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買方壟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買方壟斷(Monopsony)指只有一個買者而賣者很多的市場類型。在這種情況下,買者就具有了壟斷性,如果買方壟斷者希望通過在這個市場上購買產品而使其利益最大化,那麼,他將購買較少的數量, 並因此付出較低的價格。

「市場勢力」指買方和賣方影響價格的能力

既然能夠影響價格,那這就說明買賣雙方所處的不再是完全競爭市場,因為完全競爭市場中,個體無法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相比於完全競爭,(賣方)壟斷與賣方壟斷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壟斷」指市場中只有一個或幾個賣方,而存在很多買方;或一個或幾個買方而有很多賣方。壟斷的買賣雙方都能對價格產生影響。

(一)賣方壟斷

對於(賣方)壟斷者來說,賣方市場中只有它一家,所以壟斷者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而非像完全競爭市場中那樣,廠商和市場面對不同的市場需求曲線。這條市場需求曲線反映的,是壟斷者能得到的價格,與在不同價格下提供的產量。

若市場中只有一家生產者,而有很對消費者,那麼當需求量超過一家廠商的供給量時,該廠商便具有了壟斷勢力,就有能力控制價格了。[1]

買方壟斷和賣房壟斷的區別

買方壟斷:價格主要決定於買方。貨源很足,消費者消費不掉。導致了賣方降價,,但產品質量並沒有提高,也不利於廠家回籠資金繼續發展產品。 賣方壟斷:價格主要決定於賣方。可以隨便調價格。這樣的話,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因為花的錢多了,但實際消費的並沒有提高。

具體概念

買方壟斷(monopsony)指只有一個買者而賣者很多的市場類型。在這種情況下,買者就具有了壟斷性,如果買方壟斷者希望通過在這個市場上購買產品而使其利益最大化,那麼,他將購買較少的數量, 並因此付出較低的價格。

賣方壟斷力是指廠商影響價格的能力,即廠商具有的市場勢力。

買方壟斷力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

賣方的供給彈性:在競爭性市場上,價格和邊際價值是相等的,但一個有買方壟斷力的買方能以低於邊際價值的價格購進商品。價格低於邊際價值的程度取決於買方所面臨的供給曲線的彈性。如果市場上僅有一個買方——純粹的買方壟斷者——他的買方壟斷力將完全取決於市場供給的彈性,供給線彈性越小,買方壟斷力越強。[2]

許多市場中不止一買方,買方數量也是決定買方壟斷力的重要因素:當存在幾個寡頭買方時,沒有一個單一買方能夠完全控制價格。這樣,每個買方面對的將是一條有相當彈性的供給曲線,買方壟斷力受到削弱。然而當買方數量受到限制時,買方壟斷力的潛力也在增長。

在買方壟斷的市場結構中,買方的行為目標是影響價格的一個關鍵因素:以糧食企業為例,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行為目標是多重的,並不以「利潤最大化」為惟一目標,當時的企業既不能自主經營,也無須自負盈虧,企業雖是壟斷買方,但控制價格的買方壟斷力並不強。

然而改革後,在市場經濟時期,實行政企分開,使所有國有糧食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不再承擔糧食行政管理的職能,同時規定了各地償還糧食掛賬的期限。然而現有政策要求國有糧食企業以保護價敞開收購,既以社會利益為重,又讓其實現利潤,承擔償還債務的任務,這在理論上是難以做到的。這種「高」要求的結果,迫使企業只能選擇其中一個目標去實現。由於在規定時間內償還債務是硬性指標,大多數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都以盈利作為首選目標。在供過於求的糧食市場上,擁有壟斷經營權的糧食企業在交易中具有絕對優勢,為了多盈利必然出現壓級壓價現象

總之,改革後,壟斷買方的行為目標由原先的「多元化」轉變「利潤最大化」,這一關鍵性變化使糧食收儲企業開始充分利用自己的買方壟斷力來控制價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