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增加 3,593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蓴'''<br><img src="圖片位址" width="250"></center><small>[…”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蓴'''<br><img src="圖片位址" width="250"></center><small>[圖片位址 原圖鏈結] [來源網站網址 圖片來自網站名稱]</small>
|}
</div>

'''莼{{notetag|莼({{標音|拼音=chún|注音=ㄔㄨㄣˊ |粤拼= |中古= |反切= |同音字= 纯}})。}}'''([[学名]]:''Brasenia schreberi'')又名'''莼菜'''、'''水葵''',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為[[浮葉性水生植物]]。性喜温暖,适宜于清水池生长。

==形態==
由地下葡萄茎萌发须根和叶片,并发出4~6个分枝,形成丛生状水中茎,再生分枝。深绿色椭圆形叶子互生,長約6至10公分,每节1~2片,浮生在水面或潜在水中,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夏季抽生花茎,开暗红色小花。作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細長,多半埋在泥沼裡,為[[浮葉性水生植物]]。春季由節上長出細長的莖來。水深的地方,莖較粗,但葉子較少;水淺處,則莖較細,葉片多。其葉片多呈現卵形或橢圓形,由長長的葉柄托著,葉背通常帶點紫色,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夏季為其開花的季節,花梗從葉腋下方抽生出來。蓴的花非常小直徑才一至兩公分左右,花瓣三片紅紫色的。花萼同樣也是瓣狀,並長有細毛。<ref>[http://plant.tesri.gov.tw/plant100/WebPlantDetail.aspx?tno=342001010 臺灣野生植物資料庫-蓴的簡介]</ref>

==分布==
原產於[[北美洲]]東部、[[亞洲]]及[[澳洲]]東部、[[台灣]]。

经常分布於[[河流]]、[[池塘]]中,如[[宜蘭]][[雙連埤]]一帶[[水池]]中。

==用途==
《[[詩經]]·魯頌》提到:「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ref>三國東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茆與荇菜相似,江南人稱蓴菜或水葵。」</ref>《[[世說新語]]》也記載有「千里蓴羹」的名言<ref>《世說新語·言語篇》: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蓴羹,末下鹽豉耳!」</ref>。晉朝[[張翰 (晉朝)|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ref>《晉書·張翰傳》</ref>自古吳人好蓴菜,宋朝陳普《秋日即事詩》中提到「季鷹自是知機者,一念蓴鱸便到吳。」

嫩叶可供食用,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的圓融。中國的江蘇太湖、浙江蕭山湖和杭州西湖有莼菜生長。蓴菜在台灣幾已絕跡,過去多產於日月潭<ref>《雲林縣采訪冊》記載:「朝經水沙連,暮宿大坪頂。……其上多白雲,其下產蓴莛。」</ref>,後來發現密生崙埤池亦有蓴菜。蓴菜本身含有豐富的透明膠質,《[[本草綱目]]》記載蓴菜具有腸胃方面之保健效果。

《[[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云:[[蓴]]生南方湖澤中,為[[吳越]]人善食之。春夏嫩莖末葉者名[[稚蓴]];葉稍舒長者名[[絲蓴]];至秋老則名[[葵蓴]]。花嫩葉旋捲未展開時,外被以透明黏液,為[[洋菜凍]],可採作羹湯,味極鮮美,為菜餚中之珍品。其[[嫩葉]]可供[[食用]];採鮮葉搗爛,敷治[[疔瘡]]有奇效。

==注释==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参见 ==
* 莼鲈之思:[[松江鱸]]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6,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