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毕加索| 圖片 = [[File:1毕加索.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baike.baidu.com/item/ 巴勃罗-鲁伊斯- · 毕加索'''('''Pablo Picasso''', /22027443?fr=aladdin 原 名:'''Pablo-Ruiz-y-Picasso''',1881年10月25 图链接]]]|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 日-1973年4月8日),生于 期 = | 國籍 = 西班牙 的马加拉市, | 别名 = | 職業 = 画家 、剧作家、诗人 、雕塑家 。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斗牛士》 ,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16岁毕业画 《 探望病人 格尔尼卡 》 参加全国美展。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 , 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 《和平鸽》 , 包括:油画1885幅 《梦》 , 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亚威农少女》 </br> ==个人简介/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 ''' 巴勃 罗 羅 · 鲁 魯 伊斯· 毕加 畢卡 索 (Pablo '''({{lang-es|Pablo Ruiz Picasso }} , 原名:Pablo Ruiz y Picasso,1881年10 {{bd|1881年|10 月25日 --- |1973 年4 年|4 月8日 |catIdx=P}} ), 出生在 通称'''毕加索''',[[ 西班牙 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 ]]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 师 及作家 , 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 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 的 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 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 的 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 主要代表 人 》 物之 一 画参加全国美展 , 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 遗作逾两万件 。 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 畢卡索 是 少數 在 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
9岁的毕 畢 加索 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 、[[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 在 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 二十世紀初 期 ”。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 開始[[造型 艺术 ]]革命性發展 的 影响 藝術家 ,在 塞尚的基础 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 上 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 都有顯著 的 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 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 和 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胡安·米羅]]被譽為後三大藝術家 。<ref>{{Citation| last = Green| first = Christopher| title = Art in France: 1900–1940| place = New Haven, Conn| publisher = Yale University Press| year = 2003| page = 77| url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vlY6SLmg-xEC&pg=PA77&dq=#v=onepage&q&f=false | isbn = 0300099088| accessdate= 10 February 2013}}</ref><ref>{{cite news|first=Adrian |last= Searle |url=http://www.guardian.co.uk/culture/2002/may/07/artsfeatures |title=A momentous, tremendous exhibition|work=Guardian |location=UK |date= 7 May 2002|accessdate=13 February 2010 }}</ref><ref>{{cite news |first=Paul |last=Trachtman |url=http://www.smithsonianmag.com/arts-culture/matisse.html |title=Matisse & Picasso |work=Smithsonian |publisher=Smithsonianmag.com |date=February 2003 |accessdate=13 February 2010 }}{{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2/hi/entertainment/4059997.stm| title=Duchamp's