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虎

增加 8,619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李虎'''({{bd||?|550年代|551年6月,或554年10月|catIdx=L}})字文彬,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中国…”

'''李虎'''({{bd||?|550年代|551年6月,或554年10月|catIdx=L}})字文彬,[[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中国]][[北魏]]、[[西魏]]官员,「[[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仆射]],父亲是[[李天錫]],母亲賈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生平==
李虎即唐高祖[[李淵]]之祖。後世李唐號稱李虎出身於[[南北朝]]大族[[隴西李氏]],稱其祖輩[[十六國]]時代長居於西涼,具有[[西涼]]王室後裔的血統。李虎在关于[[西魏]]、[[北周]]的史書没有传記,《[[北史]]》、《[[周書]]》等正史類列传没有记載。西魏北周时期正史是唐朝編纂,李虎在唐代是追尊皇帝,没有列入臣下所在的列传。如同《[[三国志]]》没有[[晋朝]]皇帝先祖[[司馬懿]]的列传一样。但是,关于唐代的史书《[[旧唐書]]》、《[[新唐書]]》,也没有像《[[晋書]]》把司馬懿作为司馬氏先祖记入本紀。李虎相关史料,在《[[册府元龟]]》、《[[資治通鑑]]》、《[[西魏書]]》等後代史書中。

529年,北海王[[元顥]]在[[南梁]]支援下,攻下洛陽。[[爾朱兆]]、賀拔勝击败元颢,李虎这时是[[贺拔胜]]的弟弟[[賀拔岳]]属下,因为討伐[[万俟醜奴]]有功,加官寧朔将軍、屯騎校尉、東雍州刺史、衛将軍(武衛将軍或左右衛将軍)。成为了賀拔岳的心腹。534年賀拔岳被暗殺。李虎作為[[贺拔岳]]舊部。官至左厢大都督,贺拔岳遇害後,諸將谋议拥戴[[宇文泰]],李虎不同意而“奔荆州”,投靠[[贺拔胜]],後又歸宇文泰。[[永熙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征讨灵州(宁夏灵武县北)刺史[[曹泥]]之亂<ref>《周书》卷一《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十一月,(周文帝宇文泰)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ref>,又“从文帝破高欢於沙苑,斩级居多”<ref>《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ref>。

537年,跟随[[宇文泰]]参与和[[東魏]][[高欢]]之間进行的[[沙苑之战]],538年回到[[長安]],东魏的俘虏趙青雀作乱据長安,李虎和[[太尉]][[王盟]]、[[僕射]][[周惠达]]辅佐[[皇太子]][[元钦]]屯守渭北。李虎镇压各地叛乱、防衛異族有功,任[[開府儀同三司]]、封隴西郡公。548年,李虎任右軍大都督、少師。《册府元龟》、《西魏書》记载他当時任[[太尉]]、柱国大将軍。当時,西魏柱国大将軍有八名,称「八柱国」。《周書》记载李虎仅次于宇文泰为第二位,《[[通典]]》卷34·职官16·勋官条,记载他次于宇文泰、[[元欣]]为第3位,《資治通鑑》记载他次于宇文泰、元欣、[[李弼]]为第4位。548年宇文泰主導以《[[周礼]]》为基础的官制改革。{{or|秦漢以来的太尉等三公官制被废除,《周礼》记载的六卿被設置。543年,李弼任太尉後官制改革推行,李虎担任太尉不符合史实。八柱国包括事实上最高权力者宇文泰有六名担任六卿,李虎、[[侯莫陳崇]]除外。李虎任少保,侯莫陳崇任少傅,李虎的地位在六卿之下,侯莫陳崇之上,列第7位。第6位[[于謹]]、第8位侯莫陳崇於549年就任柱国大将軍,推定第7位李虎就任柱国大将軍同为549年。}}

