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菲茨杰拉德

增加 12,444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Biography | subject_name =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br/><small>F. Scott Fitzgerald</small> | image_name = | image_size = | image_caption =…”
{{Infobox Biography
| subject_name =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br/><small>F. Scott Fitzgerald</small>
| image_name =
| image_size =
| image_caption = 大約1921年的費茲傑羅
| birthdate = {{birth date|df=yes|1896|9|24}}
| place_of_birth =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
| death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40|12|21|1896|9|24}}
| place_of_death = [[美國]][[加利福尼亚州]][[荷里活]]
| occupation =[[小說家]]
| family = 賽爾妲·莎爾·菲茨杰拉德
| nationality = 美國
| period = 1920年–1940年
| genre = [[現代主義]]
| movement = [[迷惘的一代]]
| alma_mater = [[普林斯顿大学]]
| signature = F Scott Fitzgerald Signature.svg
}}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lang-en|'''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b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catIdx=Fitzgerald, Francis Scott}}),中華人民共和國譯作-{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而台灣與港澳譯作-{費茨傑羅}-,簡稱'''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一位[[美國]][[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展示了[[爵士時代]]。雖然他一生只獲得了少量的成功,但他現在被廣泛看成是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文學|美國作家]]之一。費茲傑羅被認為是19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人。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小说為《[[大亨小傳]]》,此書堪稱美國社會縮影的經典代表,描述1920年代美國人在歌舞昇平中空虛、享樂、矛盾的[[精神]]與思想。費滋傑羅一生為兩樣東西所困:一是才華,一是金錢,他都曾一度擁有,最後又全部失去。他死的時候,評論家都批評他生活腐化、自暴自棄,所以短壽,浪費了自己的才華。但或許就是因為他如此腐化的生活才能夠寫出那樣屬於美國那個年代的作品。他一生總共完成了4本長篇小說:《{{link-en|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link-en|美麗與毀滅|The Beautiful and Damned}}》、《大亨小傳》和《{{link-en|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第五本未完成的小說《[[最後的大亨]]》則在他去世後才出版。他也在雜誌中創作過164篇短篇小說。

== 生平 ==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一個中上階層的[[愛爾蘭天主教]]家庭,菲茨杰拉德的中間名斯科特是來自於遠親{{link-en|法蘭西斯·史考特·基|Francis Scott Key}},他是一位著名的[[律師]]<ref>Matthew Joseph Bruccoli and Scottie Fitzgerald Smith, ''Some Sort of Epic Grandeur: The Life of F. Scott Fitzgerald'',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2), p. 13.</ref>。菲茨杰拉德的姐姐路易絲·斯科特(在費茲傑羅出生前三個月過世)也是根據他的名字來命名<ref>Jonathan Schiff, "Ashes to Ashes: Mourning and Social Difference in F. Scott Fitzgerald's Fiction," (Selingsgrove, PA: 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1</ref>。

父親艾德華·菲茨杰拉德<ref>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asp/authors/00124/introduction.htm{{Dead link|date=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原籍美國東部的[[馬利蘭州]],是潦倒的商人。他的童年時代主要在紐約州[[水牛城]](1898年至1901年和1906年至1908年間)與紐約州[[锡拉丘兹 (纽约州)|錫拉丘茲]](1901年1月至1903年9月)渡過<ref name="buffaloah.com">[http://www.buffaloah.com/a/fitzbflo/fitzbflo.html ''"F. Scott Fitzgerald in Buffalo, NY: 1898–1908"''] – Buffalo as an Architectural Museum</ref>。因為父母都是[[天主教]]徒,於是費茲傑羅十幾歲時進入[[水牛城]]一間天主教學堂住讀。在水牛城生活時,他發現自己對於[[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ref>Matthew Joseph Bruccoli and Scottie Fitzgerald Smith, ''Some Sort of Epic Grandeur: The Life of F. Scott Fitzgerald'',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2), p. 14.</ref>。