urinal tops art survey |publisher=news.bbc.co.uk|accessdate=10 December 2010|date=1 December 2004}}</ref>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 == 早 期 ,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大事记/巴勃罗 1881年,畢加索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馬拉加市]],是堂·何塞 · 鲁 路 伊 思·布拉 斯 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瑪莉亞·畢卡索 · 毕加 洛佩茲(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個孩子。畢卡 索== 受洗後,被授以教名''' 巴勃 罗 羅·迪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 ·鲁伊斯· 毕 畢卡索'''({{lang-es|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Martyr Patricio Clito Ruíz y Picasso}})<ref name="CatRez">[https://books.google.com/books?ei=zvyDVN_EHJflauangugB&hl=fr&id=MlNGAQAAIAAJ&dq=Pablo+Diego+Jos%C3%A9+Francisco+picasso%2C+zervos&focus=searchwithinvolume&q=Pablo+Diego+Jos%C3%A9+Francisco Pierre Daix, Georges Boudaille, Joan Rosselet, ''Picasso, 1900-1906: catalogue raisonné de l'oeuvre peint'',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1988]</ref>,一連串的教名代表對多位聖徒與親戚的敬意,另外按照[[西班牙人的命名習慣]] 加 上分別代表父母親的「路伊茲和畢卡 索 (1881~1973 (Ruiz y Picasso )」。畢卡索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
1881—1900年童年时期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根據畢卡索母親的說法,畢卡索第一個學會說的話是「皮茲、皮茲」,是[[西班牙語]]「鉛筆(lápiz)」的簡短發音。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的訓練他学习人物[[素描]]和[[油畫]]。畢卡索父親是思想傳統的教授,他深信[[模仿]]大師的作品、素描石膏像與人體模特兒是每個畫家必要的[[訓練]]。於是,畢卡索一心一意的專注於[[藝術]]上,因此忽略了課業。
1881年10月25日毕加 1891年,由於[[父親]]當上了一所美術學校的教授,畢卡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魯尼亞省]]。他們在拉科魯尼亞待了將近四年。一次偶然,父親發現畢卡索對他未完成的鴿子素描塗色,在仔細觀察畢卡 索 出生于西班牙南部 的 马拉加;[[筆法]]後,畢卡索的父親深深覺得他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他,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
1889 1895 年 ,畢卡索七歲的妹妹康琪塔(Conchita)死於[[白喉]],這件事成了畢卡索一生中陰影,畢卡索一家搬到了[[巴塞隆納]]。後來,父親說服學校讓畢卡索參加跳級考試,而畢卡索在一星期內 完成 第 了 一 件油画 般學生需要一個月完成的考試,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畢卡索獲得了評審委員會的極度肯定。父親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畢卡索獨自工作,並一天內多次檢查畢卡索的畫 作 品《斗牛士》;,這使得父子經常爭吵。
1895 畢卡索的父親和叔父決定把畢卡索送到[[西班牙]]一流的藝術學校學習:[[馬德里]]的[[皇家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1897 年 进入 ,十六歲的畢卡索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出發前往馬德里。然而,在註冊後,畢卡索卻因沒辦法接受正式、規規矩矩的教育,而停止上學。畢卡索轉而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欣賞可敬的藝術家的作品,像是[[迪亞哥·委拉斯蓋茲]]、[[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西斯柯·德·苏 巴 塞罗那 朗]] 的 隆哈美术学校;作品。畢卡索特別崇拜[[格雷考|埃爾·格雷考]],他的特色,像是拉長的肢體、醒目的顏色、神秘的面容,都深深的影響著畢卡索的畫風。
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個人生活 ==
1900—1903 結束了在[[馬德里]]的進修後,1900 年 蓝色时期,畢卡索隻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le|馬克思·雅各|Max Jacob}}。雅各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卡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並成了畢卡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時正是巴黎最嚴寒的日子,畢卡索常需要燒掉自己的作品來取暖。
