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坡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

简介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中国文学史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1]

元丰七年(1084年),因经常到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的家乡宜兴游历,陶醉于宜兴的溪山之美,看中并买下了丁蜀镇蜀山南麓一处园子,拟在此种橘终老,这便是最初的“东坡草堂”,始建于宋代。 元代在原址建起“东坡祠堂”,后废为僧舍。

明代弘治年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在此重建,更名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会,缅怀先贤之所,后焚毁。 清代光绪八年,当地二十四家望族合资重建“东坡书院”,作为宜兴东南八乡培养人才之地,后改为“东坡高等小学堂”。 解放后作为“东坡小学”所在地,1989年迁出。

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范保文等我国一流的学者。

它还是陶都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由于年久失修,东坡书院逐年破落。 在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过程中,丁蜀镇决定修缮东坡书院。省规划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精心设计了整修方案。

书院规模

书院现规模四进七间,列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级可上最后一进。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国后政府加以修葺。 [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