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文田

增加 3,00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2019-08-28T08:10:13+00:00}}{{expand|time=2019-08-28T08:10:13+00:00}}{{Infobox person| 姓名 =李文田 | 圖像 = [[File:李文 田1.jpg| 缩略图thumb|centerright|[http://pic5www.nipicgzlib.comgov.cn/FCKeditor/UploadFiles/20100111Image/4125101_111120055643_24(451).jpg 图链接]]圖鏈結]| 圖像說明 [https://www.google.com/search?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060&bih=505&tbm=isch&sxsrf=ACYBGNTr8dChmPPn1iLCsr5gbel0xXYXag%3A1574309558939&sa=1&ei=tg7WXf-AOeSWr7wP5qO1yAo&q=%E6%9D%8E%E6%96%87%E7%94%B0%E7%9B%B8%E7%89%87&oq=%E6%9D%8E%E6%96%87%E7%94%B0%E7%9B%B8%E7%89%87&gs_l=img.12...10303.10303..13140...0.0..0.46.46.1......0....2j1..gws-wiz-img.CSPMcVv5V_w&ved= | 出生日期 0ahUKEwj_s5uQuPrlAhVky4sBHeZRDakQ4dUDCAc#imgrc=[清09IuDX81O9q4MM:] ][公元1834年-1895年] | 别名 = 字畲光、仲约,号若农、芍农| 職業 =
==人物简历 ==   ''' 李文田 ''' (1834~1895 年),字 光、仲 、芍 农。原为顺 農,諡文誠,廣東順 德均安上村人。 其父李吉和,往来佛山贩运买卖,遂迁居佛山良巷。   李文田天资聪颖,拜同乡何铁桥为师。14 岁,父亲去世,靠母亲做针线活维生。文田见母亲辛劳,便想弃学谋生。何铁桥资助他读书的费用,使他完成了学业。刑部的梁九图见他气度不凡,便招他到家里与儿子僧宝共学。文田专心研读,学识大增。18 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送进县学。第二年由于品学兼优食廪。咸丰五年(1855 年)乡试, 考中举人。咸丰六年补行。咸丰九年中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3 年后,文田请假回乡省亲。同治三年(1864 年)回京任职。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爱其才, 年八月,命在南书房行走。十一月,充实录馆纂修。十二月,署日讲起居注官。同治五年(1866年)参加大考,获翰林院詹事二等第六名。同治六年(1867 年)京官考核名列一等,被吏部记名入道台、知府名册里,仍留在宫内使用。五月,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同治八年(1869年) 十月,迁翰林院侍讲。翌年六月,充浙江乡试副考官。八月, 提督江西学政。同治十年(1871 年)十二月, 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同治十二年(1873 年), 转侍读学士。同治十三年(1874 年),慈禧太后拟重修圆明园,他上疏竭力阻谏,继而又弹劾皇亲、太学士瑞麟-舞弊。   同年八月,李文田辞官南归奉母,在籍10 年。期间,在县内主管惠济义仓并担任凤山、应元两间书院的主讲。光绪三年至五年(1877~1879年),北江水患, 清远石角围溃决。他受两广总督刘坤一委托,主修 远石角、三水大塘两大堤围。又修建三水莘田围,故当地人将莘田围称为“莘田探花围”。光绪八年(1882 年),法越战争爆发,他与龙元僖、苏廷魁奉旨督办广东团练,规划有方,受到总督张之洞和钦差大臣彭玉麟的称赏。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谅山前线吃紧,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缺饷求援,他着力筹得巨款解困,继而又保荐老将冯子材出守镇南关,扭转了战局。