1902 1901 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畢卡索前往[[馬德里]]。在馬德里的頭五個月,畢卡索的朋友[[法蘭西斯科·德艾許埃茲·索勒]](Francisco de Asís Soler)為兩人在《青年藝術》雜誌找到了份工作,索勒負責撰寫文章,而畢卡索則負責刊物的插圖,大部分是恐怖的漫畫以及憐憫窮人的作品。他們參與的第一份刊物於1901年3月31日出版,同時,畢卡索開始在畫作簽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簽名Pablo Ruiz y Picasso。
1903 20世紀初,畢卡索來往[[巴塞隆納]]與[[巴黎]]之間工作。1904 年 完成《人生》 , 以浓郁 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卡索遇見了[[波希米亞]] 的 蓝色调 [[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並相戀,畢卡索因而開創了玫瑰時期,並有多幅關於她的畫作。在獲得一些聲望與機會後,費爾南德因相處不好離開了畢卡索,再加上父親過世,使得畢卡索非常沮喪,認識了被他稱為[[伊娃·谷維]]的[[瑪賽兒·漢伯特]]。畢卡索在[[立體派|立體派時期]]創作了許多對伊娃 表示 贫老与孤独 愛意 的 苦难;作品。然而,1915年,伊娃不幸病逝,畢卡索因此十分傷心。
1904—1906 1918 年 玫瑰时期夏季,畢卡索迎娶了[[達基列夫|謝爾蓋·達基列夫]]劇團的[[芭蕾舞女演員]][[歐嘉·科克洛瓦]]。畢卡索在[[羅馬]]為劇團設計[[芭蕾舞劇]]《Parade》的服裝時結識了歐嘉,婚後兩人到[[比亞里茨]]附近的別墅度蜜月,並有了一個兒子保羅。
1904 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西班牙內戰|內戰]],畢卡索畫了《[[佛朗哥之夢]]》來批評[[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佛朗哥]]的行為。1937 年 开始定居 佛朗哥軍閥,轟炸[[格爾尼卡]],畢卡索畫了巨幅大作《[[格爾尼卡 (繪畫)|格爾尼卡]]》,展示於 巴黎 舉行 的 “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 萬國博覽會中。1949年他的作品《白鴿》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 。 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藝術生涯 ==
1906年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Cquote 2|藝術是個謊言 , 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 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巴勃罗 · 斯坦因画像, 畢卡索<ref name="adage"> 《 斯坦因画像 解釋藝術 》 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Art Explained''),[[羅伯特·康明]]著,DK出版,2007年,ISBN 978-0-7566-2869-7,98頁</ref>}}
1907—1916 畢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4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br> 「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br> 「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br> 「 黑人時期」(1917年-1924 年 立体主义时 )</br> 「晚 期」(1946年-1972年)。
1907年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早期 ===
1917—1924 畢卡索從小便接受父親的訓練,並有驚人的進步,這點可以從两所畢卡索博物館館藏的畢卡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間,畢卡索早期作品裡的稚氣逐漸消逝,1894年,畢卡索可以說是正式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1890 年 古典时 中 期,畢卡索的畫作流露出濃濃的傳統[[現實主義]]畫風,《[[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便是此時的代表作,此幅畫顯示出年紀輕輕的畢卡索已經能處理高難度的細節<small><ref>[http://www.csulb.edu/~karenk/20thcwebsite/438mid/ah438mid-Info.00028.html 《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的詳細解說]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06152911/http://www.csulb.edu/~karenk/20thcwebsite/438mid/ah438mid-Info.00028.html |date=2008-09-06 }}</ref></small>。同一年,十四歲的畢卡索畫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Portrait of Aunt Pepa''),[[肖像畫]]裡的生動、精神讓胡安-埃杜阿爾多·西尔洛特(Juan-Eduardo Cirlot)曾讚嘆道,「毫無疑問的,整個[[西班牙]]藝術史裡最棒的畫作之一」。
1917 1897 年 ,畢卡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受到了[[象徵主義]]影響, 在 意大 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綠色調,便是畢卡索的現實主義時期(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時期畢卡索的作品受到[[但丁·加百列·羅塞蒂|羅塞蒂]]、[[史丹林]](Steinlen)、[[亨 利 邂逅舞者欧嘉 · 科 德·土魯斯-羅特列 克 洛娃 |土魯斯-羅特列克]]與[[愛德華·蒙克]]等人的影響,融合了他欽佩的畫家[[埃爾·格雷考]]的特色 , 创作《欧嘉 而產生了畢卡索獨特 的 肖像》;現代畫風。
