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廬山》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霧廬山》是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霧廬山
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詩經·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廬」,而《國語·楚語》則記載廬山所在位置在戰國時稱「廬邑」。廬山真正出名,相傳周朝,有個名叫匡俗的人,帶着兄弟七人同結廬於南障山中。周定王征之不見,使者訪其隱所,僅存草廬,邦人遂呼其山曰匡山,又曰廬山。 年平均霧日達192天的廬山,總給人詩外的遐想。
霧,在玄妙的維度里,將崖、松、石、建築飄忽的時隱時現,濃妝淡抹地講述着一座山的傳奇。穿越的風,翻動着歷史的雲煙,然後恍惚出匡廬下盆景式的田園,也就剎那之間的惚閃雲又濃雲瀰漫了。眼前,被大霧重新嬗變成,白茫茫一片乾淨的世界。登山人,只能在松濤與上升的氣流中恍惚。難道這廬山的霧,非得將盤山公路上爬升的我們,抖音出當年「廬山戀」隱逸的情懷來。
「無中實有有,有有卻還無」。這自古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的廬山,就以「蒙面」的方式與我們相見。也非得將幾千年來被命名的171座山峰,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 22處怪石,還有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還有許多急流與瀑布,溪澗、湖潭等等廬山的大景,都籠罩起來。難道我等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之人。 思想的天空與地理的空間,下起毛毛雨來。源自天象崇拜的重陽,將登高祈福、賞秋,感恩敬老的幾萬老人云集匡廬。廬山牯嶺鎮,東起廬山的三疊泉景區的道路上,天女散花般撒滿了全國登高望遠的遊客。街鱗次櫛比的商店郵局、銀行、電影院、大會堂等,卻在霧朦朧,鳥朦朧的晨光中醒夢。
隔霧,聽到的都是遊客趕腳的沙沙的腳步聲。雖然我們已在雲中散步,清新的空氣飄飛着,但感覺不到「廬山戀」電影鏡頭裡歲月的浪漫,更談不上感覺到,道法自然里陶淵明說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景色了。凌晨4點多就起床上山的我們,從星光里遙望的東西,在一場人生的大霧裡消失。感覺上剛明亮起來的牯嶺街,被眼前的大霧遮蔽着。鎖在大霧中的街上1400餘棟西式別墅,都在霧裡,一起閉守着自己的夢話。而不解風情縹緲的歲月雲煙,量子波動着我們,將行走在山上千姿百態的旅客的賞的鑑賞,飄忽在散霧外,停泊在雲水邊。那峰巒蔥蘢遠山含黛,風格各異的別墅式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白牆紅瓦綠瓦點綴在萬綠叢中的景色,以及女跑男追的慢鏡頭,都忽閃忽飄地被霧統統地漂白了。空空蕩蕩的牯嶺街上,只能看着霧,在建築間、台階上飄來忽閃的遊戲。
自然變化的氣象,改變了遊客臉上的雲彩。霧漲潮湧的雲煙,也改變了我們的眼神。去險峰與仙人洞的棧道上,原本能欣賞松、石、崖、山下落差里的茶園和盤旋的鳥。可現在,人流比霧還濃還擁擠地一撥一撥擠擁不堪的棧道上。人如雲,雲擠人地在棧道上不由自主地向前流淌。青煙逐漸凝重,越聚越濃,風吹來,霎時,從雲逢間閃現出「桃花源」般的世外田園一角,剛想細看,景色被濃霧鎖得嚴嚴實實。霧,使先前感覺到的一點詩意,早已從心頭淡去,代之而來的是空落落、無所依靠的白茫茫的感覺。抱怨聲也如霧珠滴答不停。
一場人生大霧,使從一種安靜中走來的我們,也調整審視唯美的心態,內心從容,隨緣放曠地走在大霧中。平常心的我們知道,不能天然環視雲霞明滅,鶯飛草長,大江奔流,就在自然的廬山氣場裡,感覺熱風吹雨,雲橫九派的氣象也很好。行至風景處,應知感恩中。人生行至何處,不是風景。看不清的廬山,朦朧也是一種美。還抱怨什麼?我們轉化着棧道上的負能量,人如雲,舒捲自如,談笑地鑽在霧裡,與行雲流水一起參悟在時間的霧水裡。人生的狀態也如這廬山,時有朦朦朧朧,看不清,道不明的時候。人生遇霧,是一種生活常態,不然也就沒有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說法了。
重陽登高祈福,說的是情懷感覺與感恩。大霧無形,大道無名與大愛無言一樣,人能登高在這種極致的廬山霧語裡行走,也應該是慶幸了。霧廬山每一處都充滿着愛義與天道的連接,哪一處不彰顯着自然與人文的修為呢。就說我們正走的棧道,腳踏上的每一塊條石,山邊的松、石草木,都講述着自然與生命的傳奇。人在短暫的人生中,能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重陽能登省外之名山,並被流雲漂浮在陰陽的畫卷之中,應該知足了。
一念一道生,一悟一太極。人稟受着自然之氣,在霧象中騰挪。欣霧,就從盲目流動的 轉念,在同光同塵的動靜中欣然開始了。一座山,在此時此地,不展現給你它的陽剛之美,而是彰顯着其陰柔一面,這種嬗變,更說明自己與這座山的心靈審視與淡遠的妙和。
感知瀰漫在匡廬的道上,領略匡廬文化的蘊藉陰柔之美,成了此行的追求。「無所住」的雲還在空中飄,水汽已慢慢透濕了行走在棧道上我們的外衣,有人打開了「天堂傘」。我一面享受着自然的滋潤,一面攀援峰巒,心中想着廬山最美的瀑布雲。聽說,秋天早上8點到10點,是瀑布雲層次質感光影最佳。我一邊走,一邊等待着廬山側逆光的照耀。 廬山山體受偏東南風影響,雲霧在風力的吹動下,促涌成強勁的雲流,漫過山野,俯衝谷底,冷暖氣流交匯,使其在高寒溫度下成為層積雲。雲霧在風力的吹動下,促涌成強勁的雲流,漫過山頂俯衝谷底,形成飛流直下的瀑布雲奇景。形成瀑布雲。夢裡我多次與廬山瀑布雲相遇。人在從道而來,尋道而去的霧中飄移。隨人流到了險峰,時間是早上8點,這是觀賞瀑布雲的最佳時間段。