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李文田回京复职,仍在南书房当值。光绪十四年(1888 年),充江南乡试正考官,翌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升内阁学士,十一月,擢礼部右侍郎。翌年,提督顺天学政。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署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对营私舞弊的现象极为痛恨,不惜得罪权贵, 大力稽查整顿,使部务有所改观。同年九月,日军攻陷朝鲜,进逼中国辽东腹地,清军节节败退,他上疏指责主持国政的礼亲王世铎“才具平庸”,“处疏远之地而怀疑畏”,吁请起用较有作为的恭亲王奕。十一月, 辽南陷落,举国震动,他受任为特派团防大臣, 负责守卫京城。共事的五城御史担心械少兵单,不能抵御日军的坚枪利炮,终日惴惴不安,他慷慨陈言:“大臣捍卫国家,应置一己安危于度外,万一发生不测,在直庐侧南海子桥边, 就是我的殉国之所!”不久,值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他上疏吁告国难当头,庆典不宜铺张靡费。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朝廷为支付《马关条约》巨额赔款而增加赋税,他竭力反对,痛陈“税民偿倭有-可”,但未被接纳。继而,上疏指责内阁大臣李鸿章裁撤湘军,排斥异己,专用自己一手经营的淮军的做法。奏疏递上后,亲朋故友都为他担心,他表示:“国家多事之秋,只顾保全一己身家性命,焉配为人臣?”是年,他多次阻挠康有为上 书变法,他认为国家自有祖制,不应更改, 把奏章扣下,不 上奏。同年九月二十九日, 奉旨稽查京师三司库。   十月初, 感染风寒,喘病大作,十月二十日病逝于官邸,谥号文诚。文田在公余之暇,从事 述,编注经 名的蒙古 ,博采兼收,修订错误,特别注重山川地势环境。著有《元秘史注》、《元圣武亲政录校注》、《元史地名考》、《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录》、《两游杂着》、《安南地理》等, 注有《双溪醉隐集笺》、《四库提要进书表注》。   李文田学识渊博,精通诗、文、画、书法、金石。诗文具有汉魏风骨,通晓各种文体,被时人尊为词章大师。书法融会诸帖名 研究專 自成体。他平生不置田产,俸银几乎都用在搜购收藏宋元明刻善本及金石碑板拓本。他藏书丰富,尤其是子史二部。凡难购得的珍贵典籍,便亲笔抄藏, 有许多藏书是世所罕有的。光绪皇帝赏赐《皇帝劝善要言》一部, 因而把藏书处取名“赐书楼”,所藏本最珍贵的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 《两岳华山庙 》宋拓本。   李文田是岭南一代书法 名家 ,少年时专攻欧阳询,精熟于《九成官》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后来转学隋碑《苏孝慈墓志》,中年以后,博汉彩,魏碑刻,其书法融会诸帖名家自成一体。   李文田传世作品较多,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写的《楷书轴》、《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隶书四屏》、《书画团扇》。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于同治庚午年(1870 年)的《彷李营丘笔法团扇》、《与苏六朋合作风景人物扇面》、《楷书轴》、《楷书八言联》、《隶书六屏》。广州博物馆藏有他写的《篆书八言联》。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他在各个时期写的各种书体10 多种,顺德博物馆藏有他写的《节录张猛龙碑楷书轴》等6 种书法,此外东莞市、江门市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也藏有他的多种作品   
