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
中国民协,全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1950年3月29日,当时名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协会内设机构为:分党组、办公室、组联部、研究部、人事处、《民间文学》杂志社、《民间文化》杂志社、《缤纷》杂志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是全国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自愿结合的群众性文艺学术团体。其宗旨是搜集、研究、保管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继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增进对民间文艺的尊重和了解,进行与国际民间文艺和民俗学界的交流,推动新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协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以及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协会在历任主席郭沫若、周扬、钟敬文、冯元蔚、冯骥才的领导下,聚集了全国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同仁;在“二为”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为继承我国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很大贡献。
积极发展会员
积极慎重发展会员,不断为民间文艺事业输入新鲜血液。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民研会仅有全国会员220余人,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现在中国民协有全国会员7000余人。会员原来只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民俗研究、教育、搜集整理、编辑、翻译、出版、组织管理者,现已涵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学界的专家学者,各个门类的活跃在基层的民间艺术家、民间文化产业工作者、民间文艺组织管理者、媒体工作者以及律师等。如今的中国民协会员具有学历高(博士、硕士占相当比例),涉及学科和艺术门类广,年龄、性别、民族构成合理的特点,其中的许多人是本学科或艺术门类中的带头人或佼佼者,获得过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各行业的各种大奖,创作、发表、出版和表演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民间文艺作品、学术著作、论文等。
发展思路
为了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中国民研会于1987年5月经中宣部批准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称的改变带动了工作内容的变化,中国民协的工作重心由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为主转变为在这一基础上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以及相关学科、艺术门类均给予关注。
1989年9月在辽宁大连经济开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来自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陕西、山西、安徽、四川等地的民间 艺术家以精彩的表演使广大观众充分领略到民族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使民间艺术节这一适合百姓参与的文艺形式,成为丰富人们 文化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方式,被各地广泛采用。到现在为止,中国民协在辽宁大连、山西太原、北京门头沟、江苏无锡、湖北荆门、山西榆次和广东番禺共主办过7次中国民间艺术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当地群众和各方面的好评。
中国歌谣学会于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陕西延安举办“黄河歌会”,在湖北武汉举办“长江歌会”。黄河和长江沿岸的省份都参加了活动。活动充分展示了民歌的魅力,也向人们宣传了我国优秀民间艺术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2005年以来,每两年一届,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连续举办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影响深远。
1993年7月至9月,中国民协在河北秦皇岛南戴河万博城主办了中国民间艺术大展,两个月的时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间艺术 家参加展览,艺术门类十分丰富,参观人数达20余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杨尚昆、薄一波、赛福鼎·艾则孜等参观展览并题词赞 誉。1997年6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精品展”[1],11月,中国民协与北京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塔举办“国际手工艺术周”,参展的中外艺术家现场表演了精湛技艺。此后,连续10年,中国民协先后在北京展览馆、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农业展览馆等处举办了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将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介绍给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
视频
参考文献
- ↑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民间文艺,中国艺术报,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