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栻

增加 9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 File: 栻.jpg|缩略图]] 之子。著 {{Infobox person| 姓 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 = 张栻| 圖像 = [[File:张栻.jpg|缩略图|居中|[ 朱熹]]、http://a1.att.hudong.com/08/78/01300000199940121699780550744_s.jpg 原图链接]]]}}'''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 吕祖谦张浚]] 之子。著 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 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ref name="古诗文">{{cite web |url=https://www.xzslx.net/shiren/1054.html |title=张栻 简介| accessdate=2019-09-19}}</ref>   = 生平简介=    张栻(1133~1180.8)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 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ref name="博雅人物网">{{cite web |url=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1/zhang118433.html |title=张栻| accessdate=2019-09-19}}</ref>   = 生平概述=    张栻为南宋“中兴”贤相张浚之长子。以父荫补右承郎,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 、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在朝曾充侍讲,后进直宝文阁。绍兴三十一年(1167)于碧泉书院从胡宏受业,胡得之甚喜,为湖湘学派主要传人。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宋元学案》作者黄宗象称理学中“湖湘学最盛”。教育方面写有大量学记,提出办学的主张,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修齐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好高骛远,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主张“学思并进”,在其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此躬行实践,影响甚著。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卒谥宣公。著有《南轩易说》、《孟子说》、《论语解》、《南轩文集》等。   张栻少 <ref name="古诗学习网">{{cite web |url=https://www.gushixuexi.com/doc/22742.html |title=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全诗意思及赏析| accessdate=2019-09-19}}</ref> 张栻少 时从胡五峰问程氏之学,五峰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益自奋厉, 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其志。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 [[ 黄宗羲 ]] 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   = 人物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     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宋元学案》作者黄宗羲称理学中“湖湘学最盛”。教育方面写有大量学记,提出办学的主张,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 道而济斯民也”。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修齐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好高骛远,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主张“学思并进”,在其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此躬行实践,影响甚著。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史·道学第三》)。<ref name="道客巴巴">{{cite web |url=http://www.doc88.com/p-8015952751842.html |title=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章| accessdate=2019-09-19}}</ref>     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卒谥宣公。著有《[[南轩易说]]》、《[[孟子说]]》、《[[论语解]]》、《南轩文集》等。   = 后代=    张栻后裔繁多,现湖南涟源(原安化县)白杨、冲头、马头、大范等张姓均为张栻之第七世孙张万全之子伯瑛、叔瑛、季瑛(张汝诚)、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之后。每年在农历6月30日季瑛公生辰日,张姓后裔均会在白杨进行祭祖活动。  [以上内容由<ref name=" 博客" 分享。>{{cite web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a93a20101aoxb.html |title=张栻| accessdate=2019-09-19}}</ref>=参考文献={{reflist}}[[Category:人物]]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