== 生平簡介== ===得梁九圖之助===少時執役於佛山[[梁九圖]]家,陪梁氏子就讀,師隨[[何鐵橋]],勤奮攻讀。14歲喪父,得梁九圖之助,完成學業,咸豐元年(1851 ),李文田獲縣試第一名,時年18 歲;咸豐五年 (1856) 中舉,咸豐九年(1859) 殿試中一甲第三名進士 ( 探花 ) ,授翰林院編修。由編修入值南書房。在南書房行走最久。同治六年,李文田出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同治九年,他以庶子任江西學政。累遷為侍講。後來又出任浙江鄉試副考官。 ===“泰華樓”書齋===他的母親已過七十古稀之年,他打算辭官還鄉侍奉老母。正值朝廷議論大修園林,於是李文田先上疏進諫免除大興土木,然後告假終養老母。擢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後歸廣東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歸鄉後,直到他母親去世,李文田才出任官職,任職禮部左侍郎。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漢《華嶽廟碑斷本》宋拓本,故他把在廣州所築之樓名曰“泰華樓”。 ===嗜學不倦,工書善畫===光緒十四年,李文田以侍講學士任江南鄉試主考官。而後,升為刑部侍郎,出任直隸學政,光緒十七年,李文田同樣以侍郎身份,再留任直隸學政。任學政時,他以能識拔真才實學之士,而為時人稱讚。光緒二十一年,李文田升至禮部侍郎。任經筵講官,入內閣。 学术 李文田學問淵博,生平嗜學不倦,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元史及本北水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當時他名重海內。 ===倡導公羊學之舉===他平生研究整部遼、金、元三史。尤其熟悉典章、輿地,考證、索引十分精詳。此外,他的詞章書翰也不在話下。文章不雜浮詞,著作得體。時人言遠非張南皮(張之洞)所及。由於他所註釋的元、遼史,足以彌補所未著入的內容及其他不足,故號稱博淹。在當時他論學也有獨到見解,出發點不同於[[潘祖蔭]],雖然他們之間關係密切,但從一開始就無唱合之言。他談論經時,曾譏諷[[翁同騄]]有不當之處,他倡導公羊學之舉,採用憑誠言召士的作為。他堅持一家之見,與他人各不相同,然而潘祖蔭,翁同騄都是聲名顯赫的權要人物。要不是李文田,一般人也沒有膽量,敢於堅持這些批評意見。 ===著作===《宗伯詩文集》,還有《元聖武親征錄注》一卷、《元秘史注》十五卷、《雙溪醉隱集》六卷、《西遊錄注》一卷、《朔方備乘札記》一卷、《林金石錄》一卷《林金石詩》一卷等。 ===嶺南一代書法名家===李文田是嶺南一代書法名家,對碑帖源流有深入的砧研。他少年時專工歐陽詢,精熟於《九成宮》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後來轉學隋碑《蘇孝慈墓誌》,中年以後,博採漢、魏碑刻。[[麥華三]]在《嶺南書法叢談》一文中說:“若農書法,實發源於北碑,而暢流於隋碑,所臨唐碑,亦以隋碑筆意為之。”“若農乃以從容自在之筆調一寫高古拙樸之北碑,一時書家奉為正宗。清末寫碑,陶睿宣近於呆板,趙之謙過於輕佻,惟若農老成持重,雍容大方,為北派正傳。”其書法,運碑入帖,筆力酣暢飽滿,意態雍容厚重,功力頗深。李文田篆隸楷諸體皆能。其篆書,筆致溫厚蘊藉;隸書則以楷法及碑法書寫,挺拔有力,富於變化。而在篆隸楷諸體中,李文田最擅長的還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穩平和筆劃圓實,渾厚華滋,肥而不胖,瘦而不削,沒有館閣體肥重之弊,也沒有絲毫纖弱之意,有的是魏晉隋唐以來的風流氣骨。 1874 年乞歸故里,在籍十年,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 ),病歿京師。 ===自創碑派書法===[[陳永正]]先生在《嶺南書法史》一書中對李文田的書法 成就 頗多讚譽,認為清中葉學者[[阮元]]雖然創有“北碑南帖”一說,但阮元所倡導的碑學在廣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粵中帖學名家[[吳榮光]]晚年所書,也只有略參北碑筆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廣東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創的這種碑派書法,對廣東書壇作出了很大貢獻,也應該在中國書學史上大書一筆。