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学党 | |
---|---|
东学党,是朝鲜1894年东学党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东学道首领 全唪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东学党 [1]
外文名 Tonghak
创始人 崔济愚 [2]
时间 十九世纪中后叶
产生背景
东学党运动本来是宗教性质的,由于官方的迫害才变成了政治运动。
东学党的创始人崔济愚(1824-1864年)是一个不得志的士子,他有感于官方的压迫和基督教的扩张,创立了号称集儒、道、释精髓而为一的"东学"信仰。朝鲜政府视它为邪教而加以取缔。1863年崔济愚被捕,次年被李朝政府以"传播邪教"罪处死。
这一教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后,逐渐吸引了一些胸怀政治野心的人士。
1892年,东学党人要求开禁,但被拒绝,他们的组织奉令解散。
运动过程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是在东学道宗教旗帜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它是朝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揭开了朝鲜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甲午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加速其灭亡;这次起义将"逐灭倭夷"作为纲领之一,因此是朝鲜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群众运动,促进了朝鲜民族意识的觉醒。之后不少在朝鲜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孙秉熙、金九等,都参与过这次爱国运动。
此后不久,在玄洋社日本人的帮助下,东学党人利用群众性抗议官僚贪污的机会,策划了一次暴乱。当朝鲜宫廷要求中国出面援助时,日本公使怂恿袁世凯采取积极行动,并暗示日本无意干预此事。李鸿章信以为真,认为日本不会进行战争;但东京却作了充分行动的准备,因此中国人刚刚协助扑灭东学党人,八千名日本兵马上就出现于朝鲜。
日本方面要求朝鲜改革内政,但是朝鲜政府根据李鸿章的指令答复说,只有在日本军队撤出朝鲜后,它才能进行改革。
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运动相同,都是因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东学军在战略上孤立、分散,在思想上、行动上的犹豫、散漫,导致多次贻误战机;东学军一直依赖宗教的外衣,甚至相信贴上符咒便可以刀枪不入;全琫准虽然提出了"尽灭权贵"的口号,矛头却并未直指朝鲜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封建专制制度,还在檄文中称:"我圣上仁孝慈爱,神明圣睿";大量动机不纯的两班贵族和儒生加入起义队伍,使之鱼龙混杂,并且最先投降官军,配合其镇压起义;其核心思想并未脱离儒家的忠孝观念;其纲领也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这些都是甲午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旧式农民战争的属性的体现。
但是甲午农民战争也不是全然的旧式农民战争,在资本全球扩张的时代,它也同时带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帝国主义的瓜分侵略下,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加速这次农民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这次农民起义的爆发掺杂了新旧农民战争的不同因素,它的影响和作用也就具有两方面:一方面沉重打击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也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朝鲜的势力。这次农民战争与越南黄花探领导的农民游击战争及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构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
在当时,朝鲜封建地主阶级将东学军视作历史上的黄巾军、白莲教等"异端",蔑称为"东徒"、"东匪",称这次起义为东学乱、东学党之乱,清朝和日本的官方文件也沿袭这一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起义光辉与进步的历史意义逐渐为人们承认,所以现今朝鲜称这次起义为甲午农民战争,韩国称这次起义为东学农民运动或东学革命,中国和日本则多称为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所也因其体现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受到朝鲜半岛人民的永久称颂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