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泰姬陵

中文名稱 :泰姬陵

外文名稱Taj Mahal

所在國家 :印度

烏爾都語 : تاج محل

全        稱 : 泰姬•瑪哈拉

稱        譽 :印度的珍珠

泰姬陵,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又譯泰姬瑪哈,是位於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它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的妻子,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雖然白色大理石圓頂陵墓是泰姬陵最讓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座泰姬陵是一處擁有多處建築的複雜建築群,包括大門、庭院和清真寺等,占地達17公頃。

泰姬陵被廣泛認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築」,其設計結合了印度建築和波斯建築的風格,被認為是莫臥兒建築最精美的例子。

泰姬陵大約在1632年開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萬的工匠,耗資甚巨。泰姬陵的設計建造被委託給一個建築師團隊,由沙賈汗總監,團隊中包括有阿卜杜爾·卡里姆米爾(Mir Abd-ul Karim),馬克拉馬特·汗(Makramat Khan)和烏斯塔德·艾哈邁德·拉合里等建築師。其中,波斯建築師拉合里一般被認為是首席設計師。

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泰姬陵列為世界遺產,稱其為「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瑰寶奇葩」、「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嘆的經典傑作之一」[1]

目錄

歷史

起源與靈感

泰姬陵的泰姬二字,是Taj的音譯,為皇冠之意,因此並不能稱呼葬於此的姬蔓·芭奴為泰姬。姬蔓·芭奴是沙賈汗父親賈漢吉爾的第20個妻子——茉荷茹妮莎的侄女,1612年與當時還是庫拉穆王子的沙賈汗結婚,被賜予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的封號,意為「宮中翹楚」。姬蔓·芭奴入宮19年,苦於多孕,生有8男6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分娩第14個孩子高哈拉貝古姆時,不幸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的軍營中。據傳姬蔓·芭奴臨終前向沙賈汗提出了3個遺願,其中一項就是為她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莫臥兒宮廷記錄了沙賈汗喪妻後的悲痛,印證了作為泰姬陵緣起的愛情故事[2]

建設

泰姬陵建在阿格拉城南的一塊土地上。為換取這片建陵的土地,沙賈汗賞給傑伊·辛格王公一座位於阿格拉中心的大宮殿。工人挖掘了1.2公頃的土地,並在其中填土以減少滲水。整片區域填土平整後比河岸高出50米。工人在陵墓區挖井,並用石塊和碎石填充,建成了陵墓的基座。施工沒有使用竹子捆綁的腳手架,而是用磚搭建了和陵墓外形相仿的巨型腳手架。工頭估計拆除如此龐大的腳手架需要耗費數年時間。

泰姬陵的建設使用了來自印度各地,乃至亞洲各地的材料。 據信運輸這些建材使用了超過1,000頭大象。建築使用了來自拉賈斯坦邦馬克拉納的半透明白色大理石、 來自旁遮普的碧玉、產自中國的玉石和水晶、西藏產的綠松石、阿富汗的青金石、斯里蘭卡的藍寶石與阿拉伯的紅玉髓。總共有28種寶石和礦物被鑲嵌在白色大理石中。

據傳沙賈汗下令任何人都可以拿走從腳手架上取下的磚塊,於是農民們在一夜間就拆除了腳手架。數輛二十到三十頭牛牽引的特製貨車被用於搭載大理石等建材,沿一條15千米長的專用夯土路運往施工地點。石材運抵工地後,經過一系列精細的木骨架滑輪系統提升到所需位置。 陵寢建築群所需的水源來自一種叫做「普爾」(purs)的畜力裝置。這種繩索和水桶構成的畜力機械從河中取水,並導入一個大型的儲水箱。水箱中的水流入三個輔助水箱,再進一步經管道輸送至建築群。

陵寢的基座和陵墓主體花費了約12年才得以完成。此後陵墓四周的宣禮塔、清真寺、答辯廳和大門先後完工,又花了10年左右的時間。由於陵寢建造分成數個階段,對陵寢「完工」的定義多有差異,因此泰姬陵的完工日期存在多種說法。陵墓本體在1643年已基本完工,而陵墓的外圍建築物在這之後又施工了數年。由於不同階段的成本難以估算,因此泰姬陵建造的總成本有多種不同的估計。據估算工程的總花費為當時的3200萬印度盧比,相當於2015年的528億印度盧比或8.27億美元。

