,说:“雄壮啊!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便改其名为子荣 [9]  。 [10]  杨荣十七岁被选入郡庠。

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 [11]  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 [12]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 [12]  ,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13] 

<big>入直文渊</big>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荣从此受到朱棣任用。 [15] 

同年,朱棣即位,把杨荣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一同当值的七人中,杨荣年龄最小,也非常警敏。有天晚上,宁夏来报告说被围,当时内阁正是杨荣当值,朱棣将奏报给他看。杨荣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朱棣对杨荣说:“你怎么预测得这么准?”江西有盗贼起事,朱棣派使者去招抚,而令韩观率兵随后出发。贼人接受招抚的奏报传到,朱棣想赐敕慰劳韩观。杨荣说:“推算奏报发出时,韩观还没到达,不应给他论功。”朱棣更加敬重他,再升他为侍讲。 [16]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荣升任太子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内阁当值的诸臣同被赐给二品官服。杨荣评议各部门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又受朱棣赏赐衣服及钱币。朱棣非常威严,与大臣们议事无法决断时,常常发怒,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但杨荣一到,朱棣脸色便转好,而事情也就决定。 [17] 

永乐五年(1407年),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经营筹划军务,杨荣观察了所过之处的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检查城堡。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朱棣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切瓜给他吃。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职。 [18] 

<big>扈从出塞</big>

永乐六年(1408年),杨荣的父亲去世,朱棣让他乘驿车回乡安葬。父亲下葬后,杨荣即被召回任事。 [19] 

永乐七年(1409年),杨荣的母亲去世,杨荣请求回乡办理丧事,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没有批准,命他同胡广、金幼孜扈从北征。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说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与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并持节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杨荣顺便到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回京后他上奏十项建议,朱棣予以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20]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开始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杨荣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朱棣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二十日粮,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顺利地度过粮荒,胜利班师回朝。 [21] 

永乐九年(1411年),杨荣请求回乡奔丧,朱棣命宦官为他护行。回来后,朱棣询问他福建民情以及当年收成情况,杨荣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诸皇孙在文华殿读书。 [22]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军队粮饷的问题,杨荣认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得到朱棣的首肯。 [23] 

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荣和金幼孜一同进升为翰林学士,仍兼庶子,随从朱棣回到京师。 [24] 

永乐十五年(1417年),杨荣又随从朱棣北征。 [25]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命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杨荣因而更见亲任。大臣们多嫉妒杨荣,想让朱棣疏远他,便共同推举杨荣为祭酒。朱棣说:“朕当然知道他可以胜任,现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们才不敢再说话。 [26] 

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学士。 [27] 

<big>赞议迁都</big>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政治风波。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28] 

永乐末年,浙江、福建山贼起事,朝廷计划发兵。朱棣当时在塞外,奏书送到后,朱棣拿给杨荣看。杨荣说:“愚民苦于有关官员的压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现在大兵一出,他们将聚集得更多,从而难以调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抚,当不用烦劳师旅。”朱棣听从他的意见,盗贼果然平息。 [29]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 [30]

<big>榆木川之变</big>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犹豫,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31]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为处理遗体,两人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而将承造的工匠杀之灭口。同时也命光禄官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 [32]  杨荣和少监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33] 

<big>仁宣之治</big>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34-35]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闻讯后,召杨荣等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先是迟疑,在夏元吉以李景隆之先例劝说后,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 [36]  ,亲率军队迅速包围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回师后,杨荣因决策之功,杨荣得到上赏,被赐给五枚银章,给予很高的褒奖和赐予。 [37] 

当时,朱瞻基在安南的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则力主放弃安南,朱瞻基最终接受杨荣的建议,从安南撤军。 [38]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朱瞻基巡边,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朱瞻基将扈从的文臣都留在大营,只命杨荣跟从。杨荣自率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39]  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升为少傅,又升任荣禄大夫,仍兼尚书、大学士之职,因并食三禄,杨荣遂辞去大学士的俸禄。 [40-41] 

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又随从朱瞻基巡边,至洗马林而返。 [42] 

<big>三杨当国</big>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

英宗即位时年方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张太后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多咨询三人裁决朝事。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书成,杨荣进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兼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并获赐玉带。 [44-45] 

