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悼故鄉》高聖傑
重新導向頁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賞
風雨悼故鄉
清明節到了,這是一個悼念的時節,一個追思的時節。
有道是「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雨一下就停不下來。絲絲細雨,纏纏綿綿,垂垂不斷,像是老天的淚珠,它也在哭泣,在悼念,在追思人間大地往日已逝的一切。
「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一度送春回。卻把長條攀折遍,才道相思始成灰」。
晨起,我撐着雨傘,出門而去,斜風細雨,滴滴飄淋在我的臉頰,絲絲清冷,絲絲惆悵。
走在故鄉的大街小巷,思緒萬千,我的故鄉是一個有着1400多年悠悠歷史的江南水鄉小鎮,唐代建鎮,興於宋、明,有着「歸安雄鎮」,號稱「天目至精,笤霅之英」。近代,更得益於實業家章榮初先生反哺家鄉,大興土木,實施「建設新菱湖」強鎮,一度成為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化工、教育、商業、經濟重鎮,當年鼎盛時期,這裡擁有古橋七十二座半,市河四通八達,兩岸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其繁華雄霸一方。
一 橋殤
雨颯颯下個不停,我來到了古鎮北柵,來到安瀾橋旁,眼前這座三孔古石橋,風雨中靜靜地橫跨於西湖港兩岸。安瀾橋是一座見證了故鄉菱湖在歷史的風雲中滄桑變遷、榮辱興衰的百年古橋。二百八十多年前是先人嘔心瀝血歷經千辛萬苦,為的是便利兩岸百姓造福後代。後歷經腥風血雨朝代更替,家鄉的七十二座半古橋,這是至今唯一倖存下來的一座古橋。
絲絲雨滴不停地拍打着雨傘,我迎着風雨抬步拾階,緩緩而上,登上橋頂,古鎮一覽無餘。
我在眺望,我在追尋那座座古橋的蹤影,它們在哪裡啊?噢!在我的腦海里,在我的記憶里,看到了、看到了,當年家鄉的秀溪河、東、南柵市河、斜橋河、星橋港-----,那裡的務橋、勝祖橋、脈橋、隆興橋、賣魚橋、崇福橋、狀元橋、永安橋、龍安橋、木廊橋、太平橋、長生橋、望湖橋、系馬橋、普安橋-----一座一座像放電影似的在我的記憶熒屏一一閃顯。小時候在務橋上看拍電影《林家鋪子》;走過隆興橋去郊外靈山春遊;過年了,去探花橋堍茶食店買豬油酥糖、椒桃片、白麻片;上中學時,常常要去走走那座有趣的一步二爿半橋-----。
雨嘩嘩地大了起來,一陣斜風把豆大的雨滴飄在了臉上,我從追思中回過神來,也不知是淚水還是雨水,雙眼濕潤模糊,我懷着惆悵的心情緩緩地從橋上拾階而下。
那一座座家鄉昔日的古橋,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里,蕩然無存,而眼前這座古老、蒼桑、偉岸、雄渾的安瀾橋,不正凝聚和象徵了家鄉古鎮那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古橋。
忘不了啊,故鄉的橋,你們永遠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心頭。
雨越下越大,我不由加快腳步,迎着歪風斜雨走下了安瀾橋。
二 瞻仰開國將軍和他的故居
四月的天,說變就變,剛才還是嘩嘩地斜風歪雨,這會兒雨小了,風也歇了,一路上看到美麗的櫻花被風吹雨打,撒落滿地,不免生出幾分憐惜、幾分惆悵。
我來到一條小弄堂口,上寫:「日暉弄」,出生在家鄉古鎮的革命前輩、共和國開國將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姚醒吾的故居,就在這條小弄堂里。
小弄堂很窄,走到弄堂底北端,豁然開朗,修繕一新的姚醒吾故居陳列館呈現在了眼前。
姚醒吾將軍(1897—1988),他原名姚寶森,菱湖人。他在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白色恐怖時期,毅然堅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菱湖地區堅持地下革命工作。後加入紅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堅持長期武裝鬥爭,為保衛陝甘寧邊區的經濟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遼瀋戰役,成為我軍後勤戰線的一名優秀指揮員;建國後,他積極工作任勞任怨,他廉潔奉公,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光明磊落,作風正派,胸懷坦蕩;離休後仍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和我軍建設。他是一名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之主義戰士。
有詩為證:戰功赫赫憶水鄉,萬里長征英名揚,一顆紅心永向黨,終生清廉好榜樣。
看着這裡陳列的姚將軍紅軍時期穿過的草鞋和制服、在窯洞前威武的騎馬戎裝照、還有榮獲的軍功章等,我不由心生無限的感慨!
