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克忠 (化学工程学家)

增加 7 位元組, 5 年前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
张克忠,字子丹1903年1月16日生於天津。祖籍河北省静海县。父亲早丧,他与母亲住在家境并不宽裕的外祖父家,母亲靠做些女红含辛茹 苦地抚养儿子。张克忠不负母亲的希望,小学毕业后考入南开中 学。酷爱人才的张伯苓校长非常器重这个聪明过人又非常勤奋的学生,特批准他免费就读,又由于他长于数学,破格特许张克忠当 寒暑假数学补习班的教师,这样小小年纪的张克忠既是“南中”的学生又是“南中”的教师。张校长开通的政策终于使这个后来的化 学英才没有因家贫而辍学。
张克忠中学毕业后,正处于草创阶段的南开大学尚不具备招收数理科学生的条件,张克忠只好就读于 [[ 唐山交通大学 ]], 但很快 南开大学设立数理科系,张克忠重新报考,成为南开大学最早的文 理混合班学生,得以再续与南开的情缘。
同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长简氏兄弟设立简氏奖学金,以资助国内大学生赴美深造。只有大学一年级的张克忠本无资格报 考这项面向毕业生的考试,而一向爱才如命的 [[ 张伯苓 ]] 校长亲自跑 到简氏基本招考机构力荐张克忠。有伯乐,焉能没有千里马。张克忠被破格允许参加考试,年龄最小、学历最浅的他竟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1923年,张克忠得到简氏资助赴美留学,并且进入了著名的 [[ 麻省理工学院 ]] ,攻读在美国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的化学工程学。从此,他一生的生命指针便指向了化工。
学院中被人们戏称为化工“鼻祖”的著名教授路易士(W.K.Lewis)非常惊讶于张克忠这样一个来自科学落后的国度的学生竟 有着这样好的数理化功底和英文水平,亲任张克忠的导师。
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终于使张克忠在五年后戴上了博士的桂冠。1928年,麻省理工学院在授予张克忠 科学博士学学位的同时,出版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扩散原理》一书。此书立刻轰动了美国科学界,一向不被看重的中国人竟令美国科学界大长见识,“扩散原理”被定名为“张氏定理”。那年张克忠只有二十四岁。
张克忠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以惊人速度学完一般需八九年才能完成的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生的全部课程和实验,写出了高水平的博士论文。论文提出的扩散原理,是他研究精馏过程机理,将原基本扩散方程积分,结合实验数据,对影响塔板效率的因素作定量分析得到的成果。这一扩散原理很有指导意义,被称为“ [[ 张氏扩散原理 ]] ”,至今仍被沿用。1928年,张克忠以优异成绩成为在该院获得化学工程科学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导师路易斯对张克忠的成就和才能极为赞赏,执意要他留下作助手,但张克忠怀着为祖国培养化学工程人才和振兴化学工业的强烈愿望,毅然离美归国,回到母校南开大学。
就在张克忠回国的前夕,他曾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后来的化工学家张洪流促膝长谈。他向张洪沅谈到在拥有广阔海陆资源 的中国,发展化学工业是一条可行的富国之路。张克忠还谈到他 非常敬重张伯苓这位爱国的教育家,非常热爱南开,为了报答恩师 的知遇之恩和母校的培养,他决定接受南开大学的聘请去任教,尽 管当时南大由于要自募经费,资金有限,能给他的薪金与国内同等 学校相比相差较大。张克忠甚至还说动了张洪流学成归国后也来 南开,因为那里大有“用武之地”。
张伯苓的理想是把南开办成国人公认的名牌大学,而当时,南开与清华、北大这些知名大学相比,无论是在教授阵容、设备条件还是在经济力量方面都相差甚远,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呢?张校长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教育本来就是要培养有用人才,研究也应切合国计民生,于是他决定抓住“应用”二字下功夫。
长于应用化学的张克忠的归来,无疑使张校长如久旱逢甘霖 般兴奋,难怪当时一些先生们开玩笑地对张克忠说:“张校长从麻 省理工学院得到了及时雨。”张克忠一向非常赞同麻省理工学院 理论与实际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办学方针,这本身就与张 校长的想法一拍即合。张克忠确实是张伯苓的“及时雨”,而张克忠回到南大也是如鱼得水,马上大干起来。
