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两湖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两湖书院是1890年(光绪十六年)四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的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

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1]

书院溯源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始见于唐代。它最初只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庐山国学——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此后,许多书院相继创建,包括知名度极高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蒿阳书院、石鼓书院和睢阳书院等。到了南宋,书院更是一片昌荣,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清初,统治者曾采取对书院抑制的政策,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才令各省会设书院,属官方性质。后发展到两千余所,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两湖书院简介

1891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人学,因茶商捐助办学,另收录茶商子弟40名。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各课延聘名师分教,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书法家杨守敬、数学家和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勇植以及易顺鼎、杨锐、汪康年、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屠寄、邹代钩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每月官、师二课,都严于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很快。1893年乡试时,该院肄业生中试者达23人之多。1896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

诸生按日上堂听课作笔记,分教按日查斋,严格管理。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改选调制为招考录取制,保证了生源质量。

两湖书院学制5年,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学生。

人才培养

两湖书院自成立至1902年止的12年中,造就了大批人才,据光绪34年(1908)至宣统2年(1910)间湖广总督咨报学部对曾在两湖书院肄业过的64人作跟踪调查的结果:64人中后留学的有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欧4人);留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分别是,学教育的7人,学军事、警察的7人,学工业的2人,学法商的9人,其余5人不知所学。64人中后来服务于教育界的47人,参加革命的14人(詹才学、黄兴等),从政者3人。在教育界任职的47人中,担任学堂监督与堂长者12人,教文史的11人,教数理化的10人,教农学和工学的3人,教其它的11人。

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1906年,张之洞又拨款四万三千两,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附设初等、高等小学各一,作为学生实习之处所。学堂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计划招生1200名,实招700多名。与书院相比,学堂制是逐渐与西方学制接轨的过渡形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即为该学堂的毕业生。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繁华的解放路南段、彭刘杨路,旧址的前身是清朝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现为武昌实验小学等单位的所在地,当年的大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模样。

相关介绍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兴办的各类干部学校中,最为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所学校,它是培养国民革命军军事政治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是黄埔军校的继续,也是武汉政府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部门。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四易其名,不断发展壮大,最早可追溯到北伐军总政治部政治训练。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汉后,在武昌筹设政治训练班,准备招生500名。10月16日,由包惠僧负责的训练班筹备处正式成立。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决定改政治训练班为中央军事学校政治科,以武昌两湖书院旧址为校址。11月1日,学校在武昌成立了招考委员会,负责招生工作。因招生人数有限,只派人到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上海、奉天等处设点报名并进行初试。但由于武汉已成为全国男女青年向往的革命中心。全国各地有志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踊跃报名。许多省的共产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也遴选了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来汉参加考武。经过严格的初试复试,最后录取了986名男生,195名女生。 12月初,广州黄埔军校政治科学员500余人到达两湖书院。

1927年1月,军校第五期炮兵科800多学员、工兵科400多军校学员陆续从黄埔和江西来到武汉。这样,武汉军校成为有政治、炮兵、工兵等科的综合性军事院校。1月19日,中央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改中央军校政治科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蒋介石为名义上的校长,实际主持人则是代校长邓演达,政治总教官为恽代英。2月12日,武汉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2月14日,正式上课。按照军校教育委员会主任恽代英提出的“军事科加紧政治训练,政治科加紧军事训练,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规定每日上课七小时,炮兵、工兵两科每日一次政治课,政治科每周十四次政治课,两次学科课程,两次术科课程。担任军事教官的有杨树松、徐向前等人。先后担任政治教官的有李达、沈雁冰、李汉俊、张秋人、陈启修、章伯钧、樊仲云等人。为了反映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斗争,从开学之日起就创办了《革命生活》日刊。军校政治部管辖的“血花剧社”一度接管了汉口最大的游乐场所新市场,改其名为“血花世界”(今民众乐园),在那里演出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歌舞新剧。每逢星期天,学员们还组织街头宣传队到武汉三镇进行革命宣传,很受武汉人民的欢迎。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吴玉章改分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提议,并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会制。蒋介石被革去校长职务。3月27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正式命名并改组,恽代英主持全面工作。

同年3月底起,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总司令部学兵团内部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斗,拥护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受到沉重打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埔、长沙两地军校师生,不堪白色恐怖的压迫,辗转来到武汉军校。同时,湖北省党部党务干部学校和省农协农民训练班又送来数百名学员,至此,武汉中央军校臻于极盛,学员一度达到四五千人。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名义上属中国国民党中央创办,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支武装力量。在收回汉口英租界、维护党权运动、讨蒋斗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夏斗寅逼近武昌时,军校学生于5月18日奉命改编为中央独立师.女生也编为救护、宣传两队开赴前线,配合叶挺部队将敌击溃.使武汉转危为安。接着,中央独立师又西征杨森叛军,为解除武汉西面的威胁作出了贡献。在这些斗争中,建立在军校各大队、分队的共产党和共青团支部、小组,起了很大作用。不少学员因在斗争中勇敢、坚定,表现突出,而被吸收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

中国历史上曾有女子参加战争的事例,但在军事院校接受正规军事训练,武汉军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先例。女兵在当时中国社会上出现,对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无疑是—个有力的冲击。女生队下辖3个区队,后改称女生政治大队。军校是一个集体,女生除每日与男生一样“三操两讲”的军事和政治课程学习外,有时还单独走向社会,到武昌裕华、震寰纱厂做宣传、组织工作,吸收女工入党入团等,她们在实际斗争中成长。 6月下旬,中央独立师西征凯旋归来,由于该师主要领导恽代英、施存统等都是共产党人,官兵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也很多,因而当汪精卫一伙准备“分共”、背叛革命时,急欲解除这支革命武装。6月30日,他们断然命令撤销中央独立师建制,让军校学生重返校园。 中国共产党中央十分重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支革命力量。在革命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曾告诫军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提高革命警惕,随时准备以自己手中的武器与反革命周旋。他还派陈毅接替李鸣珂到军校从事共产党的专职工作,在恽代英、陈毅等精心安排下,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被有计划地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后参加了南昌起义;一批党团虽疏散到各自的家乡,发动和组织武装暴动,参加了秋收起义。叶剑英利用张发奎与唐生智之间的矛盾,将剩下的1700多名学员改编成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广州起义的骨干。

人才骨干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历史不长,却培养了一批坚定的革命人才,罗瑞卿、许光达、程子华、陈伯钧、钱瑛、游牺、赵一曼、危拱之、胡筠、黄杰、张瑞华、王亦侠、宋绮云、彭镜秋、臧克家等,都是经过这个革命熔炉的锻炼,走上了革命征途,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代人杰。

视频

两湖书院 相关视频

武汉音乐学院—昔日两湖书院,今日琴声悠扬
7.3武昌·两湖书院

参考文献

  1. 两湖书院(图) , 荆楚网,20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