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871
次編輯
變更
渝中区
,创建页面,内容为“渝中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的一个市辖区,是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驻地、重庆的政治中心。渝中…”
渝中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的一个市辖区,是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驻地、重庆的政治中心。渝中区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狭长半岛形陆地上,又称为渝中半岛。渝中区面积23.7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为63.01万人。
因渝中区在重庆各区中建设最早,而且长期投资最多,目前是设施最完备的区之一,各大商业商贸金融设施大多在该区设有总部或区域分支机构。由于渝中区多山少地,因此区域内建筑鳞次栉比、高耸如云,渝中区商用建筑平均楼层为27层,平均高度为115米,道路随地形蜿蜒穿行于高楼和绿树之间、车流拥挤,入夜灯火辉煌,五光十色,各色灯饰令人目不暇接,闻名遐迩的重庆山城夜景的主体便是渝中区,长江对岸南岸区的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和虎头岩是观赏渝中半岛夜景的绝佳之地。
但目前随着重庆其他城区相对渝中的快速发展,渝中区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被沙坪坝区所取代,而商业、贸易经济中心的地位亦逐渐在被江北区、渝北区所取代,渝中区只成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而已。
==区名由来==
自公元前318年,秦国灭巴国并设立巴郡以来,渝中一直为巴郡治所所在地,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1929年,以巴县城区设立重庆市。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分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厌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
1950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原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1995年3月,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地理位置==
渝中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处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之间,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 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 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接壤。
==地质构造==
渝中区位于新华夏系重庆弧形构造带, 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重庆平行褶皱束过度带的重庆复向斜部位,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温泉和观音峡紧密背斜,中部为重庆复向斜。重庆复向斜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北北东向的平缓褶皱组成,由西向东有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转为SN向。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没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6°。
==地形地貌==
渝中区属 重庆平行岭谷区,以剥蚀构造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经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在长江、嘉陵江长期流经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平缓开阔褶皱地区,不断冲刷、侵蚀河床,在地壳相对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河水迂回侧蚀,使冲刷(侵蚀)岸岸坡变陡,常在冲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积岸堆积大量冲积物质。同时,在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使产状平缓、有厚大砂岩盖层的软质泥岩斜坡出现高陡软基岸坡,如此交替进行,不断改变河谷形态,岸坡变高变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间剥蚀台地斜坡地貌。区内地形最高点浮图关电视塔处,高程为389.1m,最低点为长江出境处的 朝天门码头,高程约为167.2m。
==气候特征==
渝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水文特征==
渝中区河流属 嘉陵江、 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自然资源==
渝中区位于 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大都市区,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铁矿、煤矿、粘土矿、石英砂岩等;植物资源以人工种植为主;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
==交通==
渝中区是重庆直辖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铁路 重庆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口。跨江大桥有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 重庆长江大桥及复线桥、 菜园坝长江大桥、牛角沱大桥、 渝澳大桥、嘉华大桥等,有向阳隧道、八一隧道、石黄隧道等。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等线路经过渝中区。
==著名人物==
徐文彬(1920——),史学家、书法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博研究馆员,曾任重庆市《文物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明朝兰,民间面塑艺人,常住渝中区。鉴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上作出的贡献,渝中区档案局将其列为第二批建档名人名单。
陈有杰(1951- )重庆江津区人,常住渝中区。一级美术师,军旅书画家。任重庆巴渝书画院院长。
==风景名胜==
解放碑:位于重庆渝中区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
洪崖洞:位于重庆渝中区沧白路旁,面积4.6万平方米,以“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崖而建,体现了“山城”独有特色。
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中山四路:位于上清寺,包括 特园(民盟创始人 鲜英的公馆)、 桂园(签订 双十协定的地点)、 周公馆、戴公馆( 戴笠的公馆)、 张骧公馆、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
红岩村:位于化龙桥街道。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 周恩来、 董必武、 叶剑英、 博古、 吴玉章、 王若飞、 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远门:位于渝中区七星岗中山一路段,古代重庆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是重庆城唯一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遗址,也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寺位于渝中区民族路: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佛教协会驻地。
李子坝公园:又名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位于李子坝轻轨车站旁,包含高公馆、 李根固旧居、 刘湘公馆、国民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金库旧址。
若瑟堂:位于渝中区若瑟堂巷1号,仿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重庆及川东一带最大的教堂,重庆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是重庆市(省)级保护单位。
==名优特产==
重庆凉糍粑:为特色小吃,做法为:糯米温水浸泡后在饭甑内用旺火蒸熟,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再用舂茸成糍粑。糍粑凉后,一半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另一半盖在上面,切成块就可以了。
==城市荣誉==
2010年11月,渝中区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区已通过重庆市政府组织检查验收。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渝中区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渝北区通过复查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2012年2月, 重庆直辖市政府表彰授予15个单位首届重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奖,渝中区成为重庆区县科协系统唯一殊荣的单位。这是自中国科协1999年启动创建以来,渝中区连续11年保持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2012年12月,“第二届中国爱心城市大会”在福建省晋江市落下帷幕,渝中区荣获2012年度“中国爱心城市(区)”荣誉称号。
2013年1月,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结合材料预审、现场考评和综合评审后,认定渝中区达到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方案要求,授予渝中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