竣工之後

阿卜杜勒·哈米德·拉哈烏里在《帝王紀》中將泰姬陵稱作「光輝之墓」(rauza-i munawwara)。泰姬陵竣工後不久,沙賈汗就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廢黜,並被軟禁在附近的阿格拉堡。沙賈汗駕崩後,奧朗則布將他葬於泰姬陵中姬蔓·芭奴的墓旁。18世紀,巴拉特普爾土邦的賈特人入侵阿格拉並攻擊了泰姬陵,劫走了石棺上懸吊的一座瑪瑙騎士像和一座銀制騎士像,以及金銀制的屏風。莫臥兒歷史學家坎波(Kanbo)稱主穹頂上的4.6米高的圓頂飾曾用金質遮罩覆蓋,而金罩在賈特人劫掠後也丟失了。

到了19世紀,泰姬陵的部分建築已缺乏修繕。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期間,英軍士兵和英國政府官員從泰姬陵的牆壁中任意鑿出寶石和青金石。19世紀末,印度總督寇松侯爵下令全面修復泰姬陵,修復工程於1908年完工。寇松還參考開羅一座清真寺的吊燈,訂做了泰姬陵正廳內的大吊燈,一直沿用至今。修復期間,泰姬陵的庭院被改造為如今的英式草坪。

建築

泰姬陵建築群由主殿、大門、庭院、清真寺、答辯廳(jawab)等多個部分構成。建築群的設計繼承並發揚了波斯建築與早期莫臥兒建築的設計傳統。其設計從多座成功的帖木兒王朝和莫臥兒王朝建築中汲取靈感、包括帖木兒陵、胡馬雍陵、國柱陵(又稱「小泰姬陵」)以及沙賈汗建在德里的賈瑪清真寺。早期莫臥兒建築使用紅色的砂岩建築,而沙賈汗倡導使用嵌寶石的白色大理石,使莫臥兒建築的精緻達到了新的高度。

泰姬陵在建築美學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完全對稱。以主殿中心向兩向延伸之軸線切割之中軸線,可以看到相對於中軸線之距離相等之處,必存在數量、尺寸及樣式完全對稱之雕飾。其中軸線貫穿園區各門、水池及道路等之中線。

主殿

泰姬陵主殿是泰姬陵建築群的焦點與核心。主殿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立於同樣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的方形基座上。建築整體對稱,四面有帶拱門的敞廳(稱作「伊萬」),其上為碩大的圓頂和圓頂飾。如同許多其它的莫臥兒陵墓,泰姬陵主殿的基本設計元素也源自薩珊波斯。

主殿的主體結構為具有多條通道的四方體。主殿四角的稜線被截去,形成四邊長四邊短的八邊形結構,每條長邊長約55米。主殿每邊的敞廳都開有巨大的皮西塔克拱門,兩側各有兩扇形狀相似的小拱門上下排列,構成陽台。主殿四角截出的短邊上也有類似上下排列的小拱門,使得建築從每一個立面看去都是完全對稱的。主殿的周圍有四座宣禮塔,塔的位置正對被截出的短邊。陵墓的主廳內有姬蔓·芭奴沙賈汗的石棺,但是棺中是空的;二人的真正墓室在主廳下方。

屋頂上的主圓頂和查特里圓頂;周圍為從圍牆上延伸出來的古爾達斯塔。

主殿上巨大的圓頂是泰姬陵最壯觀的特徵。圓頂高度近35米,其高度和圓頂底部的直徑相仿,其下約7米高的鼓形圓柱底座使圓頂顯得更為突出。這一形狀常被稱作洋蔥形圓頂或番石榴圓頂(amrud)。圓頂頂端為蓮花形裝飾,進一步凸顯了圓頂的高度。近來的研究顯示主圓頂略有不對稱,同一高度上不同方向的半徑最大相差5%。[35]圓頂四周的四座較小的涼亭狀圓頂稱作「查特里」,其形狀為主圓頂的縮小版。查特里圓頂的立柱基座下方為屋頂開口,直通陵墓大廳,為陵墓內部提供光照。主殿的牆面向上延伸出裝飾用的尖塔,稱作古爾達斯塔,更進一步襯托出高聳的主圓頂。查特里圓頂和古爾達斯塔上均有蓮花裝飾。所有的圓頂和尖塔上都立有頂飾,頂飾為鍍金質地,糅合了波斯印度斯坦的裝飾風格。