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李文田傳世作品較多,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他寫的《楷書軸》、《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隸書四屏》、《書畫團扇》。廣州美術館藏有他畫於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營丘筆法團扇》,《與蘇六朋合作風景人物扇面》、《楷書軸》、《楷書八言聯》、《隸書六屏》。廣州博物館藏有他寫的《篆書八言聯》佛山市博物館有他寫的《節錄張猛龍碑楷書軸》等6種書法。此處,東莞市、江門市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均藏有他的作品<ref>[http://www.9610.com/qing/liwentian/ 李文田]</ref> ==故居泰華樓== 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多寶坊27 號“泰華樓”是清代咸豐九年探花李文田的書齋。作為書法家和收藏家的李文田有兩件心愛的藏品存在這裏“東嶽泰山碑”和“西嶽華山廟碑”的早期拓本。據傳在同治十一年(1872 ),李文田在揚州購得馬氏玲瓏山館舊藏“漢西嶽華山廟碑宋拓本”,同年,又購入“東嶽泰山石刻碑宋拓本”, “東嶽泰山碑”是秦始皇頒刻的《泰山封禪書》,相傳是秦丞相李斯的手書小篆,由於原碑已經滅失了,因此這個拓本彌足珍貴。“西嶽華山廟碑”流傳下來的拓本也僅有四件,這四件中又以李文田的藏本缺誤最少,是早期拓片中的佳品。兩碑均為稀世珍寶,李文田對這兩個拓本珍愛有加,於是就在這兩個拓本中各取一字,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泰華樓”。廣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現存的西關泰華樓是其一例。李文田生前曾任江南、四川、浙江鄉試主考及會試副總裁,又當過多年學政、識撥和推薦了不少英材。清末翰林、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是李文田的門生。1929 年蔡南來講學,到多寶坊泰華樓會李文田的兒子李孔曼和孫李棪齋、李曲齋等,並力促棪齋赴北京北大研讀,故1988 年北京蔡元培紀念館落成,棪齋先生憶李門與蔡元培的三代故交,稱“先生為先祖門下士,而予又為先生門生”,感憶師門賦詩雲: 凝望師門獨朗吟, 墨釘蛛校壁書尋, 當時提命終生受, 白首題辭淚滿襟。 李曲齋先生也賦長句紀之:詩雲: 早歲棄官驚叔世, 錚錚風骨動詞林。 兼容並蓄知心苦, 奔走呼號以力任。 振鐸誨人開一代, 起衰救國竭孤忱。 忘年嚴勗文章業, 引領燕雲感更深。 至此 , 本居士亦借廣州詩人梁二白詠泰華樓詩作結語 , 詩曰: 泰然閱世古華樓, 風雨消磨百五秋。 探勝城西緣翰墨, 李郎遺跡足堪留。 分享:   需要指出的是,李文田又是晚清出了名的窮官。李文田一生"嗜好"不多,最大的愛好就是書籍。據記載,他是出了名的"書蟲",平時所得財物,除了維持生活所用,幾乎都用來買書。   正因為如此,1895年,李文田受命管理戶部三庫、不幸感染寒疾不治而亡後,並沒有留下多少身家財物給子孫後代。儘管後來光緒皇帝給李文田的兒子李孔曼也封了官,但官是虛職,而清王朝的氣數也已走到盡頭,因此到了李孔曼這一代,李家家境已日漸沒落。李文田辭世,只留下書齋一座--泰華樓和大量書籍。到了民國時期,西關新崛起大戶無數,李家已成一個沒落的大戶。   經過歲月的摧殘和環境的變遷,如今的泰華樓只剩當年一角,10萬藏書也所剩無幾,除了抗日戰爭時丟失一部分,"文革"時期部分書籍和字畫也被抄走。   所幸的是,雖然後人在政治才能、經濟見識方面沒有繼承李文田多少東西,但在一定程度繼承了他在學術和文化上的成就。長孫李棪齋,就是當代世界有名的史學家和甲骨文研究專家,次孫李浀齋則在篆刻和書法方面成績斐然。從這個角度看李氏家族,我們驚喜地發現,李家的文脈已通過它特有的方式得以承續。<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e77bc0102ux4c.html 李文田故居泰華樓]</ref>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