<big>逝于归途</big>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请准回乡展扫先墓,于二月十八日起程。事毕后即择日出发,适逢杨荣病发,众人都劝他稍事休息再走,杨荣却说:“君命不能稽留。”便带着医生起程,途经杭州武林驿时,病重不起,于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岁。长孙杨泰侍侧含殓,护行内侍阮江以讣闻回告英宗,英宗恸悼,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派礼部尚书胡濙前往吊祭,命阮江护丧回葬故土。官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荣誉。 [46-47]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荣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明代诸臣入祀的还有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李贤、刘大夏。 [4]

<big>参考资料</big>

1.  《明史·卷十·本纪第十》:(正统)五年...秋七月...壬寅,杨荣卒。

2.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2]

3.  焦竑《玉堂丛语》: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

4.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1-29]

5.  《名山藏·卷五十九》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4-10-19]

6.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十三章

7.  《中国文学史·第五编·明文》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引用日期2015-07-29]

8.  藉芳丽,《明代文坛“三杨”研究》,上海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06年

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

10.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字勉仁,生时名道应,祖达卿闻啼声,曰:“雄哉!是子必荣显吾家。”更名子荣。永乐初,命去“子”字,单名荣。

11.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杨文敏在诸生时,适夏忠靖公以侍郎使闽视学,文敏讲《孟子》养气章,深契其旨,大被嘉奖。

12.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是岁,文敏遂举乡试第一,联中会试第三,廷试二甲第一。

1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

14.  杨荣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时刻《三才图会》。

1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

1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再迁至侍讲。

1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太子立,进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直诸臣同赐二品服。评议诸司事宜,称旨,复赐衣币。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

1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寻进右庶子,兼职如故。

1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

2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又以母丧乞归。帝以北行期迫不许,命同胡广、金幼孜扈从。甘肃总兵官何福言脱脱不花等请降,需命于亦集乃。命荣往甘肃偕福受降,持节即军中封福宁远侯。因至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务。还陈便宜十事。帝嘉纳之。

2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八年从出塞,次胪朐河。选勇士三百人为卫,不以隶诸将,令荣领之。师旋,饷不继。荣请尽以供御之余给军,而令军中有余者得相贷,入塞,官为倍偿。军赖以济。

2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乞奔丧,命中官护行。还询闽中民情及岁丰歉,荣具以对。寻命侍诸皇孙读书文华殿。

2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为边患。乃复遣荣至陕西,会丰城侯李彬议进兵方略。荣还奏言:“隆冬非用兵时,且有罪不过数人,兵未可出。”帝从其言,叛者亦降。复与广、幼孜从北巡。又征瓦剌,太孙侍行。帝命荣以间陈说经史,兼领尚宝事。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

2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十四年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从还京师。

2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复从北征。

2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十六年,胡广卒,命荣掌翰林院事,益见亲任。诸大臣多忌荣,欲疏之,共举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荣者。”诸大臣乃不敢言。

2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学士如故。

2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定都北京。会三殿灾,荣麾卫士出图籍制诰,舁东华门外。帝褒之。荣与幼孜陈便宜十事。报可。

2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永乐末,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

3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二十年,复从出塞,军事悉令参决,赉予优渥。师还,劳将士,分四等赐宴,荣、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赏。已,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帝时称“杨学士”,不名也。

3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又复从北征。当是时,帝凡五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荣、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

32.  《智囊全集》:榆木川之变,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

3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

34.  《文敏杨公墓志铭》:仁宗皇帝嗣位,进公太常寺卿,授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逾月,进太子少傅,授资善大夫,兼谨身殿大学士。

3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仁宗即位,进太常卿,余官如故。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既而有言荣当大行时,所行丧礼及处分军事状。帝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时士奇、淮皆辞尚书禄,荣、幼孜亦固辞。不允。

36.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明年,汉王高煦反,亦以“靖难”为辞,移檄罪状诸大臣,以原吉为首。帝夜召诸臣议。杨荣首劝帝亲征。帝难之。原吉曰:“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帝意遂决。

3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师还,以决策功,受上赏,赐银章五,褒予甚至。

3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独荣与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其老成持重类如此。

3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三年从帝巡边,至遵化。闻兀良哈将寇边,帝留扈行诸文臣于大营,独命荣从。自将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4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五年进少傅,辞大学士禄。 41.  《文敏杨公墓志铭》:既还,升少傅,进荣禄大夫,仍兼尚书、大学士,三俸俱支,辞大学士俸。

4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九年复从巡边,至洗马林而还。

43.  杨荣、杨士奇、杨溥像取自明谢环绘《杏园集雅图》,镇江市博物馆藏。

4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正统三年,与士奇俱进少师。

45.  《文敏杨公墓志铭》:修《宣庙实录》皆为总裁,书成,进公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尚书大学士如故,赐玉带。

