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汉阳峰

增加 1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大汉阳峰 ''' 位于 [[ 庐山 ]] 东南部,简称汉阳峰,有 [[ 大汉阳峰 ]] [[ 小汉阳峰 ]] 之说,大汉阳峰是 [[ 江西 ]][[ 庐山 ]] 最高峰,海拔1474米,其北还有一座小峰,小峰称小汉阳峰<ref>[http://www.mafengwo.cn/poi/23676.html 汉阳峰],马蜂窝</ref>。汉阳峰顶呈馒头状,其上有石砌的汉阳台。汉阳台附近有黑黝石碑,上刻有“大汉阳峰”四字。台前悬崖形同靠椅,据传大禹治水时,就曾坐于此崖石之上俯视 [[ 长江 ]] ,思虑如何疏浚 [[ 九江 ]] ,由此而称“禹王崖”。登上顶峰南眺 [[ 鄱阳湖 ]] ,波光若镜,北望长江,一泻千里,可以观风光于极目之间。
中文名大汉阳峰
位 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牯岭街以南
海 拔1474米
特 点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简介==
中文名 大汉阳峰 顶上有一石砌平台,名汉阳台<ref>[http://jj.jxnews.com.cn/system/2016/06/30/015007005.shtml 位 于 庐山汉阳峰],中国 江西 省九 网,2016-07-04 08:44 </ref>,相传盘古时,洪荒稽天,汉王曾在这里躲避洪祸。据说在此可夜观汉阳灯火。即或在白天,远望近览也颇令人心旷神怡:长 市庐 汉水,楚天吴国一览无遗;至于近峰远 牯岭街以南 海 拔1474米 特 点雄伟高 更是折服脚下。峰顶还有一石柱,刻有“大汉阳峰”四字,其旁有联,字迹依稀可辨,上联是“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下联是“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刻于清[[光绪]]年间,颇有意境。台前是一石崖,名禹王崖,传说 禹治水时,曾来这里观察长江水势,考虑治水之方。人们登临峰顶,远眺长江滚滚东流,近观鄱湖水波浩渺,俯视脚下群山连绵,颇感山河壮丽 ,气 概非凡 象万千。
==庐山文化==
==简介==庐山汉阳峰之所以有名,是它是庐山文化的一个载体,庐山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地方就与它相关<ref>[http://www.lushantravel.com/jx/dyzs/280.html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庐山旅游网</ref>。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因为它还是当年大禹现治水这时,曾在此观九江的水势,在此思量如何治水<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314c/7715y.html 《史记》 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国学大师</ref>。
[[汉阳峰]]历代都有文人登临,也有不少留下过一些千古佳作,“东南屏翰耸崔巍,一柄芙蓉头顶栽。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当头红日迟迟转,俯首青云得得来。到此乾坤无障碍,遥从瀛海看蓬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写下过一篇游记。
“东南屏翰耸崔巍,一柄芙蓉顶上栽。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当头红日迟迟转,俯首青云得得来。到此乾坤无障碍,遥从瀛海看蓬莱。”这就是描述汉阳峰。 汉阳峰 峰巅 有一 方形 砌平 台,名 汉阳 与禹王 <ref>[http://jj.jxnews.com.cn/system/2016/06/30/015007005.shtml 庐山汉阳峰] 中国江西网,2016-07-04 08:44 </ref>,相传盘古时,洪荒稽 为大禹治水登临处。每当晴 一碧 汉王曾在这 躲避洪祸。据说在 无云,登 可夜观汉阳灯火。即或在白天 台眺望 远望近览也颇令人心旷神怡:长 江汉 倒悬 ,楚 天吴国 楚环供,大有“ 一览 无遗;至于近峰远 更是折服脚下 小”之慨 汉阳峰南为紫霄 顶还 、东北 一石柱,刻有“大 汉阳峰 ”四字 。西北乃一峡谷 其旁有联 系张性断层 字迹依稀可辨 长七、八公里 上联 庐山较大的山谷之一,名 峰从何处飞来 康王谷” 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相传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 ;下联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以此谷为原型 刻于清光绪年间,颇 谷的末端 意境。台前是 石崖 飞瀑 名禹王崖 史载“谷帘泉” ,传说 诸葛亮见此瀑, 禹治水时,曾来这里观察长江水势,考虑治水之方。人们登临峰顶,远眺长江滚滚东流,近观鄱湖水波浩渺,俯视脚下群山连绵,颇感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为惊叹
