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855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守正创新“非遗”人|祁伟成:榫卯之间见蕴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祁伟成的足迹遍布全国。他造访现存重点古建实物,严格按照升起、侧脚、榫卯的制作技艺,将那些 [[ 历史 ]] 长河当中的珍贵古建筑按照比例制成“小样”。
“古代,人们在建筑前会先制作一个等比例的缩小样本,把脑子里的建筑设想通过模型呈现出来,这样的模型制作被称为‘扎小样’。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伴随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此技艺早在900年前就已经 [[ 发展 ]] 得非常成熟。”祁伟成介绍。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通常由画草图、选料、烤干、下料、制作基台、立柱、形成柱网、组建梁架、屋顶建造、 [[ 装修 ]] 、油漆彩绘等11道工艺组成,各工序复杂、细节完备、精准度要求高,“有时,制作工艺会随模型的复杂程度做出调整”。模型的整体制作均为纯手工,全面传承我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技艺特点。其中,升起的计算、侧脚的放线方法颇具难度,而榫卯技艺就有70余种。
古时的建造者们通过一个个小样,逐步推演建筑构造,再在若干个小样中,不断品评修改,最终确定其中一件为样板,后进行实物的设计、购料和建造。而在实物建筑竣工后,小样存放于建筑内,以备将来修缮之用。山西太原市晋祠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建筑小样、朔州市崇福寺的明代建筑小样、太原市阳曲县悬泉寺的清代建筑小样等,均为 [[ 古建筑]]<ref>[https://www.sohu.com/a/430960305_217522 设计 | 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知多少? ],搜狐,2020-11-10</ref>模型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今,作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祁伟成围绕古建模型制作、古建筑保护,不断探索、跋涉、精进、传承。他的身份也越来越多——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院长、山西古典传统艺术博物馆馆长、山西古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国家级综合评标库专家、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 南京大学 ]] 东方建筑研究所特聘顾问、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等。承担的责任越重,祁伟成的内心反而更加古朴坚定,那就是将古建模型制作、古建筑保护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登高望远,结缘古建修复工作====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中有三大技艺:升起、侧脚、榫卯。祁伟成介绍,模型中,立起来的柱子高度各不相同,需要角上的高、中间的低,这是升起;侧脚是指建筑角上的柱子都朝里侧倾斜,而非垂直,因此会将四周的力聚拢起来,不易倒塌。正如宋《营造法式》所载:“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榫卯则是木构建筑中典型的连接方式,在我国,榫卯结构起源于距今7000年的 [[ 新石器时代 ]] ,因此,榫卯也被称为早于汉字历史的民族符号。
对古建筑研究越深,祁伟成越能从一座座古建殿堂中感受到充满意蕴的生命力,“一卯一榫、一转一折,正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张弛有序、天人合一、相克相生、若即若离的大道理念。从遗存的古建筑,可以看到政治、宗法、风俗、 [[ 礼仪 ]] 、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一座古代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标志。”
回望来路,在祁伟成还很 [[ 年轻 ]] 的时候,他并未想到,自己会将研究制作古建模型、参与修缮古建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而脚下的路与心中的理想,就是在一步步前行、实践中,开辟而出。
1968年,祁伟成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芳兰村。他的爷爷在村子里是有名的“老秀才”,也是十里八乡所熟知的老校长,深受村里人的尊敬。每每逢年过节、红白之事,邻里乡亲都会前来邀请爷爷撰写楹联。祁伟成记得,一年春节,爷爷在案前挥毫书写,奶奶则在一旁研墨,静静相伴。那情景到今天都依然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像 [[ 电影 ]] 画面一样,隽永美好。他笑着说道:“咱老祖宗行过!”