1918年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藍色時期 ===
1920年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Details|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1922 畢卡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的旅行與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薩吉馬斯'''的自殺影響,使得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期間的畫作常顯現出陰鬱的感覺。此時期的畫作以藍與藍綠的[[色調]]為主,極少使用溫暖的顏色。藍色時期開始的確切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在西班牙1901年的春季,也有可能是1901年下半在[[巴黎]]的日子。在這段時間,畢卡索創作了許多描繪著骨瘦如柴的母親與孩子的作品,用色陰暗,並有時以[[娼妓]]與[[乞丐]]作為主題。在卡薩吉馬斯死後,1901年秋季,畢卡索畫了幾幅他的畫像,並於1903 年 创 完成了生平最憂鬱的作品《[[生命 (繪畫)|生命]]》(''La Vie''),現收藏於[[克里夫蘭美術館]]。憂鬱的情緒並蔓延到了知名的[[蝕刻]] 作 品 《 海边奔跑 [[儉樸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年)上。該作品描繪著一對看不見的男人與看得見 的 两个 女人 ,兩人皆身形消瘦,坐在一張老舊桌子前。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常使用「失明」這個題材,像是《[[盲人的晚餐]] 》 ;(''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賽樂絲汀娜]]》(''Celestina'',1903年)等都是藍色時期的代表。
1925—1932年超现实主义时 === 粉紅色時 期 ;===
1927年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 {{Details|畢卡 索的 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玫瑰時期}}
1929 1904 年 与 ,畢卡索在[[巴黎]]遇見了一位為[[ 雕塑家 贡萨列斯一起创 ]]及[[藝術家]]工 作 雕塑和铁线结构成 的[[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Fernande Olivier),與其墜入愛河,而開啟了玫瑰時期(又名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 。 作 畢卡索受到與費爾南德之間的甜蜜關係影響,而大量使用鮮明、樂觀的橘、粉紅色 系 列以女 ,題材多描繪馬戲團的 人 头像为题 們、[[雜技|雜技表演者]]與丑角,這成了畢卡索 的 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個人特色之一。而1904年被視為是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1932—1945年蜕变时 === 黑人時 期 ;===
1932 1906 年 创 畢卡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動。黑人原始、大膽、強烈的造型,給畢卡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亞維農的少女]]畫 作 《红色扶手椅中 ,成為他創造[[立體派]]風格的[[里程碑]]。畢卡索的立體派,基本上不是純[[美學]] 的 女 ,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將物體重新構成,組合,帶給 人 》;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1933年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晚期 ===
1934年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解放後加入[[法國共產黨]]。
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去世 ==
1937年创作完成《 畢加索於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然]]過世。當時,他與妻子[[杰奎琳·洛克|杰奎琳]]正招待友人前來晚餐,畢卡索過世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為我乾杯吧,為我的健康-{}-乾杯,你知道我已經沒辦法再喝了<small><ref>[http://www.digital-karma.org/culture/quotes/famous-peoples-last-words 名人的遺言:畢卡索]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07033315/http://www.digital-karma.org/culture/quotes/famous-peoples-last-words |date=2008-07-07 }}</ref></small>。」死後,畢卡索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 格 尔尼 斯]]堡的庭園,杰奎琳阻止畢 卡 》;索的兒女克勞德與帕洛瑪出席葬禮<small><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DZYAOL8iY54C&pg=PA11&lpg=PA11&dq=picasso's+funeral&source=web&ots=6JjFOnxG0e&sig=5-gosrujWtj06JOV_TJzFqzDXJ0#PPP1,Ml ''The Rich Die Richer and You Can too''],William D. Zabel著,1996年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11頁。ISBN 0-471-15532-2</ref></small>。1986年,杰奎琳以手槍自殺,终年六十歲<small><ref>[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B07E5DF1739F93BA15757C0A960958260&n=Top/Reference/Times%20Topics/People/P/Picasso,%20Pablo ''Picasso's Family Album''],麥克·金摩曼著,紐約時報</ref></small>。
