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近詩人邱新榮》張福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走近詩人邱新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近詩人邱新榮》中國當代作家張福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近詩人邱新榮

我說邱新榮是熟悉的陌生者,說熟悉是因為早在寫作之初就與邱老師相識了。那時邱老師編纂「激情石嘴山」一套書,那套書里收集了我幾篇散文。那時便見識了邱新榮的博學儒雅謙遜,只是我是一個不善交際的人,在他的辦公室領回了稿費,取回了印製精美的書,從此便與邱老師沒有了交集。以後也只是從文友們那裡聽說一些他的消息,邱老師調走了,又出新詩集了。

有一年,文友白遠志送給我一套四卷本的《邱新榮詩的自選》,讓我欣喜萬分,直讀得心潮澎湃,當時就想寫一個詩評。但一想一個不會寫詩的人對這麼好的詩說三道四,太沒有自知之明了,於是就放下了。但那些讓我心靈震撼的詩句,一刻也沒有從心上溜走。

去年,我收到邱老師贈送的六卷本《詩歌中國》。設計古樸典雅的詩集透着一種厚重與大器,讓人心生敬重與敬畏。淨手靜心地打開閱讀,立刻就被那一行行撲入眼帘的詩句震撼了。啊 祖國啊 我的祖國/從一八四〇年這個沉重的年份開始/在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上/民族的表情被蹂躪之至/彈丸在一個個廢棄的榆木炮膛里痛苦地哭泣/北洋水師的軍旗沉進了深深的海底/圓明園啊可愛的圓明園悲情的圓明園/一堆可憐的廢墟和秋風一起/在夕陽下那麼欲哭無淚欲說無語/一個從荒唐構思而起的奢侈/一片日落西山的殘垣敗壁/正試圖向我們說明什麼/但卻破碎得無法向我們說明任何問題/啊 我看到了啊/看到落後挨打的可憐下場可泣的悲劇……(《祖國啊 我的祖國》)。多少年沒有讀過這樣的詩了,它不只是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記之、詩之、歌之,更鑄進了詩人深刻的思索和真實的生命體驗。

三十年(而立之年到甲子之秋)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對於一個人卻是一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年華。我們知道,一個優秀的詩人不僅應該是一個思想家、哲學家還應該是一個行走者,正可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十年時光,詩人如一位靈魂的流亡者,背負着自己的靈魂行囊,就那樣靜靜地行進在自己的世界裡,行進在古老泛黃的典籍里,行進在自我書寫的文字里,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詩人是多產的,他在詩歌園地里收穫着屬於自己的飽滿谷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創作至今,共編輯各類著作近百部,寫就了十二部20卷《詩歌中國》。這是需要巨大耐力和壯烈的行走。

一生只做一件事,且有這不菲的成就,邱新榮做到了。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不僅需要才情與智慧、需要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深厚的文化積澱,更需要從容與寧靜、需要耐寂寞抗誘惑的執著與堅定。

從那一張張寫滿詩行的紙片上,從他那堆滿書籍壁壘森嚴的書房中,從他不畏寂寞、遺世獨立的文學堅守行為中,我看到的是他內心世界裡那種堅不可摧的剛強。如果說,詩人分為兩類,先天的與後天的,先天的是一個人具有寫詩的天賦,其生命中帶有與生俱來的敏感與想象力,他寫詩不是從筆下寫出,而是從心靈深處流出;後天則是靠知識修養與刻苦努力。邱新榮一定是兩者兼而有之,他寫詩,是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詩人身上所備有的敏感、熱情、想象力等等的這些稟賦條件他全都占有;他寫詩,是因為他博學多識,他需要為自己尋找一片安放知識、情感、心靈的家園。他說,「我寫文章有時是為自己,我就是個不一味地追求發表詩而寫詩的人,只扎紮實實地寫,只想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世界的感知。我寫完了,就覺得心上的一件事了了,成敗無所謂,讀者讀後的評論評價才最重要的。

