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京剧

移除 22,80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主要流派;谭派、梅派、荀派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邓沐玮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杨乃彭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李荣威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幼麟
安庆民国初期就有"民众"大戏院,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过,他们都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安庆登台,戏剧大家曹禺到怀宁石牌镇,下车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朝圣"。京剧界老科班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依然笼罩着古镇石牌。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黄梅戏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兴盛历程。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苏唱街梨园==
 
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有时干脆排演几出折子戏,或是《游园》,或是《思凡》,声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时的苏唱街,十分热闹。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就在这条街上。昆曲的老家在苏州,所以又有苏昆之称。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高超。《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四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形成与传播==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当代著名演员==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
 
这一时期除杨派(杨小楼),以旦角划分的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筱翠花)及宋派(宋德珠)、张派(张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余叔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马派(马连良)、奚派(奚啸伯)、杨派(杨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金少山)、侯派(侯喜瑞)、郝派(郝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裘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丑行中的叶派(叶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孟小冬、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艺术特点==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ref>[http://www.sohu.com/a/230755750_141663 【国学文化】长阳农商银行:关于京剧脸谱的那些事,一起涨知识 ]长阳农商银行,发布时间;2018-05-07 18:11</ref>
'''生'''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唱腔分类==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门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发音技巧==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左嗓'''
 
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吊嗓'''
 
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喊嗓'''
 
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丹田音'''
 
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云遮月'''<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File:脸谱1.jpg|缩略图|刘备服装|[http://www.zuowen2.info/xzz/image/278506090//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a78e8711b5fb2c72.jpg/ ]File:脸谱4.jpg|缩略图|杨玉环服装|[http://www.cxtuku.com/pic_71779.html/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f4d057b01b537c3b.jpg/ ]File:脸谱5.jpg1.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cxtuku.com/pic_71808.html/ 原图链接][http://pic1.cxtuku.com/00/00/71/b8086e49c02f.jpg/ ]File:脸谱5.jpg2.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shaodarenw.cc/news/tuku/5YyF5ouv5Y2h6YCa5Zu+54mH.html/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618747c0aa95a560.jpg/ ]File:脸谱71.jpeg4.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sohu.com/a/230755750_141663/ 原图链接][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7/fbe9e6fe9067485c98032bef7a9f0d70.jpeg/ ]File:脸谱71.jpeg4.jpeg4.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www.sohu.com/a/230755750_141663/ 原图链接][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7/dd990cda68aa4f8aa9d62eac3d553ded.jpeg/ ]</gallery>
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塌中'''
 
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脑后音'''
 
京剧发声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荒腔'''
 
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冒调'''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不搭调'''
 
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气口'''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换气'''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偷气'''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嘎调'''
 
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到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扫"字等,均称嘎调。
 
'''长吭'''
 
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砸夯'''
 
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板式分类==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京剧脸谱==
 
'''分类'''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演绎道具==
 
'''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砌末一词在金、元时期已有。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种种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
 
传统的砌末,是有意识地区别于生活的自然形态之物。它们不是实物的仿制品,而是实物在戏曲中的一种艺术表现。这也是砌末能够与动作、形象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演员没有上场以前,桌椅只是一种抽象的摆设。如演出皇帝视朝,这张桌子便成了视朝时所需的御案;县宫坐衙,这张桌子便成了坐衙时所需的公案;朋友宴会,便成了宴会时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实物实用,但戏曲舞台上的桌椅还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这山很高,就用两张桌子叠起来。要跳墙,就用桌子当墙;要睡觉,将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头。至于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台上表示从矮山爬到高山去,是从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还可以代替窑门,代替牢门等等。桌椅无论代表什么,都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戏曲中的布城虽然比较简陋,但决不追求城的真实再现。布城可以根据城的需要自由调度。
 
旗帜在舞台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大纛旗(古代军队里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还有水旗、火旗、风旗、车旗等等,这些旗帜是在白色方旗上绘绿色水纹、火焰、风、车轮等等。演员执旗,略微颤动,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着火、起风、乘车。
 
[[戏曲舞台上并不回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写实。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
==名词解释==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流派代表==
 
'''流派划分'''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角色分类'''
 
'''流派(创始人)'''
 
'''老生''' 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李派(李洪春);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 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 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
 