==相关传说==
==庐山文化==庐山汉阳峰之所以有名,是它是 庐山 文化的一个载体,庐山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地方就 它相关<ref>[http://www.lushantravel.com/jx/dyzs/280.html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庐山旅游网</ref>。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因为它还是当年 大禹 现治水这时,曾在此观九江的水势,在此思量如何治水<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314c/7715y.html 《史记》 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国学大师</ref>。===
汉阳峰历代都有文人登临 传说在[[尧帝]]时期,经常发生洪灾 也有不少留下过一些千古佳作 尧帝先是命大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鲧采用堤工障水 ,“ 东南屏翰耸崔巍 作三仞之城” 一柄芙蓉头顶栽。四 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三 围护起来,抵挡汹涌的洪 光随地绕 万层峰色倚天开 不让洪水进入城中 当头红日迟迟转 但挡来挡去 俯首青云 九年而不 得来 成功,洪水总是冲破堤坝,闯进城中,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到此乾坤无障碍 尧帝极为恼怒,撤了鲧的职,还把他放逐羽山 遥从瀛海看蓬莱 鲧在羽山郁郁而终 舜帝继位以后,不避嫌疑,力排众议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写下过一篇游记 任用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
“东南屏翰耸崔巍,一柄芙蓉顶上栽。四面 [[大禹]]走遍中原大地查看水势、 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 当头红日迟迟转,俯首青云得得 此乾坤无障碍 庐山 遥从瀛海看蓬莱。”这就是描述 站在 汉阳峰 。 汉阳峰峰巅 上, 有一方形石台,名与禹王台 俯瞰山下九条纵横捭阖的江河 为大禹 苦思 治水 登临处。每当晴天一碧 良策 万里无云,登此台眺望,江汉倒悬,楚楚环供,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 汉阳峰南为紫霄峰、东北有小汉 直到夕 峰。 西 北乃一峡谷 系张性断层,长七、八公里,是庐山较大的山谷之一,名“康王谷”,相传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是以此谷为原型。谷的末端有一飞瀑,史载“谷帘泉”,传说诸葛亮见此瀑,大为惊叹。==相关传说=====庐山与大禹==传说在尧帝时期 天色黯淡 经常发生洪灾,尧帝先是命大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鲧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三面围护起 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抵挡汹涌的洪水,不让洪水进入城中 但挡来挡去 当晚 九年而不得成功,洪水总是冲破堤坝,闯进城中,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尧帝极为恼怒,撤了鲧的职,还把 放逐羽山,鲧 汉阳峰的一个 郁郁而终。舜帝继位以后,不避嫌疑,力排众议,任用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 洞歇息
半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用泥巴三面筑坝,抵挡前方的来水。泥坝越筑越高,可总也挡不住来水。就在他急得满头大汗、手忙脚乱之时,旁边突然跳出了一只[[青蛙]],用脚把泥坝扒开了一个口子,坝前的水顺着口子安然地流到低洼处,顺着低洼处流走,险情顿时解除。 大禹 走遍 不由手拍额头,大叫起来。这叫声把他叫醒了。他坐起身,仔细回味梦 原大地查看水势、 的情形,猛然醒悟到,光靠堵是治不好 水患 的,父亲的失败就在这里 只有将父亲单纯的“围堵障”与“疏顺导滞”结合起 到庐山 站在汉阳峰上 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 俯瞰山下九条纵横捭阖 疏通壅塞 低处,把洪水引入 道、洼地或湖泊 苦思治 合通四海,才有可能平息 良策 患,保障城市乡村的平安。后来 直到夕阳西落 大禹采取这种办法,因地制宜 天色黯淡 疏堵结合 也没想出什么 终于治 办法来。当晚 了水患 他就在汉阳峰 大禹因此而成为夏朝 个山洞歇息 代君王,被后人传颂至今