1942年创 2004年5月,畢卡索早期 作 版画 品 《 大自然 [[拿着烟斗 的 故事 男孩]] 》以1.04億美元的價格結標,刷新了1990年[[文生·梵谷]]一幅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画作列表|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1943年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兒女 ==
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保羅(Paulo,1921年2月4日-1975年6月2日,享年54歲),本名保羅·約瑟夫·畢卡索(Paulo Joseph Picasso)— 與[[歐嘉·科克洛瓦]]生* 瑪雅(Maia,1935年9月5日-),本名瑪莉亞·德拉康塞普西翁·畢卡索(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Picasso)— 與[[瑪麗-德雷莎·華特]]生* 克勞德(Claude,1947年5月15日-),本名克勞德·皮埃爾·巴勃罗·畢卡索(Claude Pierre Pablo Picasso)— 與[[弗朗索瓦·吉洛]]生* [[帕洛瑪·畢卡索|帕洛瑪]](Paloma,1949年4月19日-),本名安妮·帕洛瑪·畢卡索(Anne Paloma Picasso)— 與[[弗朗索瓦·吉洛]]生
1945年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参考文献==
1946—1973年田园时期;{{reflist}}
1947年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外部連結 ==
1948年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1] ==个人成就http://www.spain.info/zh/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搞好==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que-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活动年表quieres/arte/museos/barcelona/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museo_picasso.html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房东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 参观 巴塞罗那 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 畢 卡 》,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2] 人物评价/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赠给法国政府。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 ==个人家庭/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毕加索是个始终引起争议的人,除了他那让人倾倒与折服的过人才华。他为自己的几任妻子、情人和孩子们画过许多画,他的亲人们对这位天才画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毕加索于1973年以91岁的高龄去世。他在世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同他结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纪以后,世人仍在为他的故事和名声争执不休。毕加索绘画上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但他的家庭私事却弄得一塌糊涂。他的悲惨故事世人皆知:他的遗孀杰奎琳.罗克是自杀身亡的;他的一位情人玛丽埃.德莱塞亦是,她为他生下了女儿玛雅;他的孙子巴勃里多在杰奎琳将他赶出爷爷葬礼之后也自杀而死;巴勃里多的姐姐马里娜两年前写了一些回忆录披露自己悲惨的少年时代,并把一切过错归咎于毕加索。 弗朗西丝·吉洛特 弗朗西丝·吉洛特是毕加索一生中惟一将他抛弃的女人。她生过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洛玛,1953年她带着一双子女离开了毕加索。后来她同一位艺术评论家合作写了《我与毕加索的生活》。这本书既大胆又详细,几乎无所不写,甚至连同画家的性历险。此书于1964年出版,当时这种书还属罕见,因此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报复,毕加 索 从此拒绝再见她生的一对子女。纽约现代艺术 博物馆 收藏了230幅毕加索的作品 ,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为亲人所作的画。大师的妻子和情人中惟弗朗 西 丝仍然健在,她生的克洛德和帕洛玛及玛丽埃生的玛雅为毕加索硕果仅存的三个儿女。 弗朗西丝已有76岁。细细的脖子,鹰钩鼻子上有一对拱形的眉毛,看上去依然是毕加索当年为她作画时的模样。他们相识于1943年,当时弗朗西丝是个21岁的画家,年轻而颇有抱负,而毕加索已经62岁,且同南斯拉夫女画家、摄影师多拉·莫尔相好。弗朗西丝是个感情炽烈却外表平静的女子,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名望与赞赏。