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行往林芝 马进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行往林芝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行往林芝》中国当代作家马进思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行往林芝

(一)

林芝,据说是由藏文的“尼池”音译而来,意为“太阳的宝座。”是很多人心神向往的雪域天堂。据说那里有着仙境般的春天

行往林芝,自己已是想了很久,可始终没有成行。这次借着五一假期,便同几位情趣相投的援友相商,自行同旅行社商量,组团去林芝看看,也不枉西藏之行。

从拉萨到林芝只有800多里的路程。但由于西藏曾发生了两起特大交通事故和正在修路的原因。从上到下,都采取了严格的限速限时限人的交通管制措施。估计到达的时间也得在十六七个小时以上。

第二天,天还没有放亮,几位援友就已开始提着包,在楼道里你呼我应的相互招呼着,急匆匆的上了早已停在了公寓外的车。

公寓就在川藏线的边上,此时正在修建着一条从拉萨到林芝的高等级公路。因新路基本上是顺着老路的走向,这样新旧路会不断的重合着。可这时的旧路,已面目皆非;而这时的新路,还只是雏形。行车,只能走很多临时修建的辅路便道。可是这些便道,经过载重车辆来回不断的碾压,已是沟沟坎坎,坑坑洼洼。车子行走在上面,缓慢而犹如在浪中行船,时急时缓,时停时走,让你前扑后仰,左右摇晃。不大一会儿,就让人感到眩晕恶心。

好在行了几十里路后,终于走上了还算平坦的旧道,车子稳了很多,大家的情绪也好了很多。

车窗外,依旧是黑暗和零星的灯火相伴。直到车子停在了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天才放亮。这个村子名叫强巴敏久林,属墨竹工卡县的甲玛乡,正好位于318国道的旁边。甲玛在藏语里意为“百里挑一的富地”,据说古时,这里群山环绕,水草丰足。在松赞干布的父亲当政的时候,这里曾建有豪华的强巴敏居宫,但在悠长的岁月里,只留下了传说。现在这里正在抓紧时间仿建一座强巴敏居宫,以供旅游参观。

大家下车急急忙忙的站在一块纪念碑前,摄像留影。在路对面的高大的牌楼下,有两只藏獒,被人牵着,导游说只要你的镜头中出现它,也会被主人要钱。不过有一对狗颇有研究的援友说,其实他们牵着的不是真正的藏獒,只能说是长相比较凶猛的藏狗。

自己还没来得及留影,导游就已催着前行,只好作罢。

这时自己也能看清楚外边的景了。随着车子一直紧依公路而的,是不离不弃的拉萨河。不过,它是向西而流,我们是向东而行。

远处的群山,依旧是那样雄伟巍峨; 四周的村落,依旧是那样色彩艳丽而又恬静。既是这么早,也能看到散落的牦牛,正悠闲的在河滩和山坡上啃草。

随着车子的怒吼声越来越大,路也渐渐变的陡峭了,弯度和坡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车子上的人们,却又恢复了上车睡觉的习惯。我已没有睡意,使劲儿的擦擦已有霜气的玻璃,看到更多的,只是奔腾流淌的拉萨河,越来越多的牦牛群,甚至还能看到不远处半山腰间白墙红屋的寺庙。近处,一闪而过的柳树,让苍老的树身和绿意的枝桠极不和谐的搭配着。而更多忙碌的场景是:一台台各式的机械,一个个辛苦的身影,在全力以赴的兴建着雪域高原上最长的一条高等级公路。

太阳出来了,拉萨河的流水却渐渐的变小了,虽然它占着很宽的河道,但它却没有了奔腾咆哮的气势,变的细小但又执着。让你想不到的是,河两边的一丛丛的植被却变得越来越茂盛,只是颜色却是黑褐色的并泛点淡淡的红色,估计有很多的刺吧。而牦牛,这时却成群结队的,散落在那里。不远处,是一堆一堆的,堆砌成锥形的,煞是好看的干牛粪堆。

车子停住了,细一打听,才知是除了例行的安全检查外。主要是前方有拉萨最出名的日多温泉,相传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在亲临日多温泉沐浴后说:在此沐浴,能洗掉人以往的罪孽,能洗净人的灵魂,能激发人做出有利于他人的好事情,能给人带来好运,称此水为神水,所以到此朝拜、沐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也会时常造成道路的堵塞。