主圓頂上的頂飾原為金制,但在19世紀初換成了青銅鍍金的複製品。圓頂飾清晰地表現了波斯風格和印度裝飾元素的融合,其頂端為兩角向上的新月形,為伊斯蘭王朝廣泛使用的象徵。

主殿四周的宣禮塔高40米,依設計可實際使用,供穆安津呼喚穆斯林禮拜。每座宣禮塔塔身由下至上均分為三段,每段頂端都有環繞塔身的陽台。最上端的陽台上蓋有查特里圓頂,其形制、蓮花裝飾和頂飾和陵墓上的查特里完全一致。宣禮塔塔身略向外傾斜,這樣即使意外坍塌也會倒向外側,而不會傷毀主殿。

庭院

泰姬陵建築群環繞一座廣闊的正方形莫臥兒庭院而建。庭院邊長300米,其設計為一種叫做「夏巴」的莫臥兒園林樣式。庭院中墊高的步道將庭院的四個部分進一步細分為16座下沉的花圃。庭院的正中心為一座高出周圍的大理石水池,其下向南北延伸的反光池倒映主殿的影像。中央的大理石水池被稱作「多福池」(al Hawd al-Kawthar),象徵《古蘭經》中真主賜給穆罕默德的多福。庭院中的步道旁栽種樹木,樹木上標有俗名和學名。此外庭院中還有數座噴泉。

夏巴是一種由波斯園林啟發而來的園林設計,由莫臥兒開國皇帝巴布爾帶入印度。夏巴的布局象徵了伊斯蘭教天堂中流淌的四條河流,並反映了源自波斯圍牆花園的設計。根據莫臥兒時代的波斯神秘主義著作,天堂是一座物產豐富的花園。天堂的正中央為泉水或高山,向東西南北流出四條河流,將花園分成四部分。絕大多數的莫臥兒夏巴為矩形,作為主體的陵墓或亭樓位於庭院正中;然而泰姬陵建築群的主體——陵墓主殿卻坐落在夏巴的盡頭。隨着亞穆納河對岸月光花園的發現,印度考古調查局推斷亞穆納河也是園林設計的一部分,象徵着天國的河流。泰姬陵庭院的布局和建築特徵和斯利那加的沙利馬爾花園相似,說明兩座園林可能均為阿里·馬丹(Ali Mardan)的作品。

根據關於泰姬陵園林的早期記述,當時的庭院中充斥着各種植物,栽滿了薔薇、水仙和果樹。隨着莫臥兒帝國日漸沒落,泰姬陵及其庭院也逐漸破敗。19世紀末,大英帝國已掌控印度全境的五分之三,並接管了泰姬陵。英國人改變了庭院的布局,使其更貼近倫敦的歐式草坪。

外圍建築

泰姬陵建築群的三面被帶垛口的紅砂岩陵牆包圍,面向亞穆納河的一面敞開。陵牆外還有多座他人的陵墓,安葬的包括沙賈汗的其他幾位妻子。陵牆外另有一座較大的陵墓,安葬的是姬蔓·芭奴最欣賞的僕人。

泰姬陵大門(Darwaza-i rauza, 意為「陵墓大門」)是一座主要由大理石築成的大型建築,形制和莫臥兒王朝先代帝王的建築相仿。大門的皮西塔克拱門和主殿的拱門形狀一致,採用和主殿同樣的書法裝飾。大門的拱頂和牆壁充滿複雜的幾何圖案設計,和泰姬陵建築群中其他幾座砂岩建築的裝飾圖案相仿。

