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庸的陝西散文 柏峰專欄
重新導向頁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賞
不平庸的陝西散文
研究文學現象,研究文學創作,必須在一定的歷史空間和時間裡進行研究,這是起碼的研究要求,脫離開一定的歷史空間和時間,所謂的研究只會走偏了方向——研究當下陝西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創作,也是這樣。過去的幾十年,陝西文學確實在全國來看屬於創作「重鎮」,出現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小說家、散文家和文藝理論家,然而,當歷史的腳步進入新世紀之後,陝西文學出現了罕見的「徘徊」狀況,很少出現「木秀於林」超越整體文學水平可以代表我國前沿創作的作家和作品,確實如此,進入到了一個相對平庸的時期。
平庸,指尋常、平凡、不突出——是的,近十餘年來,陝西整體文學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出現了上個世紀末左右的文學前所未有的燦爛——特別是九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以「陝軍東征」為標誌的引領我國文學前進的輝煌,其中,一些作品亦然進入當代文學經典——例如,優秀長篇小說《白鹿原》就是這樣的偉大作品,還有稍前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和稍後出版的《秦腔》,這些文學作品,共同構建了陝西文學的發展的「高峰」,也引領了我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當這一波文學創作的高潮過去之後,陝西文學陷入了相對沉寂的時期,未曾出現新的文學創作「高峰」——原先製造出這些有甚多影響的小說家等,集體轉入一個創作的低谷時代。也許,文學生產帶有這樣的特色,屬於潮汐般的涌動而非瀑布般的垂直流動——因為,就文學生產來說,需要漫長的積累時期,猶如岩漿在地下的運行和奔突,在某些特定的社會條件和美學環境下就會不可遏制地表現出來;而不會像瀑布一樣永遠懸掛在山崖之上做常規的運動,這一般屬於學術研究的表現形式。
那麼,當下的陝西散文創作狀況呢?應該說,陝西的散文創作較之前二三十年的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觀,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作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和作者隊伍成分的多元構成。無論是在前十七年和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主流散文隊伍作家相對不多,而且反應生活的界面相對集中,如描寫石油戰線和工業特別是紡織業這兩條新興產業題材的散文作品,在陝西散文創作中「獨領風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當然,石油與工業特別是紡織業屬於關注程度比較高的社會熱點,出現的新事物和帶有社會主義新人色彩的人物,是當時社會嶄新的現象,也代表了社會發展的主體趨向,所以,這些散文家奔赴這兩大領域深入生活,創作出來一批帶有清新和闊大氣勢的散文作品,從而成為我國當代散文的藝術脊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急劇變革和嚮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鼓舞起人們追求幸福的巨大熱情,而這時候的散文家,其筆觸無不關注在這偉大的社會變革期所變現出來的美好的情景和人物,儘管這些美好情景和人物還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總體而言,總能激發閱讀者的正能量和爭取新生活的探索勇氣。二是由於世界先進的哲學理念和思潮不斷介紹到我國,一直堅持從生活到藝術道路的文學家包括散文家,其表現手法和表現的藝術領域產生了新的風貌,這就是描寫的題材不再限於現實生活而選擇了更多的表現題材,這種散文創作的餘緒一直蔓延至今,亦然成為新的主流散文創作趨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散文的寫作題材不單是現實生活,而且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歷史、文化、哲學和思想領域,同時,散文的文體也突破了過去的敘事和記人的局限,逐漸向抒情、哲理、文化和紀實與傳記方向發展。出現了不少新的散文形制。散文這種文體,不僅是要反映現實生活,也要反映現實的社會思潮、文化流派和哲學思想以及歷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提倡散文品種的繁多也適應了我們現實社會的需要和藝術要求。當然,出現這樣的散文創作現象,更重要的原因是較之之前歷史階段的散文家來說,當下的散文作家人數多隊伍龐大有關,也與他們的文化層次有關,他們幾乎都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恢復高考制度之後,進入高等院校經過專業學習,接受了系統的文學知識和相應知識的教育,加之,他們的思想敏銳,哲學領悟力高,也系統經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因而,正是由於這些因素,這些散文作家的起點高,藝術視野廣闊,表現在他們的散文創作上,很少因循守舊再沿着過去傳統的散文創作道路走,而是真正恢復了散文表現無限題材的優勢,所以,在我省當小說一度進入平庸的季節,散文卻呈現出一派生機,支撐起文學的持續發展。
