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樂善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龍樂善堂 |
---|
|
九龍樂善堂是香港的一個慈善機構,由1950年12月起受《稅務條例》第88條認可。
歷史
在18世紀中期,清朝官員前赴香港九龍城寨視察時均會於石板碼頭登岸,碼頭附近有一墟集,設有「公秤」,附近市民貨商交易均須先行在此公秤處秤量貨物再行交易,這就是樂善堂最初籌募經費的方法了,並把每次秤量所得款項則全數用作贈醫、施藥和助殮之用。直到1880年,樂善堂修建正式會址,並定名為樂善堂。[1]雖然根據文獻可以確定樂善堂在1880年之前已經從事慈善活動,但學者一般將1880年作爲其歷史的開端。
清代
九龍樂善堂發源於19世紀中葉的九龍寨城龍津渡碼頭公秤,時清廷九龍汛衙門在同治十二年(1872年)於寨城外設龍津石橋海關,後來中方官員將此海關的責任與營運,轉移予九龍各鄉之殷商,肇成九龍樂善堂之雛型。在1880年,正式成立慈善機構「樂善堂」,乃聯合九龍、西貢、荃灣等各鄉鄉親籌備義診、義學等,創堂堂址位於九龍寨城打鐵街23號,城寨中的「敬惜字紙亭」亦為樂善堂所興建,並於1929年籌創九龍區第一所女義學。[2][3]
二戰期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九龍樂善堂一名副總理因牽涉反日活動,而遭日本駐港軍政府清算,使堂務及人力受到空前損失,後遷址於龍崗道,即現時九龍樂善堂總辦事處。
戰後
在戰前及香港重光之初,樂善堂堂務猶如九龍城區的鄉事中心,但亦因此而未能成為香港政府認可的慈善團體,在1946年當局勒令東華三院協助九龍城中商人重組樂善堂,並由戰前的總理譚傑生、陳祖澤、顧超文等人組成具法律效力的常務總理會主理善業。常務總理會由一名首總理及兩名副首總理及不多於二十五名的常務總理所組成,後來在1965年首總理改稱主席,副首總理改稱副主席並增至四人,同時置總監督一人、副總監督二人監察堂務,由1946年至1960年的樂善堂首總理均兼任東華三院的副首總理。
而按樂善堂規程,現時每屆組織均由不多於一百五十人的「當年總理」所組成,當中並選出二十五人為常務總理,同時設置荃灣、打鼓嶺、井欄樹、蠔涌、坑口等地之鄉村代表,代表在成立時樂善堂服務華界的傳承。現時的九龍樂善堂社會服務,包括香港教育、醫療和長者福利。另亦有參與社會服務聯會統籌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推出社會房屋「樂屋」[4]。
組織成員
2008年董事局主席劉文文,為九龍樂善堂130年來,首位女性董事局主席。而九龍樂善堂首位女性常務總理出現於1965年。曾任主席或總理的知名人士包括:前香港公益金主席余錦基(1988年及1989年度主席)及其父余伯玖、有「歡樂兒歌天王」之稱的醫生李家仁(2001年度主席)、同珍醬油集團父子王仲銘(1987年度主席)與王賜豪(2006年度主席)、前立法會議員倪少傑、九龍城國際戲院東主鄺命光(1954-1958年度主席)與其子無線電視藝員鄺君能(1985年度副主席)及其孫鄺祖盛(2012年度主席)、演員高皓正的岳父陸宏隆醫生、前九龍城區議會主席王國強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快婿李聖潑(2018年度主席)等。
參考文獻
- ↑ 關於樂善堂的歷史. [201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從義學到義務教育 — 探討九龍樂善堂教育服務如何回應香港社會變遷 (PDF). 黃柳青、李煜銘、曹小蕾. 2017年5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2).
- ↑ Hui Wai Ki. 樂善堂義學教育研究(1925-1941) (PDF). 2013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2).
- ↑ 最新資訊 > 最新消息 第二期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樂屋」.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