张克忠受聘于南开大学时年仅25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他首先积极创建化工系和工学院。1931年8月,化工系成立,他立即延聘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博士张洪沅教授,以及高少白教授、蒋子瞻研究员、伉铁隽讲师等来校,分别讲授化工原理、化工计算、定量分析等课程。张克忠亲自讲授工业化学。他还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如化学分析,设备安装和调试等。张克忠是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为活跃学术交流,张克忠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同仁创办的《化学工程》杂志于1934年起在天津出版,他担任经理、编辑。文章用英文发表。每年4期,为1卷。这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化工类高水平学术刊物,颇受化工界同行重视。
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化工系相继建立起来,恰恰符合了“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张克忠也身兼应化所所长和化工系系主任之职。
从当年的应化所报告书中可见,在1932年到1936年五年间,应化所共接受委托分析化验样品323个。其中,美国的《化学文摘》曾摘录了应化所研究人员对Goutel氏的煤发热值计算方程式的修正以及对锰矿石内含锰量的分析方法的改进两项研究工作的 要点。为了抵制洋货,应化所还仿制了一些轻工业产品。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难题,应化所还派人亲自送技术上门,可谓“传授到家”。 
在应化所的委托工作中,有一件事值得特书一笔,那就是天津 利中公司硫酸厂的设计和建筑。天津利中公司原本想让外商包建一座日产三吨的硫酸厂,外商开的价是设备费25万元加上负担一名工程师每天15美元和两名焊工每人每日5美元的工资,而当时利中公司所能筹集的资金总额不过20万元。在此种情况下,利中酸厂的发起人赵雁秋与吴印塘两先生慕名找到了应化所。张克忠 欣然同意,并和张洪沅、蒋子瞻二位挑起了这个重担。从1933年6月开始投入设计到1934年5月酸厂试车成功,公司只花费了13万元投资,酸厂就建成投产,各项包工指标都超过了外商。原来想捞些“油水”的外商除了叹惜外,也只有叹服了。利中酸厂的建立无疑给天津制酸工业奠定了基础,也让中国化工科技人员大长了志气,应化所在1934年报告中记录了这件事并得出结论:“中国问题可由国人自行解决”,“中国工程师未必不如外人也”。
1947年,也就是南大复校不久,张克忠回来了,担任工学院院 长兼化工系主任并重建应化所。此时张克忠教授上“工业化学”课,并亲自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该课程的教材,《无机工业化学》与《有机工业化学》两书相继出版了。张克忠是位严师。据当时张克忠的学生现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姚玉英回忆:“张先生常常是还没讲课就考试,使大家非常紧张,上他的课之前必须预习,而考完试之后,他又会根据考试中 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一来大家记忆非常深刻 …… 他的考试非常难,有一次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及格。同学们都怕他。……一次我做实验时,用电炉加热,由于想去拿一些东西, 只离开了片刻。正巧被张先生看到,他狠批了我一顿,因为接操作规程是不允许的。百分之一的疏漏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大家虽怕他,却谁也不得不折服于他在学术上的严谨……张先生的家长作风很严重,在我毕业前夕,他根本就不与我仔细谈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而只是对我说一句‘你留校’,也就替我决定了我的命运。”话虽如此说,姚玉英如果不是出于对老师的一片敬畏之情,想离开学校也并非难事,张克忠的三个字决定了她的大半生。
 
==人物简历==
*1922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1923年考取助学金赴美留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专业,1928年获博士学位。
5,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