4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

47.  《文敏杨公墓志铭》:正统五年二月十八日,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建安杨公奉勅归展先墓,既毕事,卜日启行,病作,众曰:“曷俟少间。”公曰:“君命不可稽也。”挟医以行,至临安武林驿,病加,遂不起,是年七月二十也,守臣治棺敛,既驰奏,皇上嗟悼,辍视朝一日,赐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文敏,遣礼部尚书胡濙莅祭,遣中使护丧还葬其乡,命有司治坟。

4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英宗即位,委寄如故。

49.  《台阁体“三杨”二题》

50.  《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09]

51.  《文敏杨公墓志铭》:所著文章有《默庵集》、《云山小稿》、《静轩稿》、《退思集》、《北征记》、《训子编》藏于家。

5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宣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先后赐赉,不可胜计。

53.  《皇明经世文编·卷十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07]

5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夏原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力。尝语人曰:“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故其恩遇亦始终无间...性喜宾客,虽贵盛无稍崖岸,士多归心焉。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5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10-10]

56.  明·杨士奇·《文敏杨公墓志铭》

57.  明·陈循·《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杨公墓志铭》

58.  王直、周叙、钱习礼·《杨文敏集序(文敏集原序)》

59.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六十九》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5-04-09]

60.  明·吴宽·《家藏集·跋三杨遗墨》

61.  明·唐枢·​《国琛集·上卷》

62.  明·唐枢·《国琛集·下卷》

63.  杨荣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64.  明·王世贞·《名卿绩纪·卷三》

65.  《艺苑卮言·卷五》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4-06]

66.  《徐襄阳西园杂记》  .传统文学网[引用日期2015-07-29]

67.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六十》

68.  《玉堂丛语·卷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5-23]

69.  《玉堂丛语·卷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8]

70.  明·张燧·《千百年眼·卷十二》

71.  明·林时对·《荷牐丛谈·卷二》

72.  清·汪有典·《前明忠义别传·卷三·刘忠愍传》

73.  《明史·卷一十二·本纪第十二》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10-10]

74.  《杨文敏集》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4-10-19]


75.  《冷庐杂识》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5-02-17]

76.  《浮邱子》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2-10]

77.  弃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宫倾心内嬖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10]

78.  享太平与民同乐 儆权阉为主斥奸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10]

79.  正统、景泰和天顺统治时期,1436—1464年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19]

80.  《玉堂丛语·卷一·行谊》:杨文敏从文庙北征,蚤发凌霄峰,公与学士胡广、金幼孜迷失路,太宗命中官追寻,得之。时昏黑,中官驰去,公等复迷入穷谷中。幼孜坠马,胡学士、金侍郎不顾而去。公下马,为整鞍辔,不数步,幼孜复坠马,鞍尽裂。公即以所乘马让之,自乘骣马,从夜至旦,不胜疲劳。翼日出山,望见左掖,乃趋赴之,至午,方诣中军。上大喜,慰问良久,嘉公之义。公谢曰:“僚友之分,谊所宜然。”上曰:“广非僚友耶,何不顾而行也?”

81.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坠马,广、纯去不顾。荣为结鞍行,行又辄坠,荣乘以己骑,明日始达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荣、幼孜,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

82.  《智囊全集》:王振谓杨士奇等曰:“朝廷事亏三杨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当如何?”士奇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荣曰:“先生休如此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振喜,翌日即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荣当日发言之易。荣曰:“彼厌吾辈矣,吾辈纵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内中出片纸,命某人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辈人,当一心协力也。”士奇服其言。

83.  《玉堂丛语·卷一·行谊》:杨荣闻父计,告归,赐以钞币,命驰传以往。既襄事,乃料检乡党平日有假贷钱谷弗能偿者,悉焚其券。族人有丧不能举者,悉为葬之。贫弱不能自存,悉收养嫁娶之。有因产业致争者,割己业畀之。诏起公,宗戚乡邻送行者咸垂涕。

84.  《玉堂丛语·卷二·政事》:东杨天资明敏,有果断之才。中官有事来阁下议,必问曰:‘东杨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凡议事未尝不逊,西杨或执古以断,不可行,已而卒就东杨,灼然可行而无碍也。每秋,敕文武大臣赴宪台审录重狱,自英国公而下俱逊避,俟二杨先生决之。西杨讯之未尝决,至不可了,东杨一问即决。庶几子路片言折狱之才,众皆叹服。

85.  《国朝献徵录·卷十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12]
2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