'''旦角''' 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徐派(徐碧云);杜派﹙杜近芳﹚赵派(赵燕侠);阎派(阎岚秋);朱派(朱桂芳);宋派(宋德珠);关派(关肃霜)。
 
'''老旦''' 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罗派(罗福山);李派(李金泉)。
 
'''花脸''' 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袁派(袁世海);钱派(钱金福);黄派(黄润甫)。
 
'''丑角''' 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琴师代表==
 
孙佑臣、梅雨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
 
'''鼓师代表'''
 
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当代代表
 
​'''角色分类'''
==生==
于魁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张建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名家)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余派老生名家)
 
朱强(北京京剧院马派老生)
 
陈少云(上海京剧院麒派掌门人)
 
杜镇杰(北京京剧院杨派老生)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叶派小生)
 
张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杨派老生)
 
李军(上海京剧院杨派老生)
 
王珮瑜(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
 
谭正岩、凌珂、刘宏建、金喜全、蓝天、傅希如、黄佳、杨少彭、詹磊、马力、郝仕鹏、杨淼、朱福、张建峰、杜喆、王璐等。
李维康(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
 
李胜素(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迟小秋(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
 
赵葆秀(北京京剧院著名老旦艺术家)
 
王蓉蓉(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静文(武旦名家,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
 
李鸣岩(李派著名老旦)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
 
张火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名家)
 
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
 
刘桂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程派青衣)
 
王艳(天津京剧院青衣、花衫演员)
 
常秋月、张馨月、丁晓君、马佳、张佳春、肖迪、张笠媛、朱虹、窦晓璇、郑潇、郭瑶瑶、冯蕴等。
邓沐伟
 
康万生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铜锤花脸)
 
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
 
尚长荣(上海京剧院演员)
 
刘大可、董洪松、杨东虎、裘继戎、方旭、王嘉庆等。
 
===丑===
 
寇春华(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
 
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丑角名家)
 
谈元、焦敬阁、严庆谷、徐孟珂等。
 
==剧目介绍==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影响==
==本段评价==
[[File:京剧2.jpg|thumb|400px|有框|右|京剧化妆[https://www.360kuai.com/pc/9ba131b246d3011f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傅谨:"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 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前苏联著名剧作家特莱杰亚考亚考夫:中国戏剧蕴含着一种理性和国际性戏剧的种子,它那精确的方式方法可以适用于唤醒并引导磨炼过的群众争取一个美好的世界。
== 濒危状态京剧小知识==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1、由于各类文化艺术形式的日益丰富,京剧观众不断分流、流失。[[京剧的观众群正在迅速萎缩]]。 2、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演员不断辞世,使得京剧演出中的很多特技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3、资金短缺,使很多活动难以展开。
 
 
京剧的化妆艺术,为京剧的发展增添了表现力和影响力
 
==京剧小知识==
关于京剧的化妆,小编想分三部分介绍:
三、毛发(头发胡子) 的化妆。
京剧一般面部化妆的特点和化妆的原理京剧的化妆和话剧不一样。话剧的化妆无论是使用色彩,或在脸上勾画线条,基本是按照生活里的原样,略微加以夸张。这样的化妆,我们叫它逼真的化妆方法。当然,话剧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造型,比如剧本规定了鼻子特别大,或脸上有一撮毛等等,或者是扮演一些有固定面貌的历史人物,而历史人物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因此经过化妆,必须与人物原来的面貌差不多,这就需要扮演者大幅度地改变自己原来的面貌。但除了一些特殊的造型和有固定面貌的角色外,话剧演员化妆出来跟自已本来的面貌相差不大。<ref>[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京剧服饰百科大全] 快咨讯,</ref>
'''化妆'''
所以说,即使是业余的话剧演员,只要稍经训练,便可以自己化妆。可是,京剧就不一样了。京剧的化妆,必须要有特殊的训练。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业余京剧演员,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即使是有较长时间的演出实践,也必须有人来帮忙指点,否则就完不成化妆任务。这就不难看出,京剧化妆的复杂程度要比话剧大得多。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位话剧演员,当他卸妆以后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可是京剧演员在卸妆后,一般就不大容易被人们认出来(当然也有例外),尤其唱花脸的,人们一般很难从戏妆上认出他的本来面目。这就形成了京剧化妆的一个艺术特点。
[[File:京剧1.jpg|thumb|400px|有框|右|京剧化妆[https://www.360kuai.com/pc/9ba131b246d3011f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戏妆'''
京剧化妆的艺术特点就是运用了极端夸张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化妆程式化、夸张化的表现手法,是与京剧的行当、服装以及表演艺术上的夸张特点和谐一致的。京剧的面部化妆一描眉、画眼等等,线条和色彩勾勒得非常清晰,非常浓重。线条与色彩二者的对比也非常鲜明,非常强烈。京剧的面部化妆基本色彩是红、白、黑三种颜色。为什么京剧化妆特别强调这三种颜色呢?从根本上讲,我认为按中国民族审美的标准,人的面部,最美的色素,最鲜明的色素,莫过于这三种颜色。比如白色一皮肤是白的,牙齿是白的,眼睛的眼白是白的;黑色一眉毛是黑的,睫毛是黑的,鬓发是黑的,胡子是黑的;红色一嘴唇是红的,脸庞也是红的(指一般健康的人)。
 