我知道我是笨人,從來都不肯定自己的智商,我只是把別人喝酒聊天打麻將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寫詩了。就像台灣作家蔣勛說的,讀書的目的是讓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讓自己過得悠閒,讓自己有一種智慧去體驗生命的快樂,並且能與別人分享這種快樂」。確實如此,讀書是邱新榮生命中的常態,困惑時讀書,閒暇時讀書,他讀書不是走馬觀花地讀,不是附庸風雅地讀,不是泛泛而讀,而是透過文字去深讀細讀,讀文字背後的力量與秘密。透過文字,邱新榮讀出了歷史的厚重與真實,讀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讀出了山川大地的壯闊與荒蕪,讀出了讀書人的浪漫與閒雅。他在詩里不只一次地寫道:「坐在最美的形象中讀書 讀書 這麼好的事情」 ,「讀書讀自己的心和那份浪漫」。

伴隨詩人三十年創作的是這樣一長串的書單:《中國史話》13卷、《話說中國》20卷、《中國通史》10卷、《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乾隆大藏經》《劍橋中國通史》11卷、日本講談社《中國通史》10卷、《中國歷代詩歌選》4卷、《唐宋詞選》《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太平廣記》《歷代筆記大觀》《冊府元龜》《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徐霞客遊記》以及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作品。這記錄着中國歷史文化文學的一部部巨著,邱新榮幾遍十幾遍的反覆精進地閱讀,這就是《詩歌中國》創作成功的秘訣!正如評論家丁芒所言,如果不是飽讀群書,尤其是對歷史了如指掌,就不會寫出《青銅古窯》《臉譜幻影》,乃至長歌短調中大量評論古今人物、事體的有成見的詩來。沒有概括古今中外天地人神的洞察力和構想力,就寫不出情滿大地,《祖國啊,我的祖國》,這樣博大精深,氣勢磅礴的長篇抒情詩。

一個人的寫作會受環境的影響,而邱新榮卻從不為潮流所動。他知道一個緊跟形勢緊隨潮流的詩人是寫不出好詩的,那樣的詩人沒有自我,他一直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寫詩,對文學懷有敬畏之心,不浪費紙張,不揮霍文字,不去追求什麼朦朧派,鄉土詩派,學院詩派,而是在讀寫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字,嘔心瀝血地寫出幾千首的長詩短歌。邱新榮既像一個馬拉松運動員,又像一個穩健的攀登者,在紙上自由地棲居,持久地行進。

《詩歌中國》長而深,深而廣。長,由秦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穿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隧道;廣,由南到北,由東到西,他用一支筆撫摸中國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那一個個蘊藏着中國文化的古地名,讓讀詩人無法不對古老的中國心馳嚮往。邱新榮的詩不是單調的熱鬧,而是多姿的平靜內斂與淡定的從容大器。《想起了王維》,他說,「他很內斂/有時將詩凝鍊成自己/有時 又將自己/凝鍊成平靜的詩」;走進自然中的潛溪,他說,「讀秋讀出了寧靜/潛溪讀那些紅葉讀秋水明麗/他覺得一切語言都在大自然」,這樣的平靜,緣於內心的豐富。

「有詩的日子/人生便少了沉悶/多了開闊多了壯麗」,如此的從容,是因為有十足的底氣做支撐。三十年如一日,邱新榮就是這樣堅守着自己,書寫着自己。遠離喧鬧的酒場與官場,始終保持一種自省。在那些烏合之眾的詩歌熱潮中,在那種各樣流派的爭立中,在被金錢綁架的什麼研討會評獎會中,在各種形式的表現表演中,你很少看到邱新榮的身影,這一切緣於詩人的刻苦與自律。

