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法国电影

增加 7,59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与此同时﹐在制片业中出现了一股“复旧”的潮流﹐即重新致力于拍摄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式电影﹐回到30年代“诗意现实主义”或50年代的道路上﹐以好故事﹑大明星﹑精心结构的剧本和对话来迎合广大观众﹐对影片的商业性﹑娱乐性﹑通俗性予以更多的注意。一些曾极力反对商业电影﹑传统电影﹐致力于“探索电影”﹑“知识分子电影”或主张电影为纯艺术的导演﹐也程度不等地加入了这一潮流。
 
'''公司经历'''
 
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ematographe简化的cine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G.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叠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度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由于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万塞纳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F.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年)。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机构
 
二战后法国有两个半官方的电影领导机构﹐即法国全国电影中心和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电影中心的职责主要是指导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以及与外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征收全国电影发行收入税。传播协会的主要活动为对外宣传法国电影﹐推动其在世界的传播。该协会在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国等国和拉丁美洲设有常驻代表处﹐活动经费的 98%靠全国电影中心提供。
 
法国全国约有 150家制片公司﹐绝大部分属中小制片商﹐各制片商资本登记一般在30万法郎左右。只要经过全国电影中心注册批准﹐即可进行拍片活动。
 
法国80年代以后主要通过5大发行网来发行影片﹐它们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兹公司和AMLF公司。这些公司各拥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几条发行系统﹐控制著全国的电影发行。
 
法国共有4个保存电影文化遗产的机构﹐按影片收藏量计依次为﹕法国全国电影中心电影档案处﹑法国电影资料馆﹑图卢兹电影资料馆﹑大学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资料馆是法国历史最长﹑世界最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该馆收藏有5万多部影片﹑2.5万部电影史上有价值的原版纪录片﹐100多万幅剧照﹐1万册电影书籍以及大量海报﹑广告﹑布景﹑剧本和各种刊物。
 
法国最著名的电影教育机构为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创立于1943年﹐其资金由国家提供﹐学制为四年﹐一般每年招收150名学生。
 
1982年﹐法国又成立了法国国立视听传播研究所﹐其任务为收集与发行视听资料﹑培训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国电影界还有著众多的工会﹑同业公会﹑电影俱乐部﹐它们都为促进法国电影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法国凯撒电影奖
 
法国国内电影的最高评奖,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由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学会和法国电视二台合作举办。并组织评选投票产生。它以法国著名雕塑家巴勒达西尼·凯撒命名(因凯撒奖奖座由他设计)。始于1976年,每年一届。首届设13个单项奖,即最佳法国片、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等。1982年开始增设最佳处女作奖。1984年又增设最佳男女青年演员希望奖。
 
法国荣誉
 
进入8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总的形势较为平稳。①法国电影基于其深厚的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数量而言﹐80年代前几年法国影片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20~130部以上﹐有时甚至超过200部﹐是本国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优势的唯一西欧国家﹔②法国电影继续保持了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侦探片﹑喜剧片﹑历史片﹑黑色影片﹑青春片﹑惊险片﹑哲理片﹑情节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如1983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创作大奖的《金钱》﹑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芳名卡门》﹑获该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的《黑人小茅屋街》﹐1984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乡间星期天》﹑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的《月亮的宠儿》﹑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疯子的对角线》﹐198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约会》﹑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浪迹天涯》﹐1986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的《德肋撒》﹑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绿光》﹐1987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在撒旦的阳光下》等﹔③虽有几位著名影人辞世(如特吕弗﹐F.﹑R.施奈德﹑L.凡杜拉等)造成的损失﹐但众多的影坛中坚依旧活跃在电影创作第一线﹐新的人才不断涌现﹐给法国影坛带来了勃勃生机﹔④私人及国家投资有所增加﹐与电视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国际合作更为广泛。另一方面﹐在平稳中又有起伏与变化﹐“法国电影面临危机”的呼声亦时有所闻﹐其背景有以下原因﹕①外国影片﹐主要是美国影片﹐对法国电影市场造成的冲击﹔②国电影的艺术水准不容乐观﹔③长期以来对探索性电影过分宣传﹐忽略了供大众观赏的电影﹐致使法国电影有失去国内观众的危险﹐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被削弱﹔④电视﹐尤其是迅速崛起的录像业﹐与电影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⑤制片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发行渠道的过分集中。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