在泰姬陵建築群的遠端,兩座一模一樣的砂岩建築相向而立,面朝泰姬陵主殿的側面。兩座建築的背牆和東西側的陵牆平行。西側的建築為一座清真寺;東側的建築被稱作「答辯廳」(Jawab,意為「答案」),其功用可能只是為了建築美學的平衡,但也可能曾用作招待所。和清真寺不同,答辯廳的內部沒有朝向麥加的米哈拉布壁龕。此外,答辯廳的地面以幾何圖案裝飾,而清真寺的地面以大理石勾勒出569塊禮拜毯的輪廓。兩座建築物採用了拉長的大廳與三圓頂的設計,和沙賈汗建造的其他清真寺(譬如德里賈瑪清真寺)相仿。泰姬陵時代的莫臥兒清真寺通常將聖所大廳分為三間,中央一間略大而兩邊兩間略小。泰姬陵清真寺,聖所的每個區域都通向一座寬闊的拱頂。

泰姬陵的外圍建築竣工於1643年。

外部裝飾

泰姬陵建築群的外部裝飾可能是莫臥兒建築中最精美的。隨着裝飾表面積的變化,裝飾物按比例精修調整。工匠使用顏料、紙灰粉刷、嵌石或雕刻等手段構造裝飾元素。為遵循伊斯蘭教對人形裝飾的禁令,裝飾的元素均為書法、抽象圖案或植物圖案。

整個建築群中多處以《古蘭經》的蘇拉作為裝飾。大門上的書法內容即出自《古蘭經》第89蘇拉:「安定的靈魂啊!你應當喜悅地,被喜悅地歸於你的主。」這幅書法是一位名叫阿卜杜爾·哈克(Abdul Haq)的書法家在1609年書寫的。沙賈汗為了稱讚哈克「令人眼花繚亂的精湛技藝」,賞賜給他「阿瑪納特汗」(Amanat Khan)的名號。在內圓頂底部的古蘭經文下方有他的落款:「無足輕重的設拉子人阿瑪納特汗書」。近期的研究表明阿瑪納特汗挑選了用於裝飾泰姬陵的古蘭經篇章。書法裝飾的絕大部分為華麗的三一體文字,以碧玉或黑色大理石製成,嵌在白色的大理石中。高處的字體比低處稍大些,以防止從下方看時發生扭曲錯覺。墓中兩具空石棺上的書法尤為精緻。

整個泰姬陵建築群的外部裝飾廣泛使用抽象圖案。其中,陵墓基座、宣禮塔、大門、清真寺和答辯廳運用得尤為普遍,而陵墓主殿也用相對較少的抽象圖案裝飾。建築群中的砂岩建築的圓頂和拱頂用鏤空繪畫窗格構建了精緻的幾何圖案。相鄰的裝飾元素之間時常以魚骨狀鑲嵌式樣填充空間。建築群中的沙岩上用白色鑲嵌,而白色大理石上以深色或黑色鑲嵌。大理石建築上漿砌的部分被染色,或用反色繪製成列的複雜幾何圖案。地板和步道上為用反色的地磚構造的密鋪圖案。

主殿外牆的下端為白色大理石的牆裙,其上用淺浮雕描繪了花朵和藤蔓。牆裙的大理石經過打磨,以凸顯浮雕精密的細節。牆裙外框和拱門的拱肩以硬石鑲嵌裝飾,布滿了高度風格化乃至幾何化的藤蔓、花朵與果實圖案。鑲嵌使用了黃色大理石,碧玉和玉石,所有的石塊均被打磨至和牆面齊平。

內部裝飾

泰姬陵的內部裝飾超越了印度傳統裝飾元素的範疇。裝飾用的工藝並非硬石鑲嵌,而是使用寶石或半寶石製作的寶石工藝。泰姬陵內廳呈八邊形,設計為每邊都可出入,但目前使用的只有面向花園的南門。內廳牆高25米,其上的圓頂以太陽圖案裝飾。這一圓頂並非外部看到的主圓頂,而是主圓頂下方另建的一層內圓頂。內廳第一層外圍為八扇皮西塔克拱門。在第一層拱門上方的內牆中段建有第二層拱門,和泰姬陵的外部形制相似。上層中央的四扇拱門形成四個陽台觀景區,每個陽台的外窗為大理石雕鑿的賈麗鏤空窗。除了陽台的賈麗窗可以透光外,屋頂四角的四座查特里圓頂下也有採光的開口。圍繞石棺的賈麗屏風呈八邊形,以八扇精雕細琢的大理石板構成。室內其它部分的表面精細地以半寶石鑲嵌成交纏的藤蔓及花果等圖案。內室的每一面牆壁都以牆裙淺浮雕、複雜的寶石鑲嵌和優美的書法瓷磚高度裝飾,以微縮的細節反映了整個建築群的外部裝飾元素。