如今,讀書已變得日益奢侈,甚至成為了一種讓人觀賞的項目,讀書也更像是在表演。如果不是坐在豪華的書城中,如果沒有咖啡清茶相佐,沒有美女音樂相伴,沒有闊大的綠色植物做背景,讀書似乎就很難進行下去。在這種充滿「廣場文化」和「行為藝術」的氛圍中,若將一本書一頁頁地讀進眼睛裡,將一行行字吃進腦子中,已然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但我們的好友薛青峰說,「邱老師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他的藏書多到可以裝備一個小型圖書館,真的為他的那種海量的閱讀感到震撼,他可以在春節及所有的假期間關閉手機拔掉電話,一個人獨坐家中讀書,寫詩。」在當今消費喧鬧的社會裡,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幾乎沒有!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當國人漸漸走出困境享受富足的生活時,浮躁與時尚也滲入文壇,一些「明星隱私」「小道消息」「大款生活」……成為寫作的熱點,成為一些作家詩人們追捧的潮流;在民眾飽受災難時,諂媚「新冠詩」、「含淚勸慰詩」以抒情的方式由一些無良的詩人筆下飛出;當文學的欲望蛻變成一種文字的智力遊戲時,無聊的詩人沾着口水,將曾經聖潔的中國詩歌唾成了一首首的「梨花體」「羊羔體」「烏青體」,唐而皇之地登上中國文壇的重要詩刊,一些手握重權的官員,幾句狗屁不通的句子,居然也能獲得這獎那獎,數錢數得手發酸。這無疑都侵蝕着中國詩歌的肌體,使得一些人迷茫,也使得一些人盲目跟風。

而邱新榮卻「從不追風逐浪,總像一位持重的釣者,只釣自己的那一尾魚;又仿佛一座智慧的島嶼,只生長自己的植物。」與那些迎合部分讀者窺視心理、撰隱私秘聞、獻媚權勢的市場「暢銷產品」相比,邱新榮完全是逆潮流而行的寫作,他所堅守和書寫的,是早已被某些評論家們認作是過時了的理念,比如傳統美德,比如價值真理,比如時代精神等等。但他卻一直以自己獨特而卓絕的姿勢在堅持在堅守,且從未有過止息!誦讀那兩千餘首詩十萬餘行字的《詩歌中國》,賞那詠嘆中華民族歷史的詩歌長卷,我不禁自問,這若是寫散文寫隨筆,將是怎樣的巨著,會不會是另一部的易中天《中華史》?如此浩瀚的閱讀與執着的書寫,又是怎樣一種在巨大寂寞和奇崛艱難中頑強堅韌的守持?是什麼樣的信念給了他如此令人震動的力量? 我想,這是情感呼喚下生命本真情感真摯的噴發,是信念、良知、使命、責任擔當、道德理想、精神信仰的守望。當人們在歷史巨大的彎道超車而造成的顛簸和扭曲中迷失,在迷失中愈走愈遠的時候,當冷漠和蒼涼像暮色在所有空間流淌迷漫的時候,當有人大呼「中國詩歌死了!」的時候,當有人質疑「中國現代還有詩歌嗎?」的時候,這樣的守望尤其顯得珍貴,它就像大海中的燈塔和寒冬中的火種,等人們有一天終於驀然回首,會發現光明和溫暖一直在那裡默默地等待。

時尚沒有什麼不好,時尚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識。但是一個好的作家,一個優秀的詩人,不應該沾帶着低俗的虛榮心,不能有庸俗的急功近利,不能有市井意義上的明星心態。這一切,邱新榮做到了。「在一次次神話的洗滌後/我比任何眼睛都要明亮」。這是河的自述,更是詩人內心真實的寫照,詩人用不染纖塵的雙眸閱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