人在雲吹來,霧紗漫裹的風雲變幻的氣場裡,感覺着毛澤東1961年為李進同志題照,所寫的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濃淡隨意又飄忽不定的霧,飄忽的人云里霧裡,使在高處的我們,大有不知今日是何年之感。人越來越濃的霧體裡,體驗着文字巔峰上產生的文字風景。以毛主席詩詞的音律,心領神會地連接着自然霧靄里的本在,也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享受着人文雲片與天籟交錯的時光,感受着廬山險峰餛飩元氣,人在自然的大氣場中,呼吸都感到順暢起來。在掛滿紅條與掛滿連心鎖的險峰上留影,看人流的「瀑布雲」從「險峰」的棧道上下滑。看霧,參悟、感悟的離弦思考與聯想,使詩意的空間打開,文字的「瀑布雲」瞬間也在我的心頭涌動起來。
象雨像霧又像風的雲,與心中飛起的文字雲朵結伴而行。時光匆匆,行色匆匆。我們一面走,一面等後面的靈魂追趕上來。敬天畏地走過開霧崎嶇的凡塵,忽見前方一廬山松旁,有一圓形石門。門上方正中鐫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對聯:「仙蹤渺黃鶴,人事憶白蓮。」啊,心中嚮往了近半個世紀的地方到了。
這是一個由砂崖構成的岩石洞。由於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沖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這裡的飛岩可棲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視山外,白雲茫茫,江流蒼蒼,頗有遠離塵世的感覺。這裡不僅是歷來最為遊人所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修煉,直至成仙。後人為奉祠呂洞賓,將佛手岩更名為仙人洞。 這是一個大象之處。人入自然的氣場之中,小洞天的氣場作用,使人身心觸景生情的愉悅起來。
入圓門,放眼便見,一大巨石橫臥山中,宛若一隻大蟾蜍伸腿欲躍,人稱「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蒼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開兩條綠臂,作擁抱態。其枝枝葉葉,密密層層,蓊蓊鬱郁,生機盎然:其根須裸露,卻能迎風挺立, 千百年不倒,充分顯示了廬山松特有的堅強不屈的性格,堪稱廬山匡山一奇景。松下石面鐫刻有「縱覽雲飛」四個大字,傳為清末民初詩人陳三立所書。再順石徑小道逶迤而下,蒼翠崖壁間一岩洞豁然中開,洞高達7米,深逾14米。洞壁冰岩麻皺,橫斜錯落,清晰地記載着它那漫長的歲月,這便是仙人洞了。
洞內有一石制殿-----純陽殿。殿內立呂純陽(洞賓)身背寶劍石的雕像。兩旁有兩副對聯:「稱師亦稱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靈異,岳陽三醉神仙」。洞穴最深處,有兩道泉水沿石而降,叮咚有聲,動聽的滴地滴入天然石窖中。說到這裡,你大概也猜到了,這就是《後漢書》上記載千年不竭的「一滴泉」。石窖外用石板石柱構成護欄。石柱上鐫刻 「山高水滴千秋不斷,石上清泉萬古長流」的對聯。泉水清澈晶瑩,其味甘美。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比重大,凸出碗口不溢,鎳幣平置不沉。此處青峰與奇岩競秀,碧泉與幽洞爭妍。繞洞的雲霧,時而濃如潑墨,時而淡似青煙,變幻多姿。洞旁蒼色的山岩下,依山臨壑建有一棟斗拱彩繪、飛檐凌空的殿閣,名為老君殿。殿為歇山式單層建築,整個建築顯得莊重而又輕巧。內供太上老君臣李**騎牛雕像。
我環視着仙人洞一周,把這裡的一松一石一泉都印進腦海里。重陽,我們四同學、四夫妻結伴同道登廬望遠,感悟山川之美。人在希言自然,唯道是從,飄風聚雲中感悟人生山水,真是樂載!
人在有無之相生,長短之相形中感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萬化之妙,真乃眾妙之門也。被道家奉為「天下最勝福地」,列為道家第八洞天,三十六福地的廬山真有妙不可言之處。現實中的我,還是將妙不能言之處省略,在仙去廬存的綿綿若存的氣場裡,打開意識之門,緩緩吸納着天然一元真氣。身體感到被這能量場的量子波動並微量充實着,我不斷地深呼吸,身心在我說不出的傳導里愉悅着。我一人順着氣息,走入到天然道氣之中,不知時間地橫看豎看左看右看,然後,人如站立的樹,以無住為安住,融在自然的氣象場裡。 原來你在這裡發呆。廬山開霧了,下面還有花徑、美廬、大會堂許多景,我們走了。同學在喊,我快步地跑過去。[1]
作者簡介
凌代瓊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散文選刊》、《生活周刊》、《散文世界》、《散文百家》《長安》《海南日報》等報刊雜誌網絡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50多萬字。著有散文集《有一種等待叫希望》、《蔚藍天空·十五朵雲》等。作品入選《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國散文大系》、《中國散文精選300篇》、《散文百家十年精選》、《中國最美散文》、《百家散文精選》20多種版本等。獲全國各類散文獎2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