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增加 7,67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 外文名 = Rita Levi-Montalcini
| 圖片 =
[[File: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jpg|缩略图|居中|[http://p6.qhimg.com/dmsmty/350_200_/t01726fde896d1fb536.jpg 原图链接][https://m.baike.so.com/doc/1323788-1399526.html 来自大众网]]]
| 出生日期 ={{birth date |1909|04|22}}
| 出生地點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2|12|30|1909|04|22}}
| 国籍 = 意大利
| 民族 = 都灵
| 别名 =
| 職業 = 神经生物学家
| 教育程度 =
| 信仰 =
| 知名原因 = 1986年诺贝尔医学奖
| 知名作品 =
}}
 
[[File: Rita_Levi-Montalcini.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obituaries/rita-levi-montalcini-neuroscientist-honoured-for-her-work-on-cell-development-8439158.html 圖片來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 ]]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意大利語:'''Rita Levi-Montalcini''',{{bd|1909年|4月22日|2012年|12月30日|catIdx=Levi-Montalcini, Rita}}),[[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及醫生。与同事[[史丹利·科恩]]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86/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6]</ref>。
==成长经历==
 
1909年4月22日,她生于意大利北部都灵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作为家中四个孩子中的老幺,她还有一个孪生姐姐帕奥拉。上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女人的天职就是相夫教子,然而她却不顾父亲的反对,于21岁那年考入都灵大学,师从知名解剖学家、从事微繁殖研究的权威医生朱塞佩·莱维。
 
1936年,27岁的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获得了药理学与外科专业的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并担任实验助理。然而1938年墨索里尼政权上台后,抛出了一系列反对意大利犹太人的人种歧视法案,其中一条禁止非亚利安人从事任何学术职业。失去工作权利的她虽然被逐出校门,但却不为所屈,并在家中卧室里设立简陋的实验室,开始研究小鸡胚胎。<ref>[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0928094749768.html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最长寿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妇女报</ref>
==科学生涯==
[[File: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3.jpg|缩略图|[http://img.mp.sohu.com/q_mini,c_zoom,w_640/upload/20170805/a9fdccb744404289baf5c5cf486de495_th.jpg 这个改变人类健康命运的伟大的发现][http://m.sohu.com/a/162352220_99918209?_f=m-article_28_feeds_16 来自德慧系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鸡蛋成为紧俏商品。为了利用鸡胚研究神经纤维的生长,她常常骑自行车下乡从农户手中购买鸡蛋。不久,大学时的导师莱维加入她的地下研究,充当她的助理。
1943年,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被迫携家人逃离意大利,隐居在比利时乡村,继续科学研究。后来她这样向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结晶:“我要感谢贝尼托·墨索里尼,因为他宣布我是低等种族,这带给我工作上的乐趣虽然不是在大学学院而是在一间卧室……总的来说,不要惧怕困难的时刻,最佳成果往往来自于它们!”1945年二战结束后结束在比利时的短暂停留,重返都灵。
<ref>[http://www.hengqian.com/html/2009/4-22/a15959705.shtml 意百岁女科学家--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恒谦教育网</ref>
1946年,接受邀请前往美国密苏里州的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做研究。1952年她和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因合作分离出了神经生长因子。这种蛋白质通过刺激周围神经组织促使细胞生长,这一发现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孤独症等医学难题,帮助医学界治疗脊柱损伤。她常常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导师莱维以及两名同窗好友萨尔瓦多·卢里亚和雷纳托·杜尔贝科。这两名好友后来也分别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成为历史上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十位女性。1986年,蒙塔尔奇尼和斯坦利·科恩因30多年前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共享诺贝尔医学奖。
<ref>[http://www.lianhekj.com/question/1769633427863070860.html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的成就及荣誉]爱问知识网</ref>
虽然在美国度过了“最愉快和出成果”的二十多年,但是耀眼的异国生涯并没有使她忘记故乡。除了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她还于1961年至1969年间在罗马作为客座教授主持了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并于1969年至1978年主持了细胞生物学研究室。2001年,她被意大利总统钱皮提名为终身参议员。
与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共事近40年的意大利科学家彼得罗·卡利萨诺说,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帮助修复因疾病或外伤受损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年来,在神经科学领域,这一方面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他回忆蒙塔尔奇尼与学生相处时总是平易近人,身上完全没有其他教授们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识”。
<ref>[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928/c398004-28746290.html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人民网</ref>
 
==成就及荣誉==
[[File: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4.jpg|缩略图|[http://www.whb.cn/u/cms/www/201809/30132358i17l.jpg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http://www.whb.cn/zhuzhan/kjwz/20181001/215504.html 来自科技文摘]]]
*1968年 成为第十位女性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6年 和合作者史丹利·科恩分享诺贝尔医学奖。
 
*1986年 获基础医学研究拉斯克奖。
 
*1987年 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
 
*2001年 被意大利总统钱皮提名为终身参议员。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2/a7p9n9kees7ea47.html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名人简历网</ref>
 
==长寿秘诀==
[[File: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2.jpg|缩略图|左|[http://photocdn.sohu.com/20130102/Img362198764.jpg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http://roll.sohu.com/20130102/n362198763.shtml 来自佛山日报]]]
2012年4月22日,作为史上最长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度过了103岁的生日。据媒体披露,她的长寿秘诀也许在于她每天都喝一种不寻常的饮料,虽然它的剂量只有眼药水那么少。那是一定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而这正是蒙塔尔奇尼和美国搭裆斯坦利·科恩因于1951年6月在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中发现的科研成果。
<ref>[http://university.bailitop.com/zmxy/624.html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友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_]网络</ref>
 
==家庭生活==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毕生献身科学研究,直至“生命尽头”,由于担心世俗的婚姻会削弱自己的独立性,她终生未嫁、无儿无女,她在2006年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在这方面,我从来没有任何犹豫或遗憾。融洽的人际关系、工作以及兴趣丰富了我的人生,我从未感到孤独。”
 
==社会评价==
 
2012年12月30日,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午饭后在其位于罗马的家中安详离世,“如同睡着一般”。她的侄女、都灵市女议员皮耶拉·莱维·蒙塔尔奇尼告诉当地《新闻报》,“一座生命的灯塔从此熄灭”。
 
意大利总理马里奥·蒙蒂当天发表声明,向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精神”致敬,赞誉她是意大利的骄傲。数月前,她刚刚协助推动一项倡议,呼吁政府关注年轻科学家资金紧缺的困境。罗马市长詹尼·阿莱曼诺称蒙塔尔奇尼的离去是 “全人类重大损失”,称赞她是“社会良知、我们这个时代科研精神和文化”的代表。意大利数学家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这样评价道,“这个娇小柔弱的女人所散发的强大精神力量令人震撼”。
<ref>[http://news.sciencenet.cn/submore.aspx?id=1295&subid=1341 纪念2012年逝世科学家]科学网</ref>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科学技术医务人物]]
[[Category:科学家]]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