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7
次編輯
變更
余 华
,無編輯摘要
}}
'''<big>余 华</big>''',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 浙江 ]][[ 海盐 ]] 县人,祖籍 [[ 山东 ]] 高唐县。他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 [[ 诺贝尔文学奖 ]] 的有力竞争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 [[ 许三观卖血记 ]] 》 <ref>[http://book.sina.com.cn/cul/c/2013-07-14/0849501860.shtml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将拍电影 ] 新浪娱乐,2013年07月14日</ref> ,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人物经历 ==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1973年小学毕业。 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 [[ 嘉兴 ]] 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 [[ 北京 ]] 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 [[ 意大利 ]][[ 格林扎纳·卡佛 ]]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 文学奖。
2004 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搏,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 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 长篇小说 《 兄弟 [[活着]] 》 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 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
== 主要成就 ==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
==创作特色 ==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 主要作品 ==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时间 名称
2004 《鲜血梅花》
2004 《战栗》
2004 《黄昏里的男孩》
2004 《现实一种》
2004 《我胆小如鼠》
2004 《世事如烟》
时间 名称
2005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2005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2005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时间 名称
2011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2015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知名作品 ==
《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世》
== 人物评价 ==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 [[ 查尔斯·狄更斯 ]] 。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 视频 ==
{{#ev:youku|XNDAwMDQ4ODIyMA|alignment=left}}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国当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