穆斯林傳統禁止在陵墓上精緻裝飾,因此內廳中的兩具石棺為紀念用的空石棺,而姬蔓·芭奴和沙賈汗的遺體安葬在內廳地下一間相對簡樸的墓室中。二人遺體面朝右側,望向麥加的方向。姬蔓·芭奴的紀念石棺放置在內廳的正中心,石棺下為2.5米長、1.5米寬的大理石基座。基座和石棺嵌滿了寶石和半寶石;石棺上的銘文表明了姬蔓·芭奴的身份,充滿對她的讚美之詞。石棺蓋上有一個凸出的等邊菱形,代表寫字板。沙賈汗的石棺在姬蔓·芭奴石棺的西側,是整個泰姬陵建築群中唯一的不對稱元素。沙賈汗的石棺比姬蔓·芭奴的略大,但有同樣的設計元素:較大的石棺放在一個稍高的底座上,銘文表明主人的身份,輔以精細的寶石鑲嵌。沙賈汗的石棺上是傳統式樣的筆筒小雕像。筆筒和寫字板是莫臥兒葬禮的傳統裝飾,分別用於裝飾男人和女人的棺材。

姬蔓·芭奴的真墓旁刻着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以及讚美之詞:「多麼尊貴、多麼華麗、多麼莊嚴、多麼獨特、多麼永恆、多麼光榮……」("O Noble, O Magnificent, O Majestic, O Unique, O Eternal, O Glorious.... ");沙賈汗墓上寫有銘文:「他於希吉拉1076年賴哲卜月26日夜離開這個世界,前往永恆的廳堂」。

旅遊

泰姬陵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參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001年有超過200萬名遊客參觀了泰姬陵,這一數字在2014年上升到了700-800萬。泰姬陵的門票收費分成兩檔,印度公民的票價遠遠低於外國遊客的票價。大多數遊客會選擇在較為涼爽的10月、11月或2月參觀。由於泰姬陵建築群附近禁止交通污染,因此遊客必須由停車場步行至陵區,或搭乘電動巴士。泰姬陵的北庭(Khawasspuras)目前正在翻新,將來會作為新的遊客中心使用。

泰姬陵最南端的部分被稱作泰姬市場(Taj Ganji)或穆塔巴扎德(Mumtazabad),原建有商隊驛站、巴扎和市場,以服務前來泰姬陵的遊客和工人。這一部分逐漸向外發展形成了今天的城鎮。

泰姬陵經常出現在旅遊目的地推薦榜單中,亦常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蹟的候選之列,並在2007年的世界新七大奇蹟票選中成功當選[3]

泰姬陵的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四的早6時至晚7時,此外周五的正午12時至下午2時泰姬陵的清真寺為禱告開放。2004年11月起,泰姬陵在每月的滿月日及前後兩天開放夜遊,除非恰逢周五或齋月。出於安全考慮,進入泰姬陵的遊客只能攜帶透明瓶裝水、小型攝像機、照相機、手機和女式小錢包。

近代的破壞與保護

1942年,為應對日本海軍航空隊可能發動的空襲,當地政府在泰姬陵上搭建了偽裝用的腳手架。1965年和1971年的兩次印巴戰爭期間,泰姬陵受到巴基斯坦空軍的威脅,因此再次用腳手架偽裝。

1983年泰姬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2004年,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印度政府將這一年定為「泰姬陵國際年」。