我是一個50後,常言道: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可我們這一代其實也是歷經了蹉跎歲月、坎坎坷坷、風雲變幻,然而,終究是姚將軍他們一代的生死搏命、熱血拋灑,才給我們換來了今天長久的和平年代。沒有姚將軍他們,那有我們現在的和平幸福生活。還有姚醒吾將軍個人的品格、道德、素質,他一生的艱苦勤儉,當上將軍後一如既往的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也給我們當代人樹立了優秀的人格榜樣,我不由深深地向姚將軍像鞠了一躬。
姚醒吾將軍自1929年由於身份暴露,被迫離開家鄉菱湖去了上海,不久後參加了紅軍,親歷長征,一生戎馬生涯,奔走在革命的最前線,自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定居在武漢,可它的根始終在菱湖,他是從家鄉菱湖走出去的共和國開國將軍,他是菱湖人民的好兒女,家鄉百姓始終引以為驕傲和自豪。
門外淅淅瀝瀝的雨又細又密,我撐開雨傘走進了這密如絲網的春雨之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早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可這裡那是皇都,這裡分明是我的故鄉菱湖古鎮。
三 憑弔抗日先烈楊光泩
「滿樹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過誰時」。
可這雨還是停不下來。從西柵的姚醒吾將軍故居出來,我一路迎着風雨向東而行,路上少有行人,只見不時有電動車迎着風雨「嘟、嘟、嘟」從我身旁揚長而去。
古鎮是小,不一會兒,我就從鎮西來到了鎮東的一個小公園,名叫「光泩公園」。
公園裡幾乎沒有人,只見長廊庭閣里有兩個老人坐着,看來是在這裡避雨的,這樣的天誰有心情出來閒逛。公園西面草坪的梨樹櫻樹已不見一瓣花束,好幾天前這裡櫻花梨花滿樹綻放,爛漫艷麗,一派春光,可眼前這凋零景象,我的心情好不惆悵傷感。
祖居在菱湖的民國外交家、抗日英烈楊光泩的紀念雕像,就聳立在這個小公園的西南一角。
楊光泩,菱湖人,祖父是菱湖鎮有名的絲綢商人,故居就在如今的北橋浜路。
1938年,楊光泩受命於危難之秋,帶着夫人一家人來到菲律賓,出任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1940年,馬尼拉被日寇占領,楊光泩等8名外交官被日寇拘捕,他們英勇不屈,誓不合作投降,被日寇殘忍殺害。後來據馬尼拉當地一位老人說,他曾親眼目睹日寇殺害楊光泩時英勇就義的壯舉,臨刑時,日寇子彈未擊中楊光泩要害,楊光泩以手指心,大義凜然,錚錚鐵骨,視死如歸。犧牲時年僅42歲。
紀念碑上寫着:1989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楊光泩等8位前國民政府外交官為革命烈士,並向楊光泩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楊光泩是國共兩黨公認的抗日愛國革命烈士。為永遠紀念家鄉人民的抗日英雄兒女,故鄉有關部門特將這個小公園改名為「光泩公園」。
我佇立於楊光泩烈士雕像前,默默地哀悼,心中充滿了無以言狀的崇敬和敬仰。
又起風了,雨越下越大,拍打着雨傘,老天也似乎在為我們的抗日英烈盡情揮撒着淚水。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走出光泩公園,天色漸暗,陰霾籠罩。雨還在一個勁地絲絲不斷,無窮無盡地撒落下來。
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故鄉路上悼還魂[1]
作者簡介
高聖傑,老三屆,當過知青,後從亊商業和媒體工作。愛好文學喜寫作,在報刋雜誌和自媒體平台多次發表作品,愛家鄉,贊家鄉,千年古鎮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