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9
次編輯
變更
行舟 李益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行舟'''<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行舟'''<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804c41ab6bd44d4eb8bafb2bc203f35a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行舟'''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后两句则较为直白地显露出思乡之感,诗人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最后点出他是为登楼望乡而来。
== 原文 ==
李益〔唐代〕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 译文 ==
柳花飞入正前行的小船,舟中人俯卧身子采摘菱花,任凭小舟随碧波流转。
听闻整条扬子江边都有好风景,我(却无心欣赏,)只盼天晴时能登上高楼远眺我的故乡。
== 赏析 ==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 简析 ==
《行舟》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后两句则较为直白地显露出思乡之感,诗人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最后点出他是为登楼望乡而来。这首诗以悠闲之笔带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耐人寻味、极富情韵。
== 李益 ==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6af00dba6d3.aspx 行舟]</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行舟'''<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804c41ab6bd44d4eb8bafb2bc203f35a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行舟'''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后两句则较为直白地显露出思乡之感,诗人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最后点出他是为登楼望乡而来。
== 原文 ==
李益〔唐代〕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 译文 ==
柳花飞入正前行的小船,舟中人俯卧身子采摘菱花,任凭小舟随碧波流转。
听闻整条扬子江边都有好风景,我(却无心欣赏,)只盼天晴时能登上高楼远眺我的故乡。
== 赏析 ==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 简析 ==
《行舟》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首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后两句则较为直白地显露出思乡之感,诗人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最后点出他是为登楼望乡而来。这首诗以悠闲之笔带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耐人寻味、极富情韵。
== 李益 ==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6af00dba6d3.aspx 行舟]</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