陝西散文的持續繁榮發展,這是很罕見的文學現象。我國的散文有過幾次高度繁榮,往遠處說,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的時代,這是我國散文的有文字記錄的高度繁榮。為什麼這樣說呢?近些年來,一直在關注和思考散文究竟產生於什麼歷史年代,根據陳柱等學者的意見,他們寫的散文史,無不是從這裡開始着筆,以為我國的散文發展起自於這一歷史時期。而我認為,與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相一致,這一時期的散文繁榮與哲學思想的繁榮相關聯,屬於「軸心時代」。這個「軸心時代」產生許多具有世界影響的哲學思想家,也產生了不少的優秀散文家,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以及我國的老子、孔子和其他的偉大哲學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們往往是借用了散文的文體來表達其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寫就了文質兼美的散文作品。但是,一個很基本的常識就是:「軸心時代」不會是突然降臨的,必然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醞釀和預備,才可能持續地表現出來。就我國來說,散文的發展,應該至少在殷商與西周時期。
根據我國目前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而這些甲骨文主要表現的題材是預測和記錄預測事物之後的覆核對應情況,也就是說,是大量用於占卜的古文字。可以設想,占卜僅僅是社會生活里很少應用到的一種預測方法,而大量古文字應用則是日常的社會生活,人們的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交往以及戰爭和外交等,這些古文字的應用勢必有散文文體的產生與發展——只不過表現這些的內容由於古文字載體的消失而消失了——儘管消失了,然而,其文脈當不會斷絕也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種古文字載體的消失,並不是很快地離開了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也有一個漫長的逐漸退出歷史的過程,這就給古代文化或者說古代散文的傳承有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成為形成「軸心時代」文化的前期的預備和基礎——因而,我國古代散文的繁榮應該再推前思考,自然,這還有待於地下考古的不斷進展,為我們提供新的材料才可以證明。往不遠不近處說,明代是我國散文發展的一個很大的轉折期——明代社會由於城市文明的萌生與不斷成熟,需要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不但產生了優秀的長篇小說和戲劇文學,而且散文也擺脫了以往「文以載道」的寫作模式,把散文的思想從經學裡,特別從宋代以來的「理學」解放出來,轉而從王陽明的「心學」吸取精神精華,從而把散文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當然,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變革,同樣經過了散文的自我更新過程。相比較於「理學」的對儒家學說進行「詮釋」引導出與時俱進的適應於現實的核心是「三綱五常」的思想哲學理念而言,王陽明的「心學」則偏重於向內發省的功夫,這樣一來,就對人們的思想解放提供了較大的自由度,所以,散文的興盛自然不可避免。明代的散文「性靈派」派的影響很大,波及到新文化運動散文的興盛。這是我國散文的第二個興盛期。往近處說,我國的新文化運動也催生近代至現代的散文的又一次大發展大繁榮。出現了魯迅、胡適、周作人、徐志摩、林語堂、梁實秋等影響了我國後來散文發展走向的散文家。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帶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特色,其意識形態的意義甚至高於散文藝術的意義,這一時期的散文,就陝西而言,也出現了很不錯的散文家,他們的散文作品,也屬於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人心的良好作用。
新時期以來的散文,陝西的散文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例如,有作家描寫系列的陝南山水和風土人情,也有作家描寫關中特別是以白鹿原為主體區域的散文,表現出深厚的生活滄桑感以及個人際遇的心理感受,還有表達自己創作甘苦的長篇自述散文,這些都是陝西散文取得的主要成就。更為顯著的特點是,這時候,陝西產生了大批的優秀散文作家,而且這些散文作家的身份各異,以學者、文藝理論家和文學研究者以及專家為主,他們的散文很少陷入一般的散文寫作範式——這裡是指傳統散文的敘事—記人—抒情等格式,而是在散文作品裡傾注了大量的屬於自己的體悟的充滿文化和哲學意味的成分,他們的筆觸不再滿足外在的社會與自然風貌的狀寫,而是向思想和哲學的文化層面開掘,出現了不少好的作品——這確實是散文藝術的進步,也是當下人們的審美追求的需要。