现在日多温泉只对藏族和蒙古族免费,估计他们都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吧,而一般游客得交90元。

等了好一会儿,车子继续前行,天蓝的纯净冰洁;山也越来越高,只是不知从什么时侯起,眼前已完全是雪的世界。远的近的,高的低的,陡的缓的,连的断的,所有的山,像是冰砌玉造似的。即使仍然悠闲的不知是啃雪还是觅草的牦牛,也变成了移动的黑点,有些毛发花白或纯白的牦牛,甚至让你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援友们一个个都惊讶的用像机隔着玻璃拍照,从咔嚓咔嚓不停地声音中,证明他们都已找到了自己认为最美的风景

可车的喘声和车上人的喘声都越来越急促,有几个援友都说头胀痛的厉害。当导游说出这里已是5千多米高的米拉山口时,每个人觉得有这样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山口上有无数条五彩经幡飘荡摇曳,似是向上苍神灵传达着藏民的虔诚愿望。在经幡飘动的几块巨石上,有两头巨大的铜色的牦牛雕像,一头仰视天,一头俯视地,在它们旁边,有头平视远方的牛犊,显得胆怯而朝气。我想,它们应该是这片土地上无可争议的雪域精灵啊!

车子没有停,那里正有几位交警,用不可更改的手势,指挥着每一辆车子有序缓慢地通过。我也知道:米拉山口,不仅仅是拉萨和林芝的天然界别,而且,它更是拉萨河和尼洋河的发源地。但它们,一条向西平缓流去,一条向东急喘而去。虽然背道而驰,但最后,都殊路同归,在山南汇入了雅鲁藏布江。

(二)

翻过银装素裹的米拉山口,我看到了山的两边,截然不同的风景。

渐渐地植被越来越多,愈来愈绿。 尼洋河,这条林芝的母亲河,据说是一位因思念而伤心的少女的泪水。但我们都看不到她伤心欲绝的面容,但能听到她汩汩不绝的泪水,并始终陪伴我们。

米拉山下,是典型的高原牧场,雪也似乎一下子少了许多,映入你眼帘的,是似绿未绿的草,是成群结队的牦牛。所有的牦牛,都似乎有着自己的领地。有的低头前行,有的抬头张望,有的恬静的蜷卧着,有的悠闲的向河边踱去,有的慢慢的向山上爬去。在这里,它们尽情的享受着自由和懒散;在这里,你也看不到牧人,看到的,只有几家建筑风格相近,但屋顶是红蓝颜色区分的藏屋。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在米拉山口的那边全是平缓的屋顶,在这里却都成了檐式陡立的屋顶。估计是雨水丰沛的原因吧!而屋子的上空,总飘着缕缕的蓝烟和彩色的经幡,不过从经幡的色彩和形状来看,跟拉萨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估计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宗教流派吧。

随着河的曲折婉转,路也在千折百回。不知是水依着路,还是路恋着水,总之,二者相依同行。

车子的上的人随着窗外绿植的增多和越来越茂盛,睡意似乎也远去了。看到那流绿泛白的河水,看着那叠翠染绿的群山,眺望那妖娆的山峰,不时的发出啧啧惊叹,大自然的刀斧神功和开拓者的披荆斩棘,让我们看到了这美不胜收的风景。

车子行驶了好久,停在了路边,河中间有块写有中流砥柱的巨石,甚是奇特。挂满的经幡,足以说明它在藏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河水在此也有些焦躁不安,似乎是巨石拦住了去路,变得狂傲咆哮。但巨石的坚挺屹立,流水的执着坚定,都应是人们生活态度。在河的四周,千姿百态的山峰,都躺在蓝天的怀里,让白雪和绿树组合,让牦牛和草地组合;而在山峰的脚下,让藏屋和经幡组合,让流水和巨石组合。偶尔划翅飞掠而过的秃鹫,似乎成了这组合中的神韵,让你沉溺于这绝配的组合中,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和多余。

车子过了工布江达县不远时,导游指着一个依山傍水,被桃花和绿树环抱的一个村子说,它叫阿沛村,在这个村里出了两位国家领导人,一位是阿沛 阿旺晋美,另一位是他的妻子阿沛 才旦卓嘎。前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我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后者是“早期西藏妇女工作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导游说,1935年,25岁的出身西藏贵族霍康家族的阿旺晋美与阿沛家族20岁的女主人才旦卓嘎成亲,入赘阿沛家。婚后,他以阿沛家族继承人身份向西藏噶厦政府申请出仕获准,正式承袭了阿沛名号,改名阿沛·阿旺晋美。他们婚后共生育了12个子女。据说毛主席有次问阿沛阿旺晋美有几个孩子时,他说有12个。毛主席笑着说“好啊!西藏人口太少了,你对西藏工作有贡献,对发展西藏人口也有贡献!”

