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是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於2003年7月由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種部分經戰略性重新組建的,是國家非營利性、社會公益性研究機構,是中國作物科學領域的創新中心、國際合作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作物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和分子生物學[1]為主要研究領域。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在職職工357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所設有科研內設機構4個,建有國家重大科學設施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品種改良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3個、農業部風險評估實驗室1個、農業部檢驗測試中心1個、野外台站3個;擁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目錄
歷史沿革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創建。
1971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下放北京市。
1968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白單4號玉米雜交種[2]。
1977年9月,中國農林科學院擬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1984年6月,由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的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獲得國農發明一等獎。
1995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綜合應用生物技術創造抗黃矮病普通小麥新種質」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8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鑑定與初步利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0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我國抗稻白葉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創建。
截至1993年3月,研究所全所職工188人,其中科技人員141人、行政15人、工人32人、離退休86人;設有稻類、麥類、豆類、雜糧與考察、種質貯藏、品質、抗逆、抗病蟲與檢疫、特殊種質保存、種質信息處理、國外引種等11個研究室。
合併建所
2003年7月,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由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種部分經戰略性重新組建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6年2月,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揭牌儀式;11月,國家科技部批准,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建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
2009-2013年,研究所連續被評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管理先進集體。
2009年1月,舉行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揭牌儀式; 4月,舉行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揭牌儀式。
2010年12月,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2013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甘河農場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甘河試驗基地揭牌儀式。
2015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
視頻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搜狐,2020-07-08
- ↑ 今年種玉米的都要看看!這幾種玉米種子千萬不能買!,搜狐,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