散文的藝術與思想容量非常廣闊,這是散文區別於其他文學文體的本質特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要寫好散文是很不容易的藝術追求——也就是要求散文的寫作者,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層次和哲學理念,還要豐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科學常識,甚至具備學者的素質,因為,當代散文的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過去散文所要表現的題材和內質,已經到達了滿足於人們不同的精神需求的藝術層次,簡單的人物故事敘述和單純的景物描寫以及游離於主題的感性抒情,已經引不起人們的藝術興致了,而是需要更高的渴望予以靈魂安寧的藝術安慰——這當然是當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產生的各種深層和淺層矛盾,容易引發人們心靈衝突,渴望予以正確認識和情緒表達的藝術需要,所以,散文成為人人都可以操作的文體,在這種文體裡,宣洩和表達人們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和審美追求。這是散文幾十年來在我國一直處於人們普遍喜愛的文體之一而持久不衰。
在這樣的歷史社會背景下,陝西的散文創作的狀況是:作者隊伍龐大作品數量非常大,而且明顯出現了這樣幾個標誌比較明顯的寫作方向:固守傳統散文的寫法,堅持走生活化道路的派別,其特點是表現現實生活里的富有人生意義的故事或者事物;以積極探索努力開掘歷史文化古為今用的派別,這類散文寫作者善於表現歷史文化,並通過歷史文化為當下提供新的精神能量;還有新的傳記文學散文,為我省幾位具有影響的作家寫的傳記,均達到了我國傳記文學的一個新高度——這些成就的取得,促使我省散文創作進入了前所未有過的新的階段。出現了一批中青年散文作家,這些散文作家目前正處於旺盛的創作時期,在全國相繼嶄露頭角,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中青年散文實績顯著,給處於平庸時期的文學,帶來了一股強勁的復甦之風——也許,文學走出平庸的途徑就是散文的持續發展。
散文之所以取得這樣長足的發展,說到底,還是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以及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水平的供需量的增長有關,也由於工業化的飛速進步,人們對於文學藝術的渴望,已經由「慢閱讀」進入了「有效閱讀」的階段。過去,和人們的「慢閱讀」相適應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的我國農業社會和生活,逐漸已經被快速發展的工業化所代替,人們的生存空間的無限擴展與時間的窘迫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尖銳,很少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閱讀並非經典小說的作品,而選擇了能過及時反映時代前進的足音且具有獨到的認識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因素的散文作品,何況,這些散文作品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斷出現的「新媒體」例如微信等平台的主體文體,這也給散文的閱讀和文體傳播帶來了非常優越的條件,散文應和了信息時代文學的傳播律動,成為人們安慰心魂、提升精神和審美愉悅的文學體裁,所以,散文的持續發展也有高速發展的科技傳播手段有關,而且,將會更加持久地保持這個發展勢頭。
這就對散文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怎樣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美的散文作品和如何努力地創作出更加優美的帶有時代特徵的散文作品呢?首先,堅定文藝為人民的創作方向,這也是散文創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緊緊地圍繞着這個主題進行散文創作,就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才會得到藝術的生命力。其次,無論是堅持傳統散文的創作方法還是深入開掘歷史文化散文創作,都有一個提升作家自身的認識、思想和美學感悟力的任務,這就需要繼續認真讀書,認真深入生活,準確把握時代精神和當下社會的前進方向,其作品才能獲得思想的深度和旺盛的藝術創造力。說到讀書,這是散文作家的基本功。讀書就要讀經典,而不是讀二手、三手資料,不是販賣和倒騰別人已經「咀嚼」過的東西,這才是真讀書。再次,不斷創新散文的表現方式,可以借鑑諸如歷史、思想、哲學、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經驗,尋找出散文藝術新的生長點,這是散文生命的內驅力。
總而言之,陝西的散文創作雖然在文學平庸的時期仍然有着令人矚目的成就,也存在有不少的問題,不過,陝西的散文家不但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滋養,特別是從延安時代至今的革命文化的滋養,會當在散文藝術上「一覽眾山小」,走出整體文學的平庸時期,取得巨大的新成就。[1]
作者簡介
柏峰,陝西蒲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