2017年11月,渝中区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8年11月,渝中区“五长制”实践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管理创新范例”。
==友好城市==
国家 城市 结好时间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市 2004年11月13日
美国 圣迭戈郡 2014年5月7日
==参考文献==
因渝中区在重庆各区中建设最早,而且长期投资最多,目前是设施最完备的区之一,各大商业商贸金融设施大多在该区设有总部或区域分支机构。由于渝中区多山少地,因此区域内建筑鳞次栉比、高耸如云,渝中区商用建筑平均楼层为27层,平均高度为115米,道路随地形蜿蜒穿行于高楼和绿树之间、车流拥挤,入夜灯火辉煌,五光十色,各色灯饰令人目不暇接,闻名遐迩的重庆山城夜景的主体便是渝中区,长江对岸南岸区的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和虎头岩是观赏渝中半岛夜景的绝佳之地。
但目前随着重庆其他城区相对渝中的快速发展,渝中区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被沙坪坝区所取代,而商业、贸易经济中心的地位亦逐渐在被江北区、渝北区所取代,渝中区只成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而已。
==区名由来==
自公元前318年,秦国灭巴国并设立巴郡以来,渝中一直为巴郡治所所在地,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1929年,以巴县城区设立重庆市。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分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厌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
1950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原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1995年3月,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地理位置==
渝中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处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之间,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 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 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接壤。
==地质构造==
渝中区位于新华夏系重庆弧形构造带, 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重庆平行褶皱束过度带的重庆复向斜部位,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温泉和观音峡紧密背斜,中部为重庆复向斜。重庆复向斜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北北东向的平缓褶皱组成,由西向东有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转为SN向。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没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6°。
==地形地貌==
渝中区属 重庆平行岭谷区,以剥蚀构造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经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在长江、嘉陵江长期流经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平缓开阔褶皱地区,不断冲刷、侵蚀河床,在地壳相对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河水迂回侧蚀,使冲刷(侵蚀)岸岸坡变陡,常在冲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积岸堆积大量冲积物质。同时,在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使产状平缓、有厚大砂岩盖层的软质泥岩斜坡出现高陡软基岸坡,如此交替进行,不断改变河谷形态,岸坡变高变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间剥蚀台地斜坡地貌。区内地形最高点浮图关电视塔处,高程为389.1m,最低点为长江出境处的 朝天门码头,高程约为167.2m。
==气候特征==
渝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水文特征==
渝中区河流属 嘉陵江、 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自然资源==
渝中区位于 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大都市区,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铁矿、煤矿、粘土矿、石英砂岩等;植物资源以人工种植为主;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
==交通==
渝中区是重庆直辖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铁路 重庆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口。跨江大桥有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 重庆长江大桥及复线桥、 菜园坝长江大桥、牛角沱大桥、 渝澳大桥、嘉华大桥等,有向阳隧道、八一隧道、石黄隧道等。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等线路经过渝中区。
==著名人物==
徐文彬(1920——),史学家、书法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博研究馆员,曾任重庆市《文物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明朝兰,民间面塑艺人,常住渝中区。鉴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上作出的贡献,渝中区档案局将其列为第二批建档名人名单。
陈有杰(1951- )重庆江津区人,常住渝中区。一级美术师,军旅书画家。任重庆巴渝书画院院长。
==风景名胜==
解放碑:位于重庆渝中区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
洪崖洞:位于重庆渝中区沧白路旁,面积4.6万平方米,以“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崖而建,体现了“山城”独有特色。
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中山四路:位于上清寺,包括 特园(民盟创始人 鲜英的公馆)、 桂园(签订 双十协定的地点)、 周公馆、戴公馆( 戴笠的公馆)、 张骧公馆、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
红岩村:位于化龙桥街道。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 周恩来、 董必武、 叶剑英、 博古、 吴玉章、 王若飞、 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远门:位于渝中区七星岗中山一路段,古代重庆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是重庆城唯一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遗址,也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寺位于渝中区民族路: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佛教协会驻地。
李子坝公园:又名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位于李子坝轻轨车站旁,包含高公馆、 李根固旧居、 刘湘公馆、国民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金库旧址。
若瑟堂:位于渝中区若瑟堂巷1号,仿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重庆及川东一带最大的教堂,重庆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是重庆市(省)级保护单位。
==名优特产==
重庆凉糍粑:为特色小吃,做法为:糯米温水浸泡后在饭甑内用旺火蒸熟,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再用舂茸成糍粑。糍粑凉后,一半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另一半盖在上面,切成块就可以了。
==城市荣誉==
2010年11月,渝中区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区已通过重庆市政府组织检查验收。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渝中区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渝北区通过复查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2012年2月, 重庆直辖市政府表彰授予15个单位首届重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奖,渝中区成为重庆区县科协系统唯一殊荣的单位。这是自中国科协1999年启动创建以来,渝中区连续11年保持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2012年12月,“第二届中国爱心城市大会”在福建省晋江市落下帷幕,渝中区荣获2012年度“中国爱心城市(区)”荣誉称号。
2013年1月,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结合材料预审、现场考评和综合评审后,认定渝中区达到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方案要求,授予渝中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
2017年11月,渝中区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8年11月,渝中区“五长制”实践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管理创新范例”。
==友好城市==
国家 城市 结好时间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市 2004年11月13日
美国 圣迭戈郡 2014年5月7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