1908年,他的父親遭到[[宝洁|寶潔家品公司]]開除,於是他與家人回到[[明尼蘇達州]]。菲茨杰拉德從1908年至1911年間就讀於[[聖保羅]]的{{tsl|en|St. Paul Academy and Summit School|聖保羅學院}}<ref>{{cite web |url=http://www.kirjasto.sci.fi/fsfitzg.htm |title=F(rances) Scott (Key) Fitzgerald |author=Petri Liukkonen |year=2008 |accessdate=25 October 200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10175324/http://www.kirjasto.sci.fi/fsfitzg.htm |archivedate=2015年2月10日 }}</ref>。1911年,菲茨杰拉德15歲時,他的父母送他至新澤西州[[哈肯薩克 (新澤西州)|哈肯薩克]]一所天主教預科學校紐曼學院。他從紐曼學院畢業後,於1913年就讀[[普林斯頓大學]]。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決定自己要成為一位作家,開始磨練自己的寫作技巧。他在那裡認識未來的評論家和作家{{tsl|en|Edmund Wilson|艾德蒙·威爾遜}}和{{tsl|en|John Peale Bishop|約翰·皮爾}},也替{{tsl|en|Princeton Triangle Club|普林斯頓三角俱樂部}}寫作<ref>http://theprince.princeton.edu/princetonperiodicals/cgi-bin/princetonperiodicals?a=d&d=Princetonian19670615-01.2.81&srpos=2&e=-------en-20--1--txt-IN-#</ref>。他因為參加[[社團]]、辦刊物而被留級,休學一年之後,又復學取得文憑。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於1917年從軍,被派駐到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軍事]]基地。1920年出版第一本小說《{{link-en|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此書甫出版大受歡迎,讓他名利雙收。

他在一次宴會上遇見名門之女[[賽爾妲·莎爾]],他們在紐約[[圣巴特里爵主教座堂 (纽约)|圣巴特里爵主教座堂]]結婚,唯一一個[[女兒]]{{tsl|en|Frances Scott Fitzgerald|弗朗西絲·斯科特·菲茨杰拉德|-{zh-hant:弗朗西絲;zh-tw:法蘭西絲;zh-cn:弗朗西絲;}-·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出生在1921年10月26日。為了維持笙歌宴飲的侈華日子,費滋傑羅替《星期六晚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撰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賺取高額稿酬。他自己卻痛恨這些低俗的作品,說全是垃圾。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與賽爾妲·莎爾的墳墓,墓志銘來自《[[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後一句話「我們就這樣揚著船帆奮力前進,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不停地將我們推回到過去。」]]

婚後攜妻寄居巴黎,因此1920年代的[[巴黎]]對於菲茨杰拉德的寫作生涯影響深遠,也因此在巴黎認識許多美國人士,作家,特別是[[歐內斯特·海明威]]。1925年,他出版第三部小說《大亨小傳》,也是他一部嘔心瀝血的作品。儘管許多著名作家一致讚譽為傑作,不過銷量成績不佳。

1930年4月,他的妻子賽爾妲精神崩潰,從此他的生活便充滿了痛苦。為了支付醫療費用和女兒的學費,他只得不斷替流行雜誌跟晚報寫散文、短篇小說,賺稿費過活,稿費高至四千美元一篇。他自我解嘲,說這是用粗製濫造的東西來換取時間,以便精心創作。他從1937年開始替好萊塢[[編劇]],不斷通信遠在東部[[瓦薩學院]]就讀的女兒(Frances),並開始動手寫長篇小說《[[最後的大亨]]》。1937年,他與專欄作家{{tsl|en|Sheilah Graham|謝菈·葛蘭姆}}發生[[婚外情]]。

1940年12月22日,[[聖誕節]]前夕,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位於[[好萊塢]]謝菈·葛蘭姆所住的公寓,當時《最後的大亨》初稿只完成四分之三。{{link-en|多蘿西·帕克|Dorothy Parker}}在他的葬禮上哭泣,並喃喃自語說「他是一個貧窮的兔崽子」<ref name=Mizener-1951>Mizener, Arthur.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printout/0,8816,821502,00.html ''"The Big Binge"'']{{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Excerpt: ''"The Far Side of Paradise: A Biography of F. Scott Fitzgeral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1. (pp. 362; c/o ''[[Time (magazine)|Time]]''), Monday, January 29, 1951,</ref><ref>[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07350,00.html ''"Biography in Sound"'']. ''[[Time (magazine)|Time]]'', Monday, July 11, 1955.</ref>。1948年,他的妻子賽爾妲·莎爾·菲茨杰拉德死於[[北卡羅來納州]]「高原醫院」大火。他身後文名如日中天,躍身為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之一。

