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海青大樓

移除 44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基督教青年会|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进行了三次筹款活动,共筹得款项1.6亿美元。这笔款项本来用作战时工作,不过战事完结后仍有所剩余。于是,基督教青年会属下的战争工作协会(National War Work Council)决定把余款用于兴建服务[[美国海军]]官兵的建筑物,其中有30万美元用于在上海建立此类建筑,成为海青大楼建立的资金来源。当时,[[上海港]]经常有美国军舰停泊,船上海军兵员的待遇极差,不受上级和平民尊重,因此经常私下狂欢、饮酒、嫖妓,但军方难以压制。建设海青大楼就是为了服务船上的水手,为他们提供丰富娱乐,让他们远离不良活动。
1910年代后期,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派员在海青大楼现址一带物色地皮,成功购得两块位于[[香港路 (上海)|香港路]]和[[四川路]]交界的地皮(即现址),并在1920年7月注册地契(当时称为道契)。这两块地产本来已出租予另一个租户,不过租约已经到期,得以顺利易手。此前,基督教青年会已授权工作人员在物色到适当地皮后马上购买,以便海青大楼尽早落成。购得土地后,基督教青年会建筑部 ({{lang|en|YMCA (YMCA Building Bureau}} )负责大楼设计,主事的建筑师为[[亚瑟·昆汀·亚当森]] ({{lang|en|Arthur (Arthur Quintin Adamson}} {{NoteTag|除了海青大楼外,亚当森还负责当时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所有建筑物的监督工作和楼体设计。{{sfn|Todnem|Todnem|1974|p=39}}{{sfn|Denison|2017|p=110}}}} 。海青大楼项目可谓鲜为人知,并没有受到多大关注。{{sfn|Chinese National Welfare Society in America|1919|p=289}}{{cfn|王方|y=2011|p=107}}{{sfn|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914|p=xii}}
海青大楼的奠基仪式在1922年5月8日下午举行,共有逾150人出席,当中包括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埃德温·克宁翰(Edwin S. Cunningham)等。工作人员在工地-{zh-hans:里;zh-hk:裏;zh-tw: }- 安放了一块内藏[[时间囊]]的[[奠基石]],时间囊里面的物品除了大楼施工现状照片、奠基仪式程序文件以外,还包括美国海军法规文件、美国海军将领广播消息、海军青年会行政文书、一本《[[圣经]]》、一份海军水兵的遗嘱、一份母亲节信纸的抬头,这些物品突显了海青大楼与美国海军及水手的密切关联。此外,时间囊里面也有一些当时的上海报章和钱币,以反映建设海青大楼的时代。
=== 落成启用后 ===
海青大楼在1923年5月落成完工,并在同年10月开幕。开幕典礼举行于10月10日上午10时15分至中午12时,出席者包括美国官员、上海名流、青年会高层、普罗大众。近200名来自美国军舰的海军官兵也参加了典礼,一支海员特遣队负责升起美国国旗 ,{{link-en|美国亚洲舰队|United ,United States Asiatic Fleet}} 总司令{{link-en| 小埃德溫·安德森|Edwin Anderson Jr.}} {{link-en|扬子江巡逻队|Yangtze Patrol}} 后方司令威廉·伍德沃德·菲尔普斯 ({{lang|en|William (William Woodward Phelps}} )在典礼上致辞。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发来贺电,祝贺海青大楼开幕。
开幕后,海青大楼成功吸引大量水手到访,访客每天都络绎不绝,床铺很快就爆满,以至令人们抱怨大楼建得太小。大楼不仅招待美国海军兵员,还欢迎世界各国航经上海的水手来享用服务。例如单在1925年3月首十天,海青大楼便已经接待了1,221名意大利人、1,212名美国人、1,040名英国人、245名法国人,并为398个水手提供住宿(其中260人是英国海员)。除了海军官兵以外,上海市民也来享受海青大楼的服务,其中以用餐为主。虽然大楼由基督教青年会建立,但其性质倾向于综合娱乐建筑,大楼内没有很多政治或宗教相关的事物。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