泰姬陵近年遭受的危害主要來自亞穆納河兩岸的環境污染與酸雨。由於污染和酸雨侵蝕,泰姬陵乳白色的大理石外牆出現了黃色和綠色的斑。泰姬陵附近的馬圖拉煉油廠是該區域的主要污染源,因此遭印度最高法院抵制。為控制污染,印度政府在泰姬陵周邊設置了「泰姬陵梯形區」(英語:Taj Trapezium Zone (TTZ))。TTZ是一片占地10400平方千米的梯形區域,其中包含了泰姬陵和阿格拉堡等40餘處古蹟;區內嚴格限制工業排放。為了恢復泰姬陵大理石的原本色澤,考古部門已數次用特製的灰漿敷滿泰姬陵表面,以吸附大理石表面的污染雜質[4]

近年來亞穆納河流域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5米的速度急劇下降,引發了人們對泰姬陵結構強度的擔憂。2010年,陵墓的部分區域開裂,陵墓四周的宣禮塔也顯現傾斜的跡象。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於陵墓的地基因缺水而朽壞。然而一些觀點認為,泰姬陵四周的宣禮塔略向外斜是設計時有意為之,這樣當泰姬陵遭遇地震時宣禮塔不會塌到陵墓上。2011年一度有悲觀的估計聲稱泰姬陵將在5年內坍塌。

2018年4月11日,一場風暴毀壞了泰姬陵外圍兩座建築的小宣禮塔。

文學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詩作《情人的眼淚》中盛讚泰姬陵是「一滴永恆的淚珠」。

全詩為:「 沙·賈汗,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

歲月無情,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扎。

沙·賈汗,你用美誘惑它,使它着迷而被俘,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

靜夜無聲,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恆沉默的白石上。

儘管帝國皇權已經化為齏粉,歷史已經湮沒無聞,而那白色的大理石卻依然向滿天的繁星嘆息說:「我記得!」

「我記得!」——然而生命卻忘卻了,因為生命必須奔赴永恆的徵召:她輕裝啟程,把一切記憶留在孤獨淒涼的美的形象里。

傳聞

自開工以來,泰姬陵就一直吸引着超越文化和地理隔閡的崇敬,因此關於泰姬陵的傳聞和個人抒情往往比嚴謹的學術研究影響更大。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聲稱沙賈汗計劃在亞穆納河的另一邊用黑色大理石建造一座陵墓,讓原來的泰姬陵和一座黑色泰姬陵隔河相望。這一說法出自歐洲旅行家讓-巴蒂斯特·塔韋尼耶的作品。塔韋尼耶於1665年造訪阿格拉,是最早拜訪泰姬陵的歐洲人之一。傳聞稱沙賈汗還沒未來得及興建黑泰姬陵,便被兒子奧朗則布推翻了。在河對岸的月光花園發現的黑色大理石遺蹟似乎能支持這一傳聞;然而,1990年代的進一步發掘表明這些「黑色大理石」其實只是褪色後變黑的白色大理石。2006年,考古學家重建了月光花園中水池的一部分,白色的泰姬陵清晰地倒映在水池中,形成一個深色的倒影。這一景象為「黑色泰姬陵」傳聞提供了更為可信的解釋,不僅符合沙賈汗對對稱的執着,也可以解釋花園中水池位置的設計。

還有一個流行的傳說稱,敲打地磚上的圓頂飾剪影圖案會把水引到身前。直到今天,園區的管理員們還能在剪影附近找到打碎的手鐲。

印度學者P.N.歐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堅稱泰姬陵建在印度教的神廟上,影響頗廣。2000年,印度最高法院駁回了歐克的提案,拒絕宣稱泰姬陵是由印度教國王所建。2005年,社工阿馬爾·納特·米什拉(Amar Nath Mishra)向安拉阿巴德高級法院提出一項相似的提案,要求法院聲明泰姬陵是在1196年由印度教國王帕爾瑪爾·德夫(Parmar Dev)所建。這一提案同樣被法院駁回。

截至2017年,歐克的理論已經啟發了很多類似的提案,無一例外要求聲稱泰姬陵原本是印度教的神廟。2017年8月,印度考古調查局聲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泰姬陵的墓址原本有過印度教的神廟。