半夜 现在 他做了 汉阳峰上还有 个梦梦见他在用泥巴三面筑坝 块巨大的突出山体之外的石崖 抵挡前方的来水。泥坝越筑越高 被称作“禹王崖” 可总也挡不住来水。 传说当年大禹 是端坐 他急得满 大汗、手忙脚乱之时,旁边突然跳出了一只青蛙,用脚把泥坝扒开了一个口子,坝前的 观察 顺着口子安然地流到低洼处,顺着低洼处流走,险 顿时解除 古籍《[[图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离[[庐山]]汉阳峰 王崖 由手拍额头 远处有一个山洞 传说就是 叫起来 禹晚上歇息的地方 这叫声把他叫醒了。他坐起身,仔细回味梦中 山洞的石壁上还存有模糊不清 情形,猛然醒悟到 [[石刻]] 光靠堵 据说 治不好水患 大禹留下来 的, 父亲的失败就在这里。只有将父亲单纯的 尚能依稀辨认出 围堵障 洪荒漾予乃撵 与“疏顺导滞”结合起来 等字 利用 大概意思是:洪 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疏通壅塞的低 荡漾 我要想办法撵走(治理) 禹在此思量治 引入河道、洼 之策相吻合。此山洞现在不知在汉阳峰的什么 或湖泊 合通四海 直到现在 每年仍 可能平息水患,保障城市乡村的平安。后来,大 不少有心人、有志者在 采取这种办法 王崖四周披荆斩棘 因地制宜 攀岩踏壁 疏堵结合 细细寻找 终于治好了水患,大禹因此而成为夏朝 或许那个意义非凡 山洞有 代君王,被后 天会重现 传颂至今
现在,汉阳峰上还有一块巨大的突出山体之外的石崖,被称作“禹王崖”,传说当年大禹就是端坐在崖头观察水情。古籍《图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离庐山汉阳峰禹王崖不远处有一个山洞,传说就是大禹晚上歇息的地方。山洞的石壁上还存有模糊不清的石刻,据说是大禹留下来的,尚能依稀辨认出“洪荒漾予乃撵”等字,大概意思是:洪水四处荡漾,我要想办法撵走(治理)洪禹在此思量治水之策相吻合。此山洞现在不知在汉阳峰的什么地方,直到现在,每年仍有不少有心人、有志者在禹王崖四周披荆斩棘,攀岩踏壁,细细寻找,或许那个意义非凡的山洞有一天会重现人世。大禹是否来过 [[ 庐山 ]] ,有很多人表示怀疑,认为是后人出于对大禹的敬仰而编造出来的。但汉代伟大的史学家 [[ 司马迁 ]] 却相信,司马迁以治学严谨、从不轻信道听途说而称著,特别是要写进《 [[ 史记 ]] 》中的人和事,一定要经得住事实的考验。为了确保不失误,司马迁不畏艰险,披荆斩棘,登上汉阳峰,仔细查看与大禹有关的遗迹,最后确信大禹曾来过这里,进行与治水有关的活动。经过实地考察,司马迁在《史记》中的《 [[ 河渠书 ]] 》里郑重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庐山与大禹的联系,就这样被一位伟大的史学家载入部伟大经典的史册中,这也是“庐山”这个名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史册中,庐山由此告别了传闻时代,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821448331_196970a8b00100g0md.html?from=travel 汉阳峰,不仅是太乙村的屏障,庐山更是因它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19年04月03日 00:03 新浪网 作者 梨弟子自发新</ref>。庐山的人文历史极为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庐山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庐山最早的名称很多,十分杂乱,常见的有“敷浅源”“南鄣山”“天子都”“匡山”等每个名称都有来历,有的还附会着虚虚实实的传闻。而“庐山”这个名称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并由此确认下来、沿用至今,就和流芳千古的两位伟大人物紧密联系在起,这真是庐山的幸运! [[ 王以敏 ]] 在汉阳峰立柱题联,再次肯定了司马迁的考证,确定了汉阳峰与大禹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扩大了此事的影响。
除了大禹,还有很多帝王登过汉阳峰。汉阳峰顶有一座石砌的方形平台,名叫“汉王台”。相传汉代洪水滔天时,汉王曾在此避水,后人为纪念此事特修建此台。现存的汉王台为 [[ 中华民国 ]] 政府主席林森1929年重建,台下石门门额上所刻的“汉阳台”三字为林森所题,边款注明:“民国十八年秋,闽侯林森建。”另据《 [[ 南康志 ]] 》记载, [[ 秦始皇 ]] [[ 汉武帝 ]] 都曾登临过汉阳峰。
==参考文献==
129,0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