'''服装'''
 
这三种非常鲜明、非常清晰的色调,构成了中国人对面部美丽的一种比较标准的看法。换句话说,面部各个部位,恰当地表现出具有红、白、黑这三种鲜明、清晰的颜色,就形成了一种美的效果。中国民族习惯对红、白、黑这三种颜色非常重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些重要的礼节仪式,还有民族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大事和习惯都离不开这三种颜色。这么说有些抽象,还是让我们看看具体的实例吧。一古代官 廷祭祀的礼服,以至各级官府和民间隆重祭祀的礼服,都是白色和黑色的。后来才加入了黄色和别的颜色。而丧葬仪式用的服装、器皿,基本上是白色、黑色。到现在为止,这个习惯仍然保留下来。
喜事(婚嫁、寿诞、生男育女之类的喜事)是用红色。建筑(比较古老的建筑),我们看一看构成这些建筑,物的主要色调,就会发现红、白、黑这三种色彩,占据着最为明显突出的地位:青色的砖,红色的走廊和栏杆,红色的楹柱,红色的窗格子,白粉墙和白色的糊窗纸。红、白、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效果。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三种颜色这么重视,这么强调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白色是一种非常纯净的颜色。而黑跟白是鲜明对比的色素,是相对的纯净的颜色。红色是最敏感,最能吸引人的一种颜色。我国古代有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这说明红是最鲜明、最鲜艳、最能触动人视觉神经的一种色彩。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File:京剧3.jpg|缩略图|刘备服装|[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a78e8711b5fb2c72.jpg/ ]
File:京剧4.jpg|缩略图|杨玉环服装|[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f4d057b01b537c3b.jpg/ ]
File:京剧5.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bdef1c0d42f05647.jpg/ ]
File:京剧6.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618747c0aa95a560.jpg/ ]
File:京剧7.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0ec1d0552ee8446b.jpg/ ]
File:京剧8.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bc6fdfbaf1dfad55.jpg/ ]
File:京剧9.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6d5fc311d02813f3.jpg/ ]
File:京剧9.jpg1.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80ade9d44001b1ef.jpg/ ]
File:京剧9.jpg2.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1b1e1603d425baf5.jpg/ ]
File:京剧9.jpg3.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d48bd8649b79a592.jpg/ ]
File:京剧9.jpg4.jpg|缩略图|玛丽·璧克馥|[https://www.360kuai.com/pc/96c2a5044d8f9c3ed?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原图链接][https://p0.ssl.qhimgs4.com/t01d96f36539ae06a15.jpg/ ]
</gallery>
'''走廊'''
 
我们在古代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经常可以发现这三种颜色的互相谐调、互相配合。比如《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人物的面色,被描绘成一个是白的,一个是红的,一个是黑的。再看古代的书法,纸是白色的,字是黑色的,但是只看到白纸和黑字,就会感觉少点东西。少什么呢?还必须盖上一个红色的印章。白的纸、黑的字,再加上一方小小的红色印章,这幅作品就使人感到特别突出、鲜明、完整了。为什么我把红、白、黑这三种颜色说的这么多呢?因为●这是京剧化妆美学上的一个依据。
33,6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