很快的,车子就偏离了主路,拐了一个大弯,顺着尼洋河的另一支流巴河,逶迤逆行。巴河流量不大,但也是一条绿的透底的河,四周,除去恬静漂亮的藏屋,就是苍松翠柏和白雪装饰的山,甚至在有的地方,松柏都跑到了山顶上强占了雪的领地,让人很是不可思议和惊叹!

当再无路可走的时,就到了西藏最美丽的湖泊巴松措。巴松措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绿色的水”,据说湖面海拔3700多米,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神湖和圣地。这一池绿的透蓝的湖水,如一块无瑕的绿松石镶嵌在山谷中,湖中只有雪峰和松柏的倒影。据说它也是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距湖岸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甚为神奇。现在有一座浮桥相连,小岛上建有“错宗工巴寺”,据说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小岛上有桃抱松的奇树和那历尽千年的松柏,让你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沧桑和历史的印迹。那一柱直立在寺前几十米高的树杆,足以让你感叹岁月的流失和它容颜的老去,但它不朽的精神岿然屹立。

走出巴松措,天色渐晚,重新回归到尼洋河畔。因为修路,车子只能行走在凸凹不平的便道上。车子的上蹦下跳,忽停急走,让你体会到什么叫颠簸之苦。好在还有尼洋河流水轻浪的歌唱,还有时而团簇绽放,时而独株芬芳的桃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叫眼在仙境中,身在魔窟中的享受和折磨。

渐渐地,远处的灯光辉煌一片,我知道,经过了十多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了八一镇,这里,不仅是林芝的中心,更是让我们疲备休息的地方!

(三)

林芝,果然是天然氧吧。在拉萨时,常常难以入眠。而在这里,不知是累的,还是氧气充足。眼一闭一睁,竟然又到了赶路的时间,去向是雅鲁藏布大拐弯的地方

晚间的行车,连方向都分辨不清,看到的只是星星点点,或明或暗的灯。车灯前边的树,像一座座拱形的门,而车子不停的驶进无尽的门里。

天亮的时,灰暗的云笼罩着,四周都是巍巍的高山。雅鲁藏布江,看不到波浪,也听不到咆哮,而是像一条墨玉般的缎带,在很宽的河滩上,绕来绕去,平静前行。峡谷的两边,都是重叠的山,陡峭的岭。在山谷稍有平缓的山坳或平台上,有高低错落,零星分散的藏屋。那白色的院墙,蓝色或粉色的屋顶;还有平整的田畴,绿色的青稞苗,一团团一簇簇盛开的桃花都让青山作为背景,都让绿波从脚下走过,组合成一幅幅绝美的田园风景。

路过一个叫丹娘沙丘的地方,很是让人奇怪,一处巨大的米黄的沙丘,形如人双掌合一的手。可沙丘后边是苍翠的山,前面是淡蓝的水。那沙是怎么形成的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是这儿是个风口,是千年以来,不断吹来的细沙积累而成。可为什么在雅鲁藏布江浪涛澎湃时,都没有冲走呢?也许大自然有着很多让人说不明白的奥秘。

车子在萦绕的山路上战战兢兢的行走,终于到了雅鲁藏布江景区的门口。云,似乎更低了,让人有些压抑。但门口的藏族妇女,用一口流利的汉语招呼着自己的特产青稞饼和花玉米,很是让同车的援友饱尝了口福。

神奇的传说,哀婉的爱情故事,似乎是所有景区共有的特点。千年的桑树,石头上的桃树,都赋予了它们最美丽的传说。而这时,最吸人游人目光的,是在景区内结队闲游的藏香猪,所有的车辆,在碰上它们时,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它的价值,就会在这里得到从没有的最大化。