中國是一個不缺少詩的國度。可以說,中國的文學是從詩開始的。從《詩經》中的「風雅頌」到《楚辭》《九歌》;從「坎坎伐檀」的勞動號子到格調高雅的樂府詩歌;從唐詩五言絕句的繁華到宋詞長歌慢吟的豪放婉約;從現代詩人的浪漫大度到當代朦朧派的詩歌,詩表達着中國人的情感,豐富着中國人的生活。正如作家黃桂元所言:詩歌是人類心靈的最後一束微光。人類需要能夠淨化靈魂的詩歌,如果這束微光熄滅了,世界將跌入千古洪荒,即使地球擁有再多的繁盛的動植物生命,也是一片「意義」缺失的混沌。 中國人不能沒有詩歌。「留得詩千首/有詩相伴 便是全部擁有」!這是詩人邱新榮心之所往與是他終身的追求。

雜文作家牛撇捺先生評價邱新榮的詩說,「邱新榮的歷史觀有獨到之處,他對帝王的評價,對皇甫謐等文化人不從政的褒獎,對一些古文化遺存價值的揭示,讓人不一定耳目一新,但會做更加深入的思考。他的詩集,是富礦,值得人們去開掘,利用!如果這樣的詩這樣的人寂寂無聞,是不正常的。」

但是,我想,如果《詩歌中國》像「睡詩」那樣一夜暴紅,擁有千百的點擊量;如果《詩歌中國》像那些「屎尿詩」「鼻涕詩」一樣,被一些無德無良的評論者大肆吹捧無端叫好,那就不是詩了,那是對詩歌的踐踏,對詩人的侮辱。真正的好詩或許會曲高和寡,但絕不會沒有讀者。

好作品經得起閱讀。那天在薛青峰老師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段話:三十年前閱讀詩人邱新榮的手寫體《河之歌》激動不已。今夜在網絡電子版聆聽哈老師(原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作家哈若慧)和劉老師(原自治區教委高教處處長劉大可)的激情朗誦,激動依舊。好詩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詩也是經得起讀者選擇的。大地上流動的河是民族情感的象徵,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我」是民族精神的宣言人。這是人生的宣言書,是人生理想的宣言書,是人生信仰的宣言書。我在困惑中讀這部宣言書,能給奮鬥的人生找到方向。時下缺少的是能給人帶來精神力量的詩歌。我願這樣的好詩通過兩位朗讀者優美的聲音傳向四方。這是一個讀者一個好友給予詩人最高的褒獎與肯定。

而我,在三十年後的今天讀這首詩時,依舊感覺到的是河水撲面而來的清新感,它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蒼老。這就是經典作品的魅力!邱新榮寫詩力求精益求精,不肯放過一點瑕疵。一次閒聊時,邱新榮感嘆着說,「寫詩真是一件既痛苦又快樂的事,靈感來了就閉門寫他十天半個月的,我覺得自己滿意的詩能時時地拯救我,但哪怕有一兩首詩不如意,我心裡也不舒服。一字磨人啊,改一遍就磨自己幾十天,那種走不出困境的苦惱,就像黑夜看不到陽光。」

「好東西是聰明人下笨功夫做出來的。」這話似乎就是詩人邱新榮一生做詩的真實狀態。一個人超越他人難,超越自己更難,在這個相互複製相互粘帖的時代,邱新榮就這樣一遍遍地打磨着自己的詩,持之不懈地超越着自己。

一個人青年時期的體驗往往決定着他的審美品味和性格取向,詩歌之於詩人可算是明證之一。高中時期邱新榮從同學家看到一本沒皮的唐詩,他讀得如痴如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詩經》到漢魏六朝的詩,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清人筆記,小說,他搜尋着一切可能到手的書,像飢餓的人啃食香甜的麵包一樣,汲取着詩書中的營養。「我覺得沒有誰特別影響我,卻又全都影響了。我從未把《詩歌中國》當詩寫,就是把讀書的感受和感想,押韻合轍地寫出來而已,沒有固定的格式,怎麼順暢就怎麼寫。」

