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張犁 |
---|
|
三張犁,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清治時期為三張犁庄,日治中期改制為不設町的郊區大字。
位於為臺北盆地東南緣,象山、拇指山西面、新埤山北面、松勤街以東的區域[1]。大致包含現今臺北市信義區三張、三犁、六合、泰和、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等里。
現劃為吳興次分區以及六張犁次分區東北部;三張犁北邊的興雅設有三張犁次分區,但未包含傳統三張犁地區。
地名由來與清治時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犁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甲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張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與興雅庄為鄰,東北與五分埔庄的永春陂為鄰,東南邊隔著拇指山與後山庄相對,南邊為陂內坑庄,西南邊鄰接六張犁庄,西北邊接大安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五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兩區合併,並改名「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三張犁庄改制為「三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市臺北市[2]。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三張犁地區隸屬松山區,以瑠公農田水圳為界劃分為石景里、三張里、三犁里等三里,水圳以南為三張里、以北為三犁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三張犁地區改隸信義區。
區內地標
文化資產
公共設施
- 象山公園
- 象山親山步道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
宗教場所
學校
其他
台灣日治時期曾設有三張犁區、三張犁派出所[4],管轄三張犁及興雅等地,現在部分以三張犁為名的設施並不在前述三張犁的範圍內,如公車站牌「三張犁」,實際上位於興雅上車層。
- 三張犁
- 254(北向)、282、672(南向)、承德幹線(原266路)、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