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6
次編輯
變更
第二次鸦片战争
,無編輯摘要
==简介==
[[File:Timg (4)按时.jpg|缩略图|400px|第二次鸦片战争]]
[[File:Timg (5)as .jpg|缩略图|400px|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UVEU9TQ05219GL9.html 英国人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网易,2018-10-25</ref>
==基本信息==
|结 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参战方兵力|| 17700人,173艘军舰(联军)
|-
|参战方兵力 || 约290000人(清军)|| 主要指挥官|| [[ 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 ]] , [[ 葛罗 ] , [[ 额尔金伯爵 ]]
|-
|主要指挥官 || 清咸丰皇帝,叶名琛,僧格林沁|| 领土变更|| 英割九龙司;俄割150多万km^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 [[ 《南京条约》 ]] 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 [[ 《望厦条约》 ]] 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 。1856 。 1856 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列强认为这是加紧从中国攫取利益的大好时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均置诸不理。<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785934389364743&wfr=spider&for=p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在1856年爆发?和太平天国其实有很大关系],百度,2019-01-05</ref>
===世界形势===
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帝国(1299~1922)、英国、法国与沙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 沙俄战败,因而转向东方发展,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 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美国则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1857年,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法国也开始谋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战争起因==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了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是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有嫌疑的水手,按道理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但是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 [[ 巴夏礼 ]] 在 [[ 英国 ]] 驻华公使、 [[ 香港 ]] 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 [[ 叶名琛 ]] ,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据理力争,态度强硬,而且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 。1856 。 1856 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轰广州城。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广州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 。1857 。 1857 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因兵力不足,为等待援军而退出珠江内河。
===马神甫事件===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到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清政府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 [[ 神甫马赖 ]] 违反 [[ 《中法黄埔条约》 ]] ,自行进入中国内地活动。 但马赖1856年2月在未依据条约义务——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至法领事馆的情况下,就被广西西林县知县处死 。1857 。 1857 年,法国政府遂以此为借口,任命 [[ 葛罗 ]] 为全权代表,与英国联兵侵略中国。此外,英法虽然还联合了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则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 [[ 北京 ]] ,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ref>[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8438544923205403&wfr=spider&for=pc 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圆明园,战争起因却令人哭笑不得],百度,2018-04-22</ref>
==战争经过==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拆分为“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与“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 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6年战争爆发到1858年联军抵达天津附近海域为止签订 [[ 《天津条约》 ]] ,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8年爆发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为止。
===广州城战役===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 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 [[ 广西 ]] 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中国 。 1856年12月,英法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威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 。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次日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 叶名琛被俘,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国主义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等爱国志士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 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两江总督 [[ 何桂清 ]] 要求他们返回广东。四国公使却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达白河口。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 [[ 普鲁斯 ]] 、法国公使 [[ 布尔布隆 ]] 和美国公使 [[ 华若翰 ] 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 。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
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同年8月,美国公使 [[ 华若翰 ]] 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进军北京===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 [[ 载垣 ]] 、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 [[ 圆明园 ]] 、 [[ 清漪园 ]] 、 [[ 静明园 ]] ( [[ 玉泉山 ]] )、 [[ 静宜园 ]] ( [[ 香山 ]] )、 [[ 畅春园 ]] 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 [[ 奕訢 ]] 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 [[ 维克多·雨果 ]] 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 [[ 额尔金 ]] 、 [[ 葛罗 ]] 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沙俄侵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忙于对付外来殖民者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造成了北方边疆防备空虚。俄国乘虚而入,加紧蚕食和非法占领 [[ 黑龙江 ]] 流域和 [[ 巴尔喀什湖 ]] 以南的许多战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寻找机会,想用条约的形式把所占领的中国领土固定下来。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派普提雅廷为公使,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 。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 。
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 俄国驻中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1864 。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 [[ 《勘分西北界约记》 ]] ,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dierciypzz/ 第二次鸦片战争"],趣历史</ref>
==战争结果==
===联军撤退===
===签订条约===
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 。1860 。 1860 年10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以焚毁皇宫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俄国在库伦(今外蒙古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新任驻华公使 [[ 伊格那季耶夫 ]] 以“调停有功”为由,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指为分界标志,为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俄罗斯帝国获得的土地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法国的面积,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而到了咸丰年间,很多接近内地的盟旗已经以耕地为主,而这次征调的蒙古骑兵实际上都是各个王公手下的农牧民,根本不是脱产的正规军,这些蒙古人和马都没有受过训练,乘马上了战场甚至会因为巨大的爆炸声而受惊。
同样,由于 [[ 蒙古草原 ]] 长期的和平和 [[ 喇嘛教 ]] 的传播,普通蒙古人的骑射本领已经下降到了惊人的程度,多数牧民只能使用拉力为20-30斤的弱弓,既没有射程,也没有穿透力,更加没有射速。
另一部分“精锐”则因为距离文明更近而改用火枪,欠缺训练的现实,使得他们马上肉搏的能力也退化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当他们面对印度锡克骑兵时,除了凭借优异的马术逃跑之外,完全没有可称道之处。说白了,清军的火枪队,只是“看起来很美”,由于缺乏正规的训练,上了战场基本就是花架子,没法和对方的正规军相抗衡。
清军指挥官僧格林沁完全不知道对方枪炮的厉害,把3万多清军精锐送进了敌军的火力网。然而僧格林沁见大事不妙,则临阵逃脱。三万清军损失过半,却仅仅杀死敌军不到10个人,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战争评价==
==战争影响==
!年份 !!影视
|-
|1983|| [[ 《火烧圆明园》]]
|-
|1983 || [[ 《垂帘听政》]]
|-
|2005|| [[ 《一生为奴》]]
|}
==参考资料==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Category:640 中國外交史]]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