车子在狭窄的紧贴崖壁的小道上惊险的行走,每当对面来一辆车时,总会费很大的劲儿才能躲开。这时唯一让惊恐眼神躲开的,就是看远处的山,看峡谷中的水。

等用手触摸到的江水时,它似乎也有了气势,并从拐弯处咆哮着,让绿波白浪,不断的冲刷着不走的卵石。而雪山上的天空,渐渐亮了起来,并看到了蓝色的云缝。我们多么期待能看到永远只在电视画面中出现的南迦巴瓦峰啊!但导游的一句十有八回没人看到,让我们也很是失望。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一个观景点。忽然,跟神话似的,随着人们的尖叫。山顶的云峰渐渐隐去,蓝天的缝隙中,南迦巴瓦峰,这把在藏语里“直刺蓝天的剑”,竟神奇的出现了。犹如海市蜃楼般,巍峨的不知该怎么仰视,那种纯净的白,那种天堂般的景,美的让人窒息。听到的,只是响个不停的拍照声。有云又过来了,雪峰又隐去了,满足和遗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呈现出不同的表情。

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走了。在快出景区时,蓝天已让南迦巴瓦峰傲然屹立,但每个人都没有了刚才的兴奋

同导游和司机的争论,好像是个永不枯竭的话题。紧依印控线的南伊沟,导游和司机要价都太高。在我们都决心不去时,导游和司机却竟以极不情愿的表情,答应了又去。

这是一个由边防军人控制的地区,在履行完严格的手续后。电瓶车拉着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那高直的冷杉,红柄柳等无数叫不上名的树种,从雪峰到山脚,相互错落交织着,有序而有形。珞巴族的文化我没有看到多少,但据说从地下挖出的近三年的山药,那小小的一块,让我尝到了淀粉块的味道。

清清的溪流,看不到任何的杂质。而在两旁的树上,美丽的树挂,参天的云杉,倒下的,纵横交错的,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古木,铺满厚厚的黄色苔藓。那树根宛如开屏的孔雀,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的眼光。由远及近,蓝天,雪峰,绿树,牦牛,清波,或浓或淡,或庄或谐的组合,诠释了无数种让人沉醉的大美。

去完南伊沟,我们又奔向林芝嘎啦桃花村,这里离市区不远。其实林芝的桃花最美的是在三四月,现在稍稍有点儿晚,但正如“山寺桃花才始开”一样,在背阴处和尼洋河的两岸,百年野生的桃树林掩映着嫩绿的青稞田,圣洁的雪山倒影在明丽清澈的尼洋河中。估计是快到晚上的缘故,风有些大,寒意也未尽,远方的雪峰还有皑皑白雪,近处粉嫩的桃花显得更加柔媚妖娆。但等你真正走进桃树,才发现,这里的野桃多属毛桃,树形高大,树干粗壮,气势很像繁茂的梧桐。它的花朵较小,多为粉红或深红色,密密匝匝,呼啦啦有成千上万的感觉。位于比日神山脚下享有雪域桃源美誉的桃花沟,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涧边长满了野生桃树,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在不远处的尼洋河观景台上,矗立着一男一女并肩携手的雕像,眺望着远山和滔滔河水,似乎在祝福前来林芝的一对对情侣们的爱情地久天长。听导游说,这也是发生在汉藏历史中的真实的爱情故事:一百年前,清朝末代军官陈渠珍(民国后成为湖南凤凰“湘西王”),与林芝工布女子西原相爱相随、生死绝恋,成就了一段传奇的爱情佳话。

雪山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桃花在阳光下婀娜绚烂。漫步在花瓣和尘土同时飞扬的桃花村。如织的游人随时随处停下按动快门,在像机中留下一幅幅无与伦比的美景和自己的微笑快乐。可是只恨时间太短。

当重新回到车上时,疲惫却已爬满全身。再回眸那百媚芬芳的桃花,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依恋。只是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波密和墨脱都没有成行,估计以后也很难成行了。不过反过来想想,人生,那有没有遗憾的呢?

导游苦心设计的过于昂贵的石锅鸡晚餐,在援友们一再的商议中化为了乌有,只好在离酒店较远的地方,找到一家特色和品味俱有的小店。端起盛满青稞酒的杯子时,开心的笑声,开始在每个人的心头弥漫!

我们都知道,明天,我们又会在车子的起伏颠簸中赶回拉萨。去品尝缺氧的日子,去播撒教育人的爱和情怀! [1]

作者简介

马进思、男、回族、70后,北京市昌平区中学高级教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