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增加 8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石刻画像==
祠室内的三面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 [[ 伏羲 ]] [[ 女娲 ]] [[ 西王母 ]] 、周公 [[ 辅成王 ]] [[ 孔子 ]] [[ 老子 ]] 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因此该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于 [[ 东汉 ]] 中期。
==东汉题记==
汉永建四年(129年)题记:“平原漯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
 汉永康元年(167年)题记:《 [[ 感孝颂 ]]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齐州刺史陇东郡王 [[ 胡长仁 ]] 撰,刻于祠室西外墻。篆书题额,正文为隶书。文中提到郭巨养母的故事,后人据此认为这是郭巨之墓祠。
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
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 [[ 贯胸 ]] 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
==历史意义==
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 [[ ]][[ ]][[ 星辰 ]] 。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
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墓主人==
[[ 孝堂山 ]] 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后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约3米,祠堂周围还有已被盗的汉代墓群。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 [[ 郭巨 ]] 。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
==历代修葺==
郭氏墓石祠自汉代以来就是名胜古迹。 [[ 郦道元 ]] [[ 水经注 ]] 》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
唐代开始在祠堂周围修建庙宇。北宋 [[ 赵明诚 ]] 的《 [[ 金石录 ]] 》对此也有著录。明清两代屡经修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有八殿两廊之规模。民国初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于1916年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 [[ 文物 ]] 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
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 [[ 罗哲文 ]] 题写。
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清理是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