這樣的自信,是讀萬卷書讀出來的。邱新榮是寧夏本土詩人,在這片黃河流過的土地上,在這片五湖四海人集聚的土地上,在這片漫着少數民族花兒的土地上,在這片党項人立國建業的土地上,各種文化交織着,碰撞着,邱新榮在這裡汲取着營養。因而,他的創作是自由的宏大的。恍如黃河一般從源頭一路沖關闖隘奔涌而來,由《原初流韻》到《唐風宋雨》,漸漸平緩及至開闊流暢。其詩既古典又現代,既鄉土又雅致。

邱新榮堅信:詩歌,是為了美而存在的,不是殘暴的餘蔭與遁詞。他說,「好的藝術作品,會在讀者與作者之間、讀者與世界之間構架橋樑,從而引導讀者延續作者的思考,並加深、成就自我的思考,由此完成作品的再度創作。」

正是如此,對詩人來說,寫詩不是炫耀文采,不是為自己爭名逐利,詩歌是詩人自我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向讀者傳遞種種信息。而對欣賞者來說,詩歌閱讀能讓人從世俗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有時間和心情審視自我,為自己尋一片安放疲憊身心的聖地,讓思想跟上奔跑的腳步。

有人說,「讀詩是一種修行。有些詩,適合很多人圍坐在一起朗讀;有些詩,適合一個人的時候安靜地讀」,而邱新榮的詩既適合許多人圍坐在一起朗讀,又適合一個人孤獨時靜靜地讀。讀《詩歌中國》是要用明亮的眼睛去深讀,用乾淨的雙手去捧讀。

有詩相伴的日子是幸福幸運的。我在這頭說/那個華啊 在很久很久以前念做花/你在那頭笑得燦若奇葩/說真的好驚訝好驚訝/最美的草哪裡去/沒有了綠綠的草/大地 是不是有些沉悶甚至尷尬/我們的土地一直長滿鮮花/芍藥丰姿綽約/牡丹肥膩奇葩/夜來香 夜來香的小夜曲輕輕唱在月光之下/野百合也有自已的春天/懷春的日子裡慵懶睏乏/合歡的羞怯迎風綻開/桃開花的時候 滿天雲霞/你說難怪自已不停地飛着/原來也是一朵花/花香 正應了一句老話/應了那句花香走天涯/想想我們的先人真是偉大/讓豐厚的文字鍥進龜甲/在行人的目光中燃起一支火把/一群牛羊啊/生長在久遠的岩畫/然後 然後是這美麗的文字通假/是這華啊 這華念花/這花就這麼舉上了金色的骨架/腳下依舊有草水一樣流着 綠滿川原 盡顯芳華/你在那頭 自說自話/你說有綠野仙蹤 /神仙的手裡是否拈着一支花/你說花雨滿天 那花雨/起來 時空一定很溫潤吧/我說你只記住/那個華念做花/花的土地上/風滿乾坤 色彩瀟灑/花夏是後來的華夏/因有風骨挺起/我們永遠舉着一朵開不敗的花/你在那頭沉默半晌/然後 輕輕一聲 啊 這超時空的對話可隨夢到天明,枕詩入夢,夢境是恬靜安祥的;枕詩入夢,夢是紫色的浪漫的;枕詩入夢,夢帶着翅膀可以飛翔。 當我們用哲學的眼光,文學的眼光,審美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抑或是挑剔的眼光去讀這部詩集時,也許我們覺得它不夠完美,還有着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但我相信,凡讀過《詩歌中國》的讀者,都會在充滿情意、詩意,詩境、詩性的意象詩句中,讀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雅、現代的詩歌自由奔放;讀出歷史的、文化的、文學的、生活的真義,讀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裡,在不缺少作家不缺少詩人的中國文壇中,邱新榮像一條汩汩流淌的小溪,向着大海不停地奔流,正如他筆下逐日的夸父,他永遠都在向着心中的目標奔跑,他永遠在路上……[1]

作者簡介

張福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