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阳曲县

移除 13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春秋属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据考,晋盂邑即为今大盂一带。
[[战国]]时,析晋阳邑部分在今[[黄寨镇]][[ 黄寨村]] 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ref>[http://www.shicimingju.com/book/dushifangyujiyao.html 《读史方舆纪要》],诗词名句网</ref>载:“[[狼孟县]],俗名[[ 黄头寨]] ,在太原府北七十里”。[[ 黄头寨]] 即今黄寨村,遗址尚存。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
[[西汉]]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为[[代国]]。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时狼孟县、[[盂县]]、[[汾阳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改[[ 狼孟县]] [[ 狼调县]]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
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 北郊区]] 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盂县同属之。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 肆州]][[ 永安郡]] 。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
隋唐两代分合频繁。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 故县村]] 。义宁(618)初,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
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
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降宋,太宗恶晋阳人民负隅顽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会",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县南[[ 唐明镇]] ,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复置[[ 平晋县]] 。金天会年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府治所在地,属河东北路[[ 太原府]]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制,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年间,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并承袭元制,设山西为[[ 行中书省]] (后改为山西都指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清袭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并保留太原府建置,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太原府隶一州八县,阳曲县为府直隶县,县治所驻县前街(今太原市[[ 县前街]] )。
[[中华民国]]初,废除府、直隶州、州的建置,裁府留县,实行省、县两级建置,后又于省、县之间增设道的建置,以道辖县,阳曲属冀宁道,省直辖县,县衙驻府城[[皇华馆]](今太原)。
[[民国]]16年(1927),废道。阳曲县为山西省会、一等县。
民国26年(1937)10月,山西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政治区),阳曲县属第四区。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民国阳曲县政权移驻[[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设阳曲办事处。同年12月,[[晋察冀 ]] 边区]] 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驻[[ 杨兴村]] ,隶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
民国27年(1938),[[阎锡山]]调整行政区划,阳曲县改属第八行政区。9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被迫取消。
1940年2月,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东成立晋察冀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习称东阳曲县),同年改称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温川乡]][[ 麻黄沟]] ,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铁路西成立晋绥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习称西阳曲县),县政府驻今[[古交市]][[ 阁上乡]][[ 狮子村]] ,隶属晋西北第八专署。次年,西阳曲县划归晋西北第三专区。
1942年9月,东阳曲县东部地区与盂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温川乡麻黄沟和盂县铜炉,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10月,西阳曲县改属晋西北第八专署。
1943年1月,在[[ 东黄水]] 、[[黄寨]]、[[ 侯村]] [[ 小返]] 等地组建东阳曲县中心区抗日民主政府。次年2月,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驻今东黄水镇[[ 马驼村]] ,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秋,[[晋察冀 ]] 边区]] 第一专署改称第二专署,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和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
1945年2月,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凌井店乡[[凌井店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古交市]][[ 阁上乡]][[ 狮子村]] (9月后,西阳曲县政府先后改驻今古交市[[解家滩]]、县境[[ 西庄乡]][[ 官庄村 )]] ,隶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八专署 。至此,阳曲县境内出现[[ 西阳曲县]] [[ 东阳曲县]] 、盂(县)阳(曲)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的局面。同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市,民国阳曲县政府仍驻皇华馆。9月,撤销盂(县)阳(曲)县建制,原盂(县)阳(曲)县所辖地区归东阳曲县管辖,县政府先后驻凌井店、[[ 石槽]] [[ 贾庄]] [[ 杨家掌]] [[ 北温川]] 等村,隶属冀晋区第二专署。日伪时期,恢复道制,阳曲县属伪雁门道,道尹公署驻榆次,阳曲县仍为一等县。
