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栖霞寺

增加 6,1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初称栖霞精舍,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
初齐,居士 [[ 明僧绍 ]] 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 [[ 无量寿经 ]] 》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 [[ 无量寿佛 ]] 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
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 [[ 千佛岩 ]]
隋仁寿元年, [[ 隋文帝 ]] 于八十三州造 [[ 舍利塔 ]] ,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 [[ 国清寺 ]] 、荆州 [[ 玉泉寺 ]] 、济州 [[ 灵岩寺 ]] 并称为天下四绝。 [[ 鉴真 ]] 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
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
[[ 乾隆 ]] 帝五次南巡俱设 [[ 行宫 ]] 于栖霞,益增殊胜。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
19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1979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 中国佛教协会 ]][[ 赵朴初 ]] 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 [[ 中国佛学院 ]] 栖霞山分院。
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 [[ 百法明门 ]] 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 [[ 戒律 ]] 、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
198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 历史地位 ==
[[File:栖霞寺55.jpg|缩略图|右|[http://www.66lc.com/pic/003/002/358/00300235874_5da210bd.jpg 原图链接][http://www.66lc.com/system/2017/04/26/012733195.shtml 来自鹿城新闻网图片]]]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即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相继研究,其中以[[僧肇]]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
 
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钟山草堂,遇见隐士周 ,即传授所学,周因而着《三宗论》。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旧纯粹。在栖霞山,僧朗游于法度的门下,后继承法度的栖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怀等十人到栖霞山从他学习三论大义,其中僧诠学有成就。嗣后数代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宗派。
 
僧朗受学之后,始终隐居栖霞山,住止观寺,故有山中师、止观诠等称号,一生精研三论,成就卓著。僧朗的门下有兴皇寺法朗,长干寺智辩,惮众寺慧勇,栖霞寺慧布,称为诠公四友。由于他们的宣扬,摄岭三论之学越发恢宏。其中传承学统而开辟后来一宗规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者当数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藏七岁从法朗出家,勇猛精进,成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后,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说法,听众踊跃,世称嘉祥大师。后又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栖霞山与三论宗紧密相联,栖霞寺也以[[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天下。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隋代[[吉藏]]。该宗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性空)。一切众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与否,关键在于迷悟。
 
== 建筑格局 ==
[[File:栖霞寺77.jpg|缩略图|右|[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316/15211792285652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8/gjsy_0316/40850.html 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网图片]]]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大师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