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844
次編輯
變更
耦园
,無編輯摘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淡季15元,旺季20元
开放时间
7:30~17:00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 [[ 同治 ]] 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布局结构==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的布局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东西两园与住宅之间以重楼相通。东园较大,占地面积约4亩,布局突出以山为主,以池为辅的特点。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一组重檐楼厅建筑。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总称为“城曲草堂”。西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园北立有藏书楼,西南角还设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耦园占地约40亩,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1]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入佳境。
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
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 [[ 高山流水 ]] 》,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
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 [[ 世说新语 ]] 》 [[ 孙子荆 ]] 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 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
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旅游景区==
耦园东西长108米,南北宽78米,近乎长方形,占地约12亩(791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496平方米。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南北驳岸码头是耦园特色之一,其它园林中罕有这样的码头。尽显姑苏“人家尽枕河”的特色。
“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线上为明显的仕宦第宅,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要景点,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舒展绵延。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两两呼应。
东花园占地5亩,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围环以亭廊楼榭,呼应主景,整个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精妙佳构。
东花园中黄石假山气势雄伟,浑厚古朴,属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东侧主山,陡峭险峻,名“留云岫”,西侧小山,山势平缓,名“桃屿”,两山之间有一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名“邃谷”,主山东边转为绝壁,直泻“受月池”,是全山最精彩处。主山北侧,竖大石数排,结构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的险峻,苍劲感。悬葛垂萝,堪与真山媲美。百龄以上乔木有 [[ 山茶 ]] 、 [[ 黄杨 ]] 、 [[ 朴树 ]] 。
东花园主体建筑,是一组退居北端、跨度40米的重檐楼阁读书楼建筑群,楼前有月台,楼中有天井四处,整个造型气势雄伟。楼中间设大厅三间,下名“城曲草堂”,上名“补读旧书楼”,装修陈设气度不凡。楼区东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上层名“双照楼”,下层名“还砚斋”。“双照楼”三面临窗,面南而立,可得日月双照,是全园赏景佳处。
“听橹楼”“魁星阁”两楼间有阁道相通,“藤花舫”为一旱船造型,这些建筑灵巧别致,各具特色。“山水间”内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采用透雕手法,雕镂技艺极为精湛,构图风格粗犷,给人以浑厚大气之美,据传该罩为明代遗构。
西花园面积不大,整个园子以“织帘老屋”书斋为中心,分隔为东、南、北不间断的三个院落。此厅硬山顶,鸳鸯厅式,屋架高大,门宕、窗宕及窗台均为砖细构筑,前有宽敞月台。
“织帘老屋”之东为三进平房,其中一二进有耳房,南面有墙门,门前隔走廊为一歇山顶方亭,南向,与“织帘老屋”比邻,为正方形,外观精巧,质朴而轻快。亭东走廊中有西向歇山顶半亭一座,额“鹤寿亭”,其依墙而建,古朴素雅。廊壁有砖细花窗,在苏州各园中见之不多。
“织帘老屋”之北为一庭院,院北即藏书楼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
耦园中部为住宅区,沿南北中轴线依次设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大厅曾于1950年失火焚毁,1993年重建,额“载酒堂”。楼厅呈凹字形,五间开阔,气宇恢宏,厅前建有砖细墙楼,砖雕精美,额题“诗酒联欢”。
大厅与楼厅东侧建有平房与楼房一片,间有天井数处,楼厅与东侧楼区相通,在楼上沿通道可达东花园“补读旧书楼”和“双照楼”。[2]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1928年,教育家赵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还有省二女师任教的 [[ 陈士弘 ]] 、 [[ 沈子期 ]] 、 [[ 章寅谷 ]] 、 [[ 章慰农 ]] 以及 [[ 南京中央大学 ]] 农学院院长 [[ 汪启愚 ]] 等。1932年,东花园曾租于 [[ 杨荫榆 ]] 创办二乐女子学社。杨被杀害后,东花园一度空关,园子日趋荒芜。1939年,当代国学大师 [[ 钱穆曾 ]] 与眷属迎母住入东花园,其长侄钱伟长曾同住此园。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均购下废弃的耦园,重加修葺。当时园子已完全破败,中部已成民居。1950年,一场大火又将中部大厅毁于一旦。