1948年8月,经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晋中行署。东、西阳曲县民主政府合并,成立阳曲县人民政府,治所在今县境高村乡[[ 辛庄村]] 。同年11月2日,黄寨解放,3日,阳曲县人民政府迁到黄寨村,隶属晋中行署第一专署。次年3月,晋中行署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合并,阳曲县改属 [[ 太原 ]] 行署第一专署。4月24日,县城(今太原城)解放,阳曲县人民政府接管小组随军入城,在皇华馆接管民国阳曲县政府。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阳曲县改属[[忻县]]专署。
1958年,阳曲县划归太原市。此后,阳曲县建置归属再无变化。
2001年,[[北留乡]](西龙庄、韩寨2村除外)并入[[黄寨镇]],北留乡的[[ 西龙庄]] [[ 寨]]2 寨2 村并入[[侯村乡]],[[ 西庄乡]] [[ 伙路坪乡]] 并入[[西凌井乡]],西凌井乡的[[ 扫峪]] [[ 西坪]] [[ 坪]]3 坪3 村并入[[北小店乡]],[[岔上乡]]并入[[泥屯镇]],[[温川乡]]并入[[杨兴乡]]。调整后,阳曲县辖4个镇、6个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泥屯镇]];侯村乡、凌井店乡、高村乡、杨兴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
2018年5月,阳曲县结合本地产业特点编制农村创业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县级规划,加快培育农村双创主体,强化政策扶持,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全县落实县级农村创业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补助资金1.7亿元,累计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企业12个,主食加工企业11个、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7个、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农村创业创新、三次产业融合项目146个。
阳曲县地处[[忻定]]、晋中盆地之间,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偏低,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10座,最高山峰[[柳林尖山]],海拔2101.9米,中部平川海拔800~900米,境北系舟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历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杨兴]]、[[泥屯]]等8条河流。总面积2070.6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54.37%,丘陵占34.96%,平川占10.67%。
东西两端为石山区和土石山区,中部为盆地,土石山区占总面积的54%,半坡 [[ 丘陵 ]] 占35%,平川盆地占11%,海拔位于800米-2000米之间,全境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低平,西山地区小云系,东山地区系舟山系。
==气候特点==
阳曲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境内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平川8℃—9℃,山区5℃—7℃,年平均降雨量为441.2毫米,无霜期为164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阳曲县地形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也因地而异,中部平川地区平均气温8℃—9℃,东、西两山区5℃—7℃,阳曲县年平均气温为8.9℃,冬季为-6.2℃,春季10.8℃,夏季15.0℃,秋季8.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1961年6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5.7℃(1966年12月27日和1970年1月5日)。 [[ 盆地 ]] 、河谷温暖,苔地、高山寒冷,东部地区平均气温较中部平川偏低约2℃—3℃,西部山区平均气温较中部平川偏低约3℃—5℃。历年相对湿度为58%,各月相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74%,以4月最小,为46%,历年最小相对湿度1%。县境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最大风速为24米/秒(出现在1967年5月24日)。
==自然资源==
阳曲自然资源丰富,宜林地和荒山牧坡广阔。阳曲县宜林面积104.6万亩,牧坡草地55万亩。东、西两山宜林面积大,适合造林放牧<ref>[http://www.sohu.com/a/324744842_120161350 阳曲县自然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成交公示] ,搜狐,2019-07-02</ref>。
矿产资源以煤、铁、 [[ 石膏 ]] 为主,铅、 [[ 云母 ]] 也有蕴藏。煤炭资源主要有[[ 会沟]] [[ 西黄水煤田]] ,总储量5000余万吨;[[西庄乡 ]] 韩庄煤田]] ,总储量1173万吨。矿主要分布于[[ 侯村乡汉岭村]] 的红叶梁及王兴坪一带,总储量94.09万吨。
==人口民族==
2017年,阳曲县共有人口15.8万。阳曲境内,以汉族人为主体,少数民族极少。据1964年统计,阳曲县少数民族有 [[ 蒙古族 ]] 、满族、 [[ 回族 ]] 、朝鲜族,共20人。其中,蒙古族4人,满族5人,回族8人, [[ 朝鲜 族3 族]]3 人。1982年统计,已无朝鲜族,有蒙古族22人, [[ 族8 族]]8 人,回族9人,共39人,占阳曲县人口总数的0.03%。1990年统计,满族32人,蒙古族24人,回族9人, [[ 族3 族]]3 人,瑶族1人,共69人,占阳曲县总人口的0.05%。
==种植业==
==教育科研==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1年),[[阳曲一中]]、[[ 泥屯中学]] [[ 新阳二小]] 建成投用,[[ 阳曲二中]] [[ 阳曲三中]] [[ 高村中学]] [[ 东黄水中学]] [[ 凌井店中学]] [[ 大盂中学]] 等农村中学餐厅、学生宿舍国家发改委国债资金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2010年规划改造学校38所,规划总投资5422.7万元,改造面积39138平方米。
2011年,阳曲县的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代表山西省接受了国家的检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予好评。
==名优特产==
阳曲县农产品以 [[ 玉米 ]] 、谷子、葵花、豆类、山药蛋、油料等为主产,并盛产 [[ 苹果 ]] 、酥梨、桃(张拔白桃)、葡萄(阳寨葡萄)、(石城、韩寨)、 [[ 花椒 ]] 、核桃、仁用杏等干鲜果品和无公害蔬菜。小国光苹果为部优产品,小国光、红富士、酥梨为省优产品,花椒、 [[ 核桃 ]] 为国际博览会金奖,二次灭菌奶填补了山西的空白,畅销省城市场。山杏、山桃、黄芩、 [[ 柴胡 ]] 、串地龙、山枣、 [[ 蘑菇 ]] [[ 木耳 ]] 、野菜等各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主要土特产品还有有:“太后香”、河上咀豆腐干、大红袍花椒、核桃核仁、“阿牛”系列奶制品。
==风景名胜==
2018年5月21日,阳曲县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视频==
<center>{{#iDisplay:s07144t9418|650|480|qq}}</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