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型式试验

增加 340 位元組, 8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型式试验'''<br><img src="https://txt15-2.book118.com/2018/0411/book161041/161040894.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411/161040894.shtm 圖片來自原创力文档]</small> |}'''型式试验'''(type test)即是为了验证产品能否满足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所进行的试验。它是新产品鉴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型式试验,该产品才能正式投入生产,然而,对 [[ 产品认证 ]] 来说,一般不对再设计的新产品进行认证。为了达到认证目的而进行的型式试验,是对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利用试验手段进行合格性评定。对于通用产品来说,型式试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对于特种设备来说,型式试验是取得制造许可的前提,试验依据是型式试验规程或型式试验细则。试验所需样品的数量由认证机构确定,试验样品从制造厂的最终产品中随机抽取。试验在被认可的独立检验机构进行,对个别特殊的检验项目,如果检验机构缺少所需的检验设备,可在 [[ 独立检验机构 ]] [[ 认证机构 ]] 的监督下使用制造厂的检验设备进行。 [[ 特种设备 ]] 型式试验由国家核准的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进行,特种设备及其安全保护装置、安全部件等均需进行型式试验。
==检验方法==
通过型式试验的产品,通常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一般应进行型式检验,也可根据产品实际情况进行型式检验:
===测量仪器===
===1 测量仪器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测试仪器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液压测试仪器由原始的表盘读取到传感器和显示仪器结合,进一步发展到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CAT),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可以保证测量的实时性,提高测试精度,防止人为误差,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还可利用计算机控制试验程序,生成载荷谱,更严格地控制试验条件,提高试验效率,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显示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 [1]
===2 测量点位置的设计:===
测量点的位置离泵口有 2 ~ 4 倍管径的距离,离阀进口 5 倍管径以上距离,离阀出口 10 倍管径以上距离;测温点离泵测压点 2 ~ 4 倍,离阀进口 15 倍管径以内;测流量点应在液流的低压稳态区。
综合国内已有多路阀的出厂试验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在油路快速切换环节增设双向加载单元或液控单向阀组实现油路切换,可有效避免频繁换接阀口测试油管。与传统液压元件出厂测试系统的功能相比,在集成原有设计基础上,该试验台增加了对液压阀的耐久性、微动特性以及瞬态试验的检测。其中,瞬态试验要求阶跃加载阀能够快速动作,在被试阀口处产生满足瞬态条件的压力梯度,通过压力传感器、记录仪记录被试阀 8 进口处的压力变化过程。
===1 称重测量法:===
[[ 多路换向阀 ]] 内泄漏测试装置采用单点式 [[ 称重传感器 ]] ,具有过载保护设置,且可进行角差修正,防护等级达到 IP66。当被试阀 8 的滑阀阀芯处于中立位置时,A、B 油口进油,溢流阀加压至公称压力,除 T 油口外其余油口堵住,由 T 口测量泄漏量,通过称重传感器将泄漏油液的重量转换成电信号,再转换成内泄漏量,显示在工控显示器上。
===2 耐久试验:===
该试验台采用辅助系统中的高压叶片泵为控制回路提供压力油,同时该泵也可换接油缸操纵滑阀实现多路阀的耐久性测试。
试验通过调节被试多路阀的主安全阀压力至公称压力,并使通过被试阀流量为试验流量,将被试阀以 20 次 /min ~ 40 次 /min 的频率连续换向。记录试验过程中换向阀的换向次数与安全阀动作次数,并在达到寿命指标所规定的换向次数后,检查被试阀主要零件是否完好无损。
===3 微动特性试验:===
基于多路阀耐久性测试台架,将油缸与被试阀之间安装微调机构,便可进行微动特性试验的操作。该微调机构可以以微小增量移动滑阀,其原理为通过输入直线行程转换成螺距,再将螺距转换为直线行程作为输出量,每次进程通过螺距控制可实现微小增量的输出,油缸端部的 [[ 位移传感器 ]] 可测量增量的大小,以此来实现缓慢移动滑阀阀芯的操纵工况,分别得出滑阀行程与压力( 流量) 的微动特性曲线。
===4 型式试验台的扩展单元:===
多路阀试验台设计工装布局考虑到后期的扩展设备安装,因此,其设计具有可扩展性,可实现对分流阀、换向阀、溢流阀、减压阀的标准测试,该部分按实际需要将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3,5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