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是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部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0年5月開始籌建,同年8月1日正式成立。

當時屬中國科學院領導,是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成立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後,考古研究所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1]

目錄

發展簡史

考古研究所成立時,全所人員(包括十餘位歷史學者)僅有20餘人,每年只能派出一、兩個人數不多的考古隊。1956-1958年人員發展較多,曾經超過300人。1961年精簡機構時,許多人員調往其他單位。到「文革」前夕,全所有170餘人。目前有各類在職人員153人,離退人員157人。

編寫工作

考古研究所的許多編寫工作,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其中,被列為「六五」期間國家項目的有《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2],《青海柳灣》、《偃師二里頭》、《定陵》等發掘報告,以及《小屯南地甲骨》、《殷周金文集成》等;被列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有《大甸子》、《西漢南越王墓》、《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等發掘報告,以及《殷周金文集成》;被列為「八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有《偃師二里頭遺址》等;被列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發掘報告有《中國考古學》,這是考古研究所「九五」期間投入較多研究人員編寫的重要的綜合性項目。另外,還有幾十項編寫工作,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此外,考古研究所許多研究人員承擔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和《當代中國叢書》的考古卷的編寫工作,還參加編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原始社會部分的圖稿。

考古研究所歷年來編輯出版了上百種考古學專刊,其中包括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掘報告,綜合性考古著作和論文集,甲骨、金文和漢簡資料集錄等,大部分是所內研究人員編著的。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出版物有四種:《考古》(月刊)、《考古學報》(季刊)、《考古學集刊》(年刊)和《考古學參考資料》(不定期)。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中國考古學年鑑》,由設在考古研究所的學會秘書處負責編輯。

視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我旗揭牌
1 201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