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奧雷·舍人(Ole Scheeren)

增加 6,98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File:奧雷·舍人(Ole Scheeren).jpg|{{expand400px|缩略图|右|time=2019-08-15T05奧雷·舍人(Ole Scheeren)[https:28:51+00:00}}{{expert|time=2019-08//kknews.cc/zh-15T05:28:51+00:00}}tw/culture/5nol4a8.html 照片來自 kknews]]]{{unreferenced|time=2019-08-15T05:28:51+00:00}}}}
'''奧雷·舍人(Ole Scheeren)'''是國際知名的[[德國]]籍建築師,Buro Ole Scheeren的設計主持和[[香港大學]]客座教授。Buro Ole Scheeren在[[北京]]、[[香港]]和[[倫敦]]設有辦公室。舍人先生曾在[[瑞士]][[洛桑大學]]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求學,後畢業於[[倫敦建築協會學院]],並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銀獎。
Buro-OS事務所目前正在開展多個項目,包括位于[[吉隆坡]]中心的標誌性建築Angkasa Raya;為一名[[北京]]藝術家設計工作室/畫廊以及[[新加坡]]的一個大型開發項目。舍人先生對各種規模的新建築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當中包括發展新型動態表演藝術空間,以及重慶的800,000平方米的綜合開發項目。除此之外,舍人先生目前還在設計北京的一個藝術中心。
在2010年3月成立Buro Ole Scheeren北京和香港辦公室之前,舍人先生曾為[[雷姆·庫哈斯]]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總監和合伙人,主管OMA在亞洲的項目。作為主管合伙人,他主導並成功完成了OMA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和[[電視文化中心]](TVCC)。   其他項目包括[[曼谷]]310米高的綜合大樓MahaNakhon、1040套單位的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大型住宅綜合體、新加坡高端公寓The Scotts大廈、上海一家媒體中心、深圳新市中心規劃以及台北藝術中心。另外,他負責[[Prada]]項目,已完成了Prada紐約(2001)和洛杉磯旗艦店(2004)。他主導的其他項目包括北京圖書大廈、首爾Leeum文化中心(2006)和洛杉磯郡立藝術館。  奧雷·舍人多次參與各種藝術文化項目和展覽,包括國際高層建築獎項,米蘭三年展,倫敦「China Design Now」展,倫敦Hayward畫廊和曼谷的「移動的城市」展、首爾的媒體城市展和鹿特丹電影節等。2006年,他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北京和紐約舉辦的關於CCTV項目的建築展設計展覽。他時常在不同的國際機構和會議上舉辦講座,並被邀請擔任國際獎項或競賽的評委。  ==理念==Ole Scheeren 在的一次TED演講中提到: 過去的好幾個世紀中, 建築物都被一條著名的魔咒所禁錮, 「形致圍繞功能」這個理論 曾經一度成為當代的偉大宣言, 同時又是個危險的緊箍咒, 因為這句話雖讓建築物 不再具有裝飾性, 但也同時宣判建築物 走向功利嚴謹且倍受約束的終點。當然,建築物確實需要實現某些功能, 但這讓我想起了Bernard Tschumi 對這句話的改寫, 並同時提出一個我個人 完全不同的見解。如果是「形致圍繞小說」, 我們可以這樣想,建築設計與 建築物是布滿故事的空間, 有關居住在那裡的人的故事, 有關在裡面工作的人的故事。我們可以開始想像 我們的建築物創造出來的體驗。<ref>[https://kknews.cc/culture/5nol4a8.html kknews:奧雷·舍人 —— 為什麼偉大的建築物需要說故事] </ref> 按這種方式來理解的話, 我對小說感興趣的原因, 不是因為它的虛幻,而是它的真實, 就好比建築風格對那些 生活在裡面的居民 有什麼意義那樣的真實。我們的建築物一開始 是一些雛形、想法, 讓我們了解當今的生活或 工作空間可以有什麼不同, 以及文化與媒體空間 可以如何展現。我們的建築物是真實的;它們會被建造出來, 建築物是一種實體物質與想法概念的 合約產物。我認為我們的建築物是一種組織結構。它們的核心,的確是一種 結構思想,像是一個系統: 我們要如何把事情 安排的兼具功能性與體驗性呢 ? 我們要如何創造出可以引發 一系列關係與故事劇本的結構 ? 而我們在建築物裡面的居民 及使用者的虛幻故事 要如何在描繪建築物的同時 也能被建築物描繪出來 ? 而這當中就會產生出第二個詞彙, 我稱之為「敘事混合體」—— 多個同時進行的故事的結構 完全通過我們創造出的 建築物展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可以想像 建築物是個呈現關聯性的複雜系統, 既具備可程序化和功能性, 又具備體驗性和情緒性,或者社交性。  ==探索奧雷·舍人(Ole Scheeren)的建築作品==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 中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總部, 是我和Rem Koolhaas在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的。2002年,當我第一次抵達[[北京]]時, 城市規劃員向我們展示了這張圖 : 除了當時已有的屈指可數的幾棟大樓, 雨林般的上百棟高樓大廈, 將會出現在市中心的商務區。所以我們必須在一個除了垂直概念以外 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的 設計概念底下做設計。 當然,高樓大廈是垂直的—— 它是個死板的層次結構, 頂部總是最好的, 底部總是最差的, 所以看起來就好像, 你蓋的越高看起來就越好。我們想問問自己, 我們的建築物可不可以 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它可不可以擺脫層次結構體系, 它可不可以是一種 合作而不是隔離的系統 ? 所以我們把這個針朝著自身的方向 打了個彎, 形成一個首尾相連的環狀物。我們的想法是,把電視製作的 所有概念融合到單一結構裡面:新聞、節目製作、廣播、 研究、培訓、管理—— 全部融合到可互相聯繫的 這個環形裡面, 一個人們在這裡見面 互相交流合作的地方。 我仍然很喜歡這幅圖, 如果你還記得人體構造的話, 有自己的器官及循環系統, 它像是一堂學校的生物課。突然間,你會覺得建築物不再 只是搭建出的實體, 而更像是一種有機體、生命體。而當你開始剖析這個有機體, 你會辨識出一系列的主要技術部門—— 節目製作、廣播中心和新聞中心。它們與一些社交場所 緊密交織在一起 : 會議室,餐廳,交談區—— 等等這些人們碰面交流的非正式場合。所以,這個建築的組織結構 是一種混合體, 集技術和社交, 人員和表演於一身。當然,我們是使用類似 循環系統的環形建築 來串聯每樣東西,使訪客與員工 都能在這個偉大的聯合體裡面, 體驗所有這些不同的功能。 473,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 使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裡面容納了1萬人, 當然,這樣的規模超出了我們 對傳統建築物的理解範圍。所以,我們停工了一陣子, 然後坐下來,剪出1萬張小貼紙, 把它們粘在一個模型上, 只是單純地想挑戰我們自己 對龐大數字的本身的理解。 當然,這並不僅僅是數字, 而是人,生活在這一棟大樓裡面的人, 為了同時理解並為這個 建築物寫劇本, 我們創造出五種假想的角色, 然後追蹤他們在 這棟大樓一整天的生活動態, 他們會在哪碰面、 他們會遇到哪些事情等。所以,這是一種描繪與設計 建築物的方法,但當然, 也是一種體會它的方式。這是紐約和北京 現代美術館的部分展示品。 這是廣播主控室, 技術性安裝工作的面積相當大, 它可同時播放200個頻道的節目, 這是它當今矗立在北京的樣子。它的第一次現場直播是2012年的 倫敦奧運會, 而在北京奧運會之前, 它的外部裝修已經全部完成。你可以在最頂端的 75米懸臂處看風景, 這三個小圓圈, 就是貫穿整棟大樓 開放迴廊的一部分。你可以站在玻璃上面 俯瞰你腳下整個城市在緩緩流動。 這棟建築物已經是 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它就在那兒。它也變成了北京一個相當受歡迎的 婚紗攝影背景。但最重要的時刻也許是這個, 這本《城市漫步》周刊 很像[[倫敦]]的《Time Out》周刊, 這本雜誌描述了當周 該城市發生了哪些事情, 突然間你會發現,這棟大樓 不再僅是一棟大樓而已, 它同時扮演了城市一員的角色, 像是在北京生活的群體中的一員。所以,建築設計突然間好像 呈現了一位參與者的內涵品質, 它像是在寫故事、呈現故事。而我認為這可以成為我們所相信的 重要意義之一。 當然,這棟大樓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就是建造它的人們的故事—— 400個我所帶領的工程人員與建築師, 合作了差不多10年, 我們花時間一起設計這棟大樓, 從想像它建成後的樣子, 到最終,在中國把它建造完成。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File: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01.jpg|300px|缩略图|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nol4a8.html]File: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02.jpg|300px|缩略图|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nol4a8.html]</gallery>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建築師]]
15,8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