1879年,亨利·喬治·基恩(Henry George Keene)根據西班牙著作《弗萊·塞巴斯蒂安·馬提尼克遊記, 1629-1643年》(The Travels of Fray Sebastian Manrique, 1629-1643)的翻譯本,提出泰姬陵是由意大利建築師傑羅尼莫·韋雷諾(Geronimo Vereneo)設計的說法,風行了一段時間。威廉·亨利·斯利曼基於塔韋尼耶的著作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泰姬陵的設計者是名叫「波爾多的奧斯丁」(Austin of Bordeaux)的法國建築師。這些理論後來又被霍斯騰神父(Father Hosten)與E.B.哈維爾(E.B. Havell)等人重新發掘,啟發了後續的一系列著作和爭議[5]

旅遊信息

地址:Dharmapuri, Forest Colony, Tajganj, 阿格拉北方邦 282001印度

到達方式:從Agra Cantt火車站出發,坐電動三輪車約80-100盧比。如果從泰姬陵附近出發,可以選擇步行到入口或乘坐人力三輪車。

開放時間:西門和東門:日出到日落;南門:8:00-17:00;特別提醒:泰姬陵周五不開放。

門票:外國遊客1100盧比/人,費用包括了一瓶500毫升純淨水、鞋套以及實用的阿格拉旅遊摺疊小地圖,不要忘記領取;本地人20盧比/人;15歲以下兒童免票(當地人和外國人均適用)。租用景點自助英語語音導遊設備費用118盧比。

電話:(0562) 2330 498

小貼士

泰姬陵共有三個門:西門是最主要的入口,所有的旅行團都從此入內,周末和節假日常常會排起長龍,但旅行團通常7-8點之後進入,提早到達可以避開人群。東門是清晨自助游旅行者進入泰姬陵的主要入口,旺季的時候也會排起長隊。南門的開放時間是從8點開始,如果想看日出,就不能在南門進入。

注意:西門和南門的售票處和存包處就在入口處,但東門的售票處和存包處在距離東門入口還有1公里Shilpgram。考慮到安全因素,泰姬陵安檢比較嚴格,男女分開排隊,只有以下五類物品可以帶入內:透明瓶裝水、小型攝像機、照相機、手機、小錢包,進入泰姬陵前,一定要先去存包處,把禁止攜帶的物品寄存,省得到門口被攔下。

拍攝泰姬陵的好地點: 細細品味泰姬陵的美還在於其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呈現出各不相同的面貌。清晨是溫暖的金橙色,白天陽光下是明晃晃的白色,黃昏時分白色的泰姬陵從金黃色逐漸變成粉紅、暗紅,而到月亮初升之際,又成了銀白色。日出時分進入泰姬陵後,先不要忙着驚嘆,趕緊搶在人流之前奔到花園中央水池前的長凳上,這裡是拍泰姬陵主體和倒影的最佳地點,再往前走幾步到前面的噴泉池邊,也可以拍到很好的泰姬陵倒影圖,而且沒有很多人的干擾。在兩邊清真寺的一角,可以拍出透過穹頂看到的泰姬陵。

如果計劃清晨到阿格拉堡去看泰姬陵的日出,最佳地點則是在進入阿格拉堡後,穿過右手邊的宮殿,找到一個面向東邊的窗口,靜待太陽從泰姬陵背後升起,這個景觀會讓人讚嘆不已,看完日出,你會發現清晨的阿格拉堡,遊人稀少,光線也特別美。傍晚在與泰姬陵相對的亞穆納河北岸,也是看泰姬陵落日的好地點,可以從月光花園(Mehtab Bagh)旁的一條小道步行到亞穆納河畔,但現在沿岸架設了半個人高的鐵絲網,並由軍隊24小時駐守,已經沒有小船可以乘坐了。

對於執着地希望坐船到亞穆納河上拍攝泰姬陵的旅行者,沿着泰姬陵東門往北的一條小道,走到亞穆納河邊,運氣好的話,可以等到在河上清理垃圾的小船,支付一些酬勞,請船夫把自己帶到河上,許多國家地理攝影師就這樣完成他們的泰姬陵大片。

視頻

泰姬陵相關視頻

一滴永恆的淚珠,最美的陵墓
走遍城市 印度 泰姬陵 阿格拉
印度著名古蹟泰姬陵的內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