西魏[[大统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為[[陇西郡]][[郡公|公]],同期還有[[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大统十七年(551年)逝世<ref>《[[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五月,魏陇西襄公李虎卒。</ref>。《西魏書》称李虎死于554年,《[[唐六典]]》卷4·尚書礼部·祠部郎中·道观条注,记载李虎於九月十八日去世。死後追谥襄公。

一生历仕北魏、西魏二朝。李虎死後,被西魏賜姓[[大野氏]](554年)<ref>《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有云:“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九十九姓改为单者,皆复其旧。魏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灭绝。泰乃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次者为九十九姓,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ref>,北周追諡唐襄公(564年九月)<ref>《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追录佐命元功,封开府仪同三司陇西公李昞为唐公,太驭中大夫长乐公若干凤为徐公。昞,虎之子;凤,惠之子也。”陈寅恪的《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一文据《周书》卷五《武帝纪》和《通鉴》卷一六九《陈纪》等书所载,认定“李虎之追封唐国公实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上距周初受魏禅之时,己八年矣。故拙著前文所推论者,皆应依此改计。”</ref>。《[[魏书]]》、《[[周书]]》以及《[[北史]]》均無傳<ref>李虎事迹仅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但多杜撰伪造。陳寅恪在《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一文中有精心考證。(载《金明馆丛稿二编》)</ref>。

李虎有一子[[李昞 (北周)|李昞]],生唐高祖[[李淵]]。李淵登位後,李虎被尊為[[皇帝]],[[廟號]]唐太祖,[[諡號]]景帝。

==起源==
唐朝皇室自称李虎出自[[隴西李氏]],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后裔,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和尚[[法琳]]作《破邪论》《辨证论》反对傅奕,佛道论争愈演愈烈。根據[[法琳]]的看法,唐朝皇室非老子[[李耳]]后裔,并非出自[[隴西李氏]],而是[[拓跋氏]]后裔,后法琳为[[唐太宗]]流放益州而死<ref>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ref><ref>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时大怒竖目,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ref>。

[[陳寅恪]]認為李氏出身[[赵郡李氏]],原為漢人寒門。在崛起之後,分別宣稱自己是[[隴西李氏]]或[[拓跋氏]]的後代,以抬高身份<ref>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ref>。

[[朱希祖]]认为[[李熙 (北朝)|李熙]]父子曾戍守武川,后来其子[[李天锡]]为避[[六镇起义|六镇兵乱]],携父遺骨南迁于赵郡广阿,因以为家。其子李虎将其父祖合葬于赵郡广阿。李氏并非出身[[赵郡李氏]],而确系为[[隴西李氏]]<ref>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ref>。

== 家族 ==

=== 夫人 ===
*梁氏,后追封为[[景烈皇后]]

=== 子女 ===
*[[李延伯]] 追封南阳公,无子
*[[李真 (谯王)|李真]] 追封谯王,无子
*[[唐世祖|李昞]] 世祖元皇帝,[[李渊]]之父
*[[李璋 (北周)|李璋]] 追封毕王,[[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
*[[李绘 (隋朝)|李绘]] 追封雍王,[[李道玄]]的祖父
*[[李祎 (隋朝)|李祎]] 追封郇王,[[李叔良]]之父
*[[李蔚 (隋朝)|李蔚]] 追封蔡烈王,[[李琛 (唐朝)|李琛]]、[[李孝恭]]、[[李瑊]]、[[李瓌]]、[[李瑗 (庐江郡王)|李瑗]]的祖父
*[[李亮 (隋朝)|李亮]] 追封郑孝王,[[李神通]]、[[李神符]]之父
*[[信都郡大长公主]],嫁北周骠骑将军、鄜城郡太守、河北庄公[[张暠]]

==逸事==
今日中文「[[馬桶]]」一詞的由來和李虎也有一段關係。中國古代[[夜壺]]做成虎狀以厭勝,稱為「虎子」。唐代避李虎[[避諱|諱]],更名為「馬子」,[[馬子]]再改名「馬桶」,延續至今。

==参考资料==
17,6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