对此,帕洛玛这样说:“假如我母亲没有认识我父亲,她原本是有权被称为艺术家的。然而,从某种原因上说,由于认识了我的父亲,她没有了这个权利。人们总是不情愿把她也冠为艺术家。”克洛德更认为母亲的作品对毕加索产生过很大的震撼,“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 弗朗西丝的生活始终围绕着毕加索的艺术。当她出版《我与毕加索的生活》时,大师的崇拜者们称此书充满私利与报复性。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是弗朗西丝的批评者们在论及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毕加索时也以它为基础了。确实,这本书里充满了令人不屑的东西,但三十多年之后,仍不失为一个性格复杂的天才艺术家的严肃传记。 住纽约的弗朗西丝认为大师当年为她所作的画上用一种柔和的线条和抽象的晕影表现两人的亲密关系。有一幅画上,看起来象是毕加索用对称的轮廓线把肖像的各点连结起来了,这种画法当时刚开始尝试。她说:“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于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 克洛德 年已半百的克洛德长着一双深色的眼睛,身体十分结实。他同父亲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受毕加索遗产管理法庭的提名,他于1995年成立了毕加索管理委员会,以控制其作品的复制权和使用权。他本人可说是毕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画作、雕刻、草图、版画的活目录。他在巴黎的办公室里挂满了父亲的画。毕加索曾为他和妹妹帕洛玛画过一幅双人画,幼年的他坐在一个玩具汽车上,双眼放着光,妹妹则在玩一列小火车。还有一幅画上有他的母亲和他兄妹二人。画面上的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对他来说,这幅画代表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未来,代表了后来写在这张纸上的一切。 兄妹二人分别在16岁和14岁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本书出版后,他们的生活里从此失去了父亲。两兄妹一次又一次去看望父亲,可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连电话也不接。即使见不到面,他们仍每年一起或分别几次去父亲的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克洛德是父亲的遗产和名誉的保护人。他自己的愿望是成为电影工作者、作家和摄影家。他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大艺术家的儿子我是幸运的,毕加索本人就变成了我们家族的事业。”父亲没能得到看着他成长的快乐,但他对此已没有愤怒。 帕洛玛 帕洛玛有一张为人熟知的脸,这要归功于她做的香水广告。广告上的她有火一般鲜艳的红唇、源于其父的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一头瀑布般的黑发。她已有49岁,亲见其人会觉得她谦和亲切得多。她说父亲给他们作画时从未让他们摆姿势,他是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毕加索是个对孩子着迷的人,他画过很多儿童画。但很显然,他从未画过少年时代及长大成人后的子女,对于他,孩子长大了就又是一回事了。帕洛玛认为父亲后来不见她是受了别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觉得他们对自己是个威胁。她清楚地记得1976年在街上巧遇父亲 班牙旅游 的 经过,那是她13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 帕洛玛同剧作家拉法埃尔·罗伯斯在结婚18年后于1995年分手,前夫为此同她展开了一场争夺财产的大战。帕洛玛的财富约有17亿美元,她的经济王国里有化妆品、香水和珠宝生意,当然还有其父留给她的价值6亿多美元的画。她的前夫要求得到所有这些财富的一半,此外每月还要给他一笔高额的生活费,理由是他抛开了剧作家的生涯而同妻子一道经营她的生意,而且他在她取得的成功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幸的是,在他们妇唱夫随的美好日子里,帕洛玛也以类似的话夸奖过自己的丈夫。伦敦法庭受理的这场分割财产大战最近愈演愈烈,但其终结仍遥遥无期。据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离婚。帕洛玛为忘记烦恼只好全力投入工作,同时也投入新欢的怀抱,那是个法国大夫,名叫埃里克·德温奈特。 玛雅 与克洛德、帕洛玛同为非婚生的大姐玛雅和丈夫住在巴黎,他是个退休的海军军 官 。年过60的她看上去精神很好。1956年以后玛雅就没怎么再见到父亲,这意味着刚满20岁她便被逐出父亲的生活。事实上她从未同父亲共同生活过,她出世后不久,毕加索便同多拉同居了,后来又换成弗朗西丝,而当时他合法的妻子是奥尔加·柯克洛娃。她的母亲十分迷信,被毕加索抛弃后仍保存着他剪下的指甲和头发。当母亲1977年自杀后,这些东西便归玛雅所有。“令人吃惊的是,有这样疯疯癫癫的父母,我竟然还很正常。”这是她常挂在嘴上的玩笑话。不过,玛雅真正让毕加索专家们吃惊的是,她现在从事辨别父亲作品真伪的工作,尽管不是非常专业,却赢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作品赏析/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亚维农的少女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 方 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人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人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Category:西班牙畫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