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谢尔盖·拉夫罗夫

增加 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谢尔盖·拉夫罗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1950年3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2004年起至今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是 [[ 普京 ]] 的第一号外交心腹,以强硬著称。
拉夫罗夫1972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熟练掌握俄语、英语、法语和僧伽罗语。一位英国记者说,不管拉夫罗夫说什么语言,他一开口"你会觉得冷战还没有结束"。 在拉夫罗夫眼里,"美国一直想整俄罗斯"。他将华盛顿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视为'包围俄罗斯'。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干脆称他为俄罗斯的"说不先生"。
两次出使联合国,拉夫罗夫在纽约共生活了10多年。他的妻子玛丽娅跟着他随任,在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处的图书馆工作。拉夫罗夫在联合国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强势外交风格。成为世界官僚机构殿堂里活生生的传奇。
拉夫罗夫第二次出使联合国时,俄罗斯正从 [[ 叶利钦 ]] 时代向普京时代转变,外交上热点不断,从前南问题、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到反恐问题、 [[ 阿富汗 ]] [[ 伊拉克 ]] 问题,不断考验着外交官的智慧。拉夫罗夫发表了许多措辞严厉的声明,坚定捍卫着俄罗斯的利益。2000年,南联盟的代表没有被允许参加安理会有关巴尔干问题的讨论,拉夫罗夫愤而离场,以示抗议。一位外交官告诉英国记者:"大家公认他是安理会里个性最强的外交官,他的思维敏捷,有丰富的知识,了解事情的发展,并且伶牙俐齿,很善于辩论。"另一位外交官说:"比起提出建设性方案来,他更善于攻击别人的立场--那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还有人说他是"苏联风格的外交官","对西方强硬,对别人的倡议抱有戒心,对外交陷阱非常警惕,还对'俄罗斯被绕开'高度敏感。"但是,到拉夫罗夫即将卸任的2003年,联合国对俄罗斯所提倡议的支持率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拉夫罗夫
拉夫罗夫
有两件小事让人们记住了"拉夫罗夫风格"。第一段往事是这样的:1997年的一天,拉夫罗夫乘坐自己的轿车前往联合国总部。车行至中途,纽约警车封锁了他的去路。当拉夫罗夫向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后,警察傲慢地表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催促纽约的警务工作者,并且还拔掉了拉夫罗夫的车钥匙。拉夫罗夫将此事告到了美国政府,没过半个月就收到来自华盛顿的正式道歉。 第二段往事则是关于他和联合国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之间的小冲突。2003年9月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 [[ 安南 ]] 批准了一个新规定,禁止在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大小会议室吸烟,要过瘾只能去餐厅、酒吧等地方。此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刚刚推动通过了一个市政府的禁令,在纽约市的所有公共建筑物内禁烟。拉夫罗夫是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对此很不满意,说安南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布隆伯格。"把一个城市的行为规范应用到联合国大楼内,这是荒唐的。"他说,这幢大楼属于联合国所有成员国,秘书长只是一个"雇来的管理者"。"秘书长尽可以管束他的手下人,但不能对驻联合国外交使团发号施令。"据说,拉夫罗夫真的随身带着烟灰缸,在禁烟区域吞云吐雾。一个老朋友说:"他总是一有机会就抽一根,这个习惯到什么时候都没变。"
== 外交部长 ==
2004年春天,拉夫罗夫回到 [[ 莫斯科 ]] ,在斯摩棱斯克广场,等待他的是部长办公室。拉夫罗夫从美国带回了宝贵的专业外交知识,因为他不仅参加了前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等问题的协商,还参加了和恐怖分子的斗争,以及和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的斗争。此外,他和外国同事之间相处得也很友好,并且保持着密切的个人联系。但他把最宝贝的女儿叶卡捷琳娜留在美国学习,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学生。
拉夫罗夫
拉夫罗夫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