祁伟成牢记爷爷的嘱咐——“走一条靠手艺养活自己的人生道路”。18岁时,他跟着姑父,也是当地有名的 [[ 木匠 ]] 薄秀章,学起了做木工。“如果没有师父带,我只会拉大锯、打家具”,祁伟成感慨道。得益于薄秀章的悉心教导,祁伟成从拉大锯到凿卯榫,又从打家具到一步步参与到修古建。
跟着师父薄秀章的芳兰古建队,祁伟成在各地辗转、磨练,从木工活做起,常常早出晚归,一天工作下来,浑身木渣,也常受伤,一次做木工不小心刨伤了一处手关节,至今仍有疤痕。就这样,他吃苦耐劳,勤学善思,一步步成为技术员、项目经理,日子也在日复一日地打磨中,开阔而充满挑战。
20世纪80年代中期,祁伟成随薄秀章来到太原,开始参与到文物维修、古建筑修缮等工作。不久后,他便参与了一项神圣的古建筑保护工程,即天龙山漫山阁复建工程。“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天龙山由此得名。漫山阁,又名弥勒阁、大佛阁,为天龙山古八景之一,名曰“佛阁停云”。北汉时,已有弥勒大阁, [[ 明代 ]] 又建高阁,以护石佛。有诗云: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
1987年,祁伟成跟着师父等人参与到漫山阁复建工程。他们协助专家深入实地勘查、作分析比对研究,并对天龙山的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进行测试和记录。除了对天龙山部分山体、危岩进行了防止雨水渗漏、裂缝合拢的加固 [[ 工作 ]] 外,最具挑战的也是特别重要的是,祁伟成和古建团队完成了天龙山石窟中第9窟漫山阁的复建。
天龙山漫山阁复建工作结束后,祁伟成进行了系统思考与梳理,与生土建筑工程专家左国保合作,共同阐述了天龙山石窟的开凿、现状及加固、保护的过程,对保护的要求、 [[ 技术 ]] 、效果等作出详细介绍,写就《天龙山石窟保护研究》,后于2016年正式出版。
至2006年,祁伟成被评定为古建筑高级工程师,并被山西省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聘为总工程师。在经历漫山阁等多项古建筑复建工作的历练后,祁伟成想要掌握更多与古建筑专业相关的知识,于是下定决心在2008年考入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生院深造,就读考古与文物鉴定专业。他的目标清晰而明确:要从考古的角度了解我国古建筑历史和发展轨迹,并且通过鉴定知识,得知某个建筑的历史痕迹,从专业角度,为古建筑断代。回忆起那个阶段的学习历程,他仍记得当时自己求知欲“极强”,“总感觉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微妙”。而在与专业前辈的不断交流中,他也日益感到“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迎难而上,坚韧跋涉中传承技艺====
20世纪90年代左右,祁伟成参与修复古建筑时,每当看到珍贵的古迹遭受过破坏,甚至残破不堪,他总想要把它们修复好、保护下来。自那时,他就在心里立下目标:“要让所有 [[ 文物古迹 ]] 重见天日,让其发出自身的光芒。”
自2011年起,祁伟成开始筹备建设自己的团队,逐步吸纳组建起一支集木工、瓦工、彩绘工等分工的队伍,建立起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祁伟成也开始带着四五十人的团队投身到更多古建修复工作。
2012年,祁伟成成为山西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原所长柴泽俊的关门弟子。柴泽俊先生开创了我国文物整体搬迁保护先河,主持和指导修缮了包括平遥古城在内的许多古建筑,被称为“山西古代建筑研究第一人”“中国古建筑界的百科全书”。柴泽俊先生的古建筑保护准则“原状、原貌、原件、原构”,践行着梁思成先生“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古建筑保护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祁伟成的 [[ 古建筑 ]] 保护传承之路。
在恩师柴泽俊的教诲与帮助下,祁伟成不断提升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的专业能力,始终以柴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座右铭激励自身,将古建筑建造技术的传承责任牢记于心。
也是在2012年,祁伟成带领团队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来到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负责对东大殿建筑构件的 [[ 研究 ]] 分析、勘测登记。
==参考文献==
[[Category: 900 藝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