他的朋友,文學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於1941年出版菲茨杰拉德的遺作《最後的大亨》。這本書在1994年以《影壇大亨的愛》重新出版<ref>''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1941. Ed. Matthew J. Bruccoli
FS Fitzgerald – 1994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ref>。

==語錄==
{{cquote|在靈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點。}}
{{cquote|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場夢,一種化學的瘋狂。}}

== 作品 ==
=== 長篇小說 ===
* 1920年:《{{link-en|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This Side of Paradise'')
* 1922年:《{{link-en|美麗與毀滅|The Beautiful and Damned}}》(''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 1925年:《[[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 1934年:《{{link-en|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Tender Is the Night'')
* 1941年:《[[最後的大亨]]》(''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原名為''The Last Tycoon'',未完成)

=== 中篇小說 ===
* 1922年:《''{{link-en|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收錄於《[[爵士時代的故事]]》)
* 1922年:《''{{link-en|May Day (short story)|May Day (short story)|May Day}}''》(收錄於《爵士時代的故事》)
* 1926年:《''{{link-en|富家子|The Rich Boy}}''》(收錄於《''{{link-en|All the Sad Young Men|All the Sad Young Men}}''》)

=== 短篇小說集 ===
* 1920年:《''{{link-en|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 1922年:《[[爵士時代的故事]]》
* 1926年:《''{{link-en|All the Sad Young Men|All the Sad Young Men}}''》
* 1935年:《''{{link-en|Taps at Reveille|Taps at Reveille}}''》
* 1957年:《''Afternoon of an Author''》
* 1960年:《''{{link-en|Babylon Revisited and Other Stories|Babylon Revisited and Other Stories}}''》
* 1940–41年:《''{{link-en|The Pat Hobby Stories|The Pat Hobby Stories}}''》
* 1973年:《''{{link-en|The Basil and Josephine Stories|The Basil and Josephine Stories}}''》
* 1989年:《''{{link-en|The Short Stories of F. Scott Fitzgerald|The Short Stories of F. Scott Fitzgerald}}''》
* 1995年:《''The Price Was High: Fifty Uncollected Stories''》

=== 著名短篇小說 ===
* 1920年:《''{{link-en|Bernice Bobs Her Hair|Bernice Bobs Her Hair}}''》(收錄於《''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 1920年:《''{{link-en|Head and Shoulders (story)|Head and Shoulders (story)|Head and Shoulders}}''》(收錄於《''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 1920年:《''{{link-en|The Ice Palace|The Ice Palace}}''》(收錄於《''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及《''Babylon Revisited and Other Stories''》)
* 1920年:《''{{link-en|The Offshore Pirate|The Offshore Pirate}}''》(收錄於《''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 1921年:《[[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短篇小說)|-{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收錄於《爵士時代的故事》)
* 1922年:《[[冬天的夢]]》(''Winter Dreams'')(收錄於《''All the Sad Young Men''》)
* 1925年:《''{{link-en|The Baby Party|The Baby Party}}''》(收錄於《''All the Sad Young Men''》)
* 1928年:《''{{link-en|The Freshest Boy|The Freshest Boy}}''》(收錄於《''Taps at Reveille''》)
* 1930年:《''{{link-en|The Bridal Party|The Bridal Party}}''》
* 1931年:《''{{link-en|A New Leaf (short story)|A New Leaf (short story)|A New Leaf}}''》
* 1931年:《''{{link-en|Babylon Revisited|Babylon Revisited}}''》(收錄於《''Babylon Revisited and Other Stories''》)
* 1932年:《''{{link-en|Crazy Sunday|Crazy Sunday}}''》(收錄於《''Babylon Revisited and Other Stories''》)

==參考資料==
{{Reflist|colwidth=30em}}
23,7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