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克尔凯郭尔

增加 7,7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9-09-07T04:18:42+00:00}}'''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生平==[[索伦]]生於哥本哈根一個富裕家庭,在眾兄弟姊妹中最年幼。他的父親早年是一個鄉下農民,後來白手興家成為城中暴發戶,並與富豪之女結婚,躋身哥本哈根的上流社會。後來其妻去世,[[索伦]]之父娶家中女傭為妻,並在老年得幼子[[索伦]]。 [[索伦]]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所有丹麥人一出生就自動成為路德會信徒),本身所受正式教育不多,但勤於自學。他性格憂鬱,且深信自己因早年不虔敬的行為而受到上帝的咒詛([[索伦]]大部分兄長、姊姊活不過三十四歲──那接近耶穌被釘十架的年齡),對[[索伦]]管教──特別是宗教教育──非常嚴厲。[[索伦]]深受父親影響。另一方面,[[索伦]]自少生活富裕,但體弱多病,且與兄長們的相處不融洽。種種因素造成齊克果憂鬱的性格。 1830年,離家求學。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 1841年,完成哲學博士學位。[[索伦]]就像德國哲學家[[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一樣,他會嚴厲批評他的學制。[[索伦]]進入大學是為了學習神學,但他全身心投入改為文學和哲學。 在大學讀書時,[[索伦]]探索了流浪的猶太人[[唐·胡安]](尤其是浮士德)的文學人物,為自己的生活尋找存在的典範。 後來他成為活躍的作家,以不同筆名出版多部文學、哲學作品。他一生大力反對當時得令的[[黑格爾]]哲學,並致力於反思神學。 1838年,他的父親去世,他不甘心既要為他的父親而信仰基督教; 一方面,他似乎常常背離父親的信仰而幾乎同時朝著父親的信仰前進。另一方面,他經常強調轉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認為成為基督徒是一生的任務。 因此,他決定發表Sygdommen tildøden(1849;以化名使疾病致死),以免有人認為他實現了在那裡提出的理想;同樣,他其他作品的化名作者經常否認他們擁有所談論的信仰。雖然他一生寫的最後一年,“我不敢稱自己是基督徒,”整個一生中他試圖從文化囚禁拯救它的捍衛,作為一個基督教的人。 [[索伦]]在他的期刊中稱“ 疾病至死是對基督教世界的攻擊”。與此類似,Indøvelsei Christendom(1850;基督教培訓)宣布有必要“再次將基督教引入基督教世界”。這一主題變得越來越明確。只要[[Mynster]]([[索伦]]小時候的家庭牧師)還活著,[[索伦]]就不會受到人身攻擊。但是在[[邁斯特]](Mynster)的葬禮上,繼承丹麥教會領袖的[[馬滕森]](Martensen)讚揚他的前任是“對真理的見證”,將他與信仰的烈士聯繫在一起。 1854年12月,[[索伦]]不再保持沉默。他開始發表數十篇簡短而尖刻的文章,堅持認為在丹麥基督教徒時代是假的,並明確指出Mynster和Martensen負責減少宗教信仰 。 [[索伦]]的著作總體上都集中在宗教舞台上,[[索伦]]過世後在他的桌子上發現了最後一批作品。具有可信度 根據他自己的回顧性判斷,整個語料庫最終都與宗教生活有關。 1855年10月,他在大街上昏倒後,於哥本哈根一家醫院逝世,臨終時不肯接受丹麥國家教會的聖餐,也不肯讓教會參與其喪禮。 ==[[索伦]]與[[雷金]]==[[索伦]]與[[雷金·奧爾森]](Regine Olsen)他們在1837年相識,當時雷金(Regine)只有15歲,並於1840年訂婚。不到一年後,他還給了雷金(Regine)戒指。 他在遺囑中說,他將訂婚視為婚姻具有約束力,於是將他所有的財產留給了雷金(Regine),但她不接受這些財產,因為她早在[[索伦]]去世之前就已經結婚了。 ==著作== 恩滕·埃勒:et livs-fragment(1843年 Either / Or:A Fragment of Life) 。 Gjentagelsen(1843年;重複)。 弗賴格特·巴文(Frygt og baeven,1843年)。 《恐懼與顫抖》),《哲學殺手》 (Philosophiske smuler,1844年;哲學碎片)。 Begrebet angest(1844;焦慮的概念)。 《斯塔迪爾·帕·利弗特斯》(1845年;生命階段)。 Afsluttende uvidenskabelig efterskrift(1846年;結論不科學的後記)。 《Kjerlighedens gjerninger》(1847年;愛的作品) ==獨特的世界觀==然而,即使在承認他已經寫過這些作品之後,[[索伦]]仍然堅持認為它們仍應歸功於他們的筆名作者。筆名最好通過與小說中的人物類比來理解,小說是由實際作者創作的,以體現獨特的世界觀。留給讀者來決定每一個要做什麼。 [[索伦]]的某些著作擴展了對第一文學的分析。例如,到死亡的疾病的兩半可以用不同的聲音分別理解為令人討厭的宗教A和B。但是有幾本著作,最著名的是[[Kjerlighedens gjerninger]](1847;愛的作品)。 [[索伦(Kierkegaard)]]影響的20世紀神學超越了形而上的肯定和道德指導的任務,而對自滿的虔誠進行了批判。在存在主義哲學,這往往是不太公然神學,有時完全是世俗的,這種批判的元素被保留,而是針對那些不人類生存的任務引起足夠的重視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形式。 [[尼采]](1844–1900)抱怨他的世俗世代對上帝的死沒有足夠認真地對待,就像[[索伦]]抱怨他的基督教同時代人對上帝的死沒有足夠認真地對待一樣。同樣,德國的存在現象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描述了人們如何通過思考和做“他們”的思考和做事,使生活對自己來說太過輕鬆。和[[讓-保羅·薩特]](1905至1980年),在法國存在主義無神論的主要代表,以更加高度的自己比事實值得想提請注意,使人們在自我欺騙“惡意”放縱的方式。 ==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索伦]]自認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極其厭惡黑格爾的思想,認為[[黑格爾]]把聖經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為文化性的基督教。這種文化基督教在他來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討伐基督教國度》中論到,這種每個人都是「基督徒」的社會,真正的基督教顯然已經消失了。 [[索伦]]的信心的跳躍是談到當人面臨抉擇的時候會引發焦慮,而這種決定是一種跳躍的動作,它無法用邏輯方法來推演。齊克果認為人的墮落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跳躍。然而另有一種跳躍,就是信仰的飛躍,同樣不能從處境中推演出來。當人面臨致死的疾病或是無法克服的焦慮,信仰卻能幫助人克服。 在[[索伦]]的理論中,信仰的三個階段,不是時間上的階段,而是包含美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這三階段彼此間相互聯繫,無法清楚分開,例如在最後的宗教階段裡,仍不免存在倫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認為倫理宗教是具有主觀性的,是源於他獨特的審美觀,而美感卻不能用邏輯來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為與思想的終極前提,因此更無法用推理與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 [[索伦]]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學階段的特徵是與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這裡所談到的美學是一種衡量的標準。標準是按照每個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美學,也就是聖經中描述猶太人對於好的事情或正確的事情,就稱這事為善、為美的「美」,這就是屬於美學的階段。因此他曾批評羅馬教宗曾醉心於異教風俗與道德敗壞的希臘羅馬藝術。 ==參考資料==[[Category:心理学家]][[Category:诗人]][[Category:1813年出生]] 
[[Category:心理学家]]
[[Category:诗人]]
[[Category:1813年出生]]
72,8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