1956年归振亚丝织厂管理,经过车间、仓库、宿舍、托儿所一系列的命运变迁后,1960年,经市政府批准,划归 [[ 苏州市 ]] 园林管理处管理,并拨款6万元人民币责成整修,1965年4月东花园终于得以修复,于5月1日对游人开放。在耦园整修期间,园林修建队于1963年迁入西花园办公,一直延续到1981年元旦与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合并才搬出,西花园改为园林技工学校,同年5月起,耦园归属园林技校管理,作为技校实验基地。1982年7月,耦园又单独划开。1985年技校因于虎丘一号桥新校舍建成后搬出。东花园开放一年多后(1967年),时值“文化大革命”,耦园和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全被封闭,1968年耦园被更名为“城东花园”,并延续关闭了十余年。1980年,市政府拨款10万元,经再度大修后开放(东花园)。
1989年局部整修西花园。1990年设立“耦园沈氏文物陈列室” 。1990年4月耦园与东园、动物园合并成立苏州市东园管理处,耦园隶属东园管理。1993年市政府拨款680万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园,迁出全部住户,1994年竣工后与东花园一并开放 。
==文化价值==
1999年13月35日,东园管理处、苏州市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联合召开了《实际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耦园历史、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耦园的造园主题,无论是园名还是整个园子的布局和构筑,都呈现了园主淡出仕途、归隐林下的情结,而且还表达了园主夫妻真挚诚笃爱情的追求。
耦园“宅园合一,一宅二园”的独特结构,是研究当时造园艺术的实物素材。
“山水间”内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跨度为四米、高约3米,雕艺技巧极为精湛,构图风格粗犷,给人以浑厚大气之美,据传该罩为明代遗构。
1996年4月28日,世界建筑设计大师 [[ 贝聿铭 ]] 参观耦园,并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6月28日上午,苏州古城古镇申遗高层专家组一行9人来到耦园参观。此次专家组成员由原 [[ 国家文物局 ]] 局长、 [[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 ]] 专家组组长 [[ 吕济民 ]] 、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 [[ 罗哲文 ]]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院中心主任 [[ 谢凝高 ]] 、 [[ 清华大学 ]] 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吕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 田小刚 ]]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吴加安等。
2006年5月5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 钱伟长 ]] 游览耦园,钱老当年曾居住于耦园。
2007年5月1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副秘书长杜越考察耦园。
==沈秉成与耦园==
耦园 [[ 历史 ]] 很长,大约经历了几次毁坏几次重建,在诸多的主人中,最能形成耦园历史和人文意蕴的可能要数清末的安徽巡抚沈秉成了。这个人很有正气,在安徽巡抚任上就励精图治一心想报效国家,任法租界道台时,就不卑不亢很受当地人尊敬。只是现在关于他的记载太少了,令我们无从把握,也只能半真半假的猜了。可能他在仕途上并不很顺利,再加上丧气失子,心身几乎绝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举家迁到苏州以三千两银子买下了一个几乎废弃的园子“涉园”,稍加修葺便安顿下来。
想必,那时的沈秉成心是冷的,至今从耦园的环境还可隐约的感觉到:三面环水,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正门对着三丈高的城墙。这完全是一个“一去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的环境。可是,上天并不会让这样的一个人孤独终老。后来在他最不知所之之时认识了江浙才女、比他小15岁的严永华,并结成了伉俪。沈秉成酷爱藏书和诗文,严永华也爱写诗,至今在耦园东院的墙上还刻着这位夫人的诗:“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耦同偶之意,城通成之意。可见严永华之才。
从耦园正门进,感觉就是地道的江南小院,曲折幽深,使人想起欧阳公的《 [[ 蝶恋花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暮霭无重数……”同时狭长的过廊也给人一种凝重感,沿着过廊一直往前走,过思到门一个厅,眼前陡然开阔,使人如临梦幻,就像一个长期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跨上一步就置身于光明之中一样,恍然不知所措。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长廊曲折,从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着和谐与甜蜜,大概这就是沈氏夫妻生活的地方吧。沿着夫妻廊向前就是“吾爱亭”,相传女主人严永华每日在此弹琴,亭前正对曲桥流水;“吾爱亭”的左面是“听琴轩”,这是男主人听女主人弹琴的地方。缠绵的琴声就是一座传递爱的桥梁, [[ 沈秉成 ]] 、 [[ 严永华 ]] 就在这样的传递中度过了那最美丽的八年时光,使置身于花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动。
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沈氏夫妇携手走过夫妻廊,严永华之“吾爱亭”沈秉成之“听琴轩”,琴声与读书声相唱和的情景。这是一种多么纯的爱啊: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我几乎从耦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体会得到沈氏夫妇那淡如菊、浓如酒的爱情,每每被它所感动,也就每每把自己置身于“吾爱亭”。看着那轻舟绿水,也就会想起严永华那满足的笑脸。
沈秉成不得不又一次入仕,也不得不经历如此相似的命运。在他六十八岁时,命运使和他一起颠簸多年的严永华走了一条和第二任夫人沈氏相同的路,他又一次身心绝望地回到耦园,修整一切,守护这爱的见证。不久也孤独天年。
==旅游指南==
开放时间:
7:30~17:00
===交通===
搭乘轻轨1号线到干将东路相门站3号出口,公交有游5、518、2、9、32、40、60、68、89、112、146、178、200、261、307、800、900号等公交车可到相门站,然后往北进入仓街或相门城墙600米左右即到。
搭乘公交市区乘坐往人民路接驾桥站方向的公交车,转乘 305、301号公交车东园站,步行进入仓街向南100米左右,小新桥巷向东。
==参考文献==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