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云南翠雀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翠雀花(学名:Delphinium yunnanense Franch.)是毛茛科、翠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90厘米,下部短柔毛,上部无毛,疏生叶。茎最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五角形,表面被贴伏的短柔毛,背面疏被糙毛;总状花序狭长,疏花3-10朵;花梗无毛;小苞片生花梗上部,钻形,萼片蓝紫色,椭圆状倒卵形,花瓣无毛;退化雄蕊紫色,瓣片倒卵形,花丝无毛或疏被短毛;种子小,金字塔形,8-10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生海拔1000-2400米山地草坡或灌丛边。

该种是《中华草本》收录名为鸡脚草乌的药用来源。入药部分为云南翠雀花根,药性辛、苦,温。有毒。有驱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络散瘀之功效。用于风湿关节痛,胃痛,跌打损伤的治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块根。茎高(40-)60-90厘米,下部被反曲的短柔毛,上部无毛,自中部或下部有少数分枝,疏生4-6叶。茎最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五角形,长3.6-5.8厘米,宽5.5-10厘米,三深裂至距基部3-5毫米处,中央深裂片菱状楔形,三深裂,二回裂片狭三角形至狭披针形,全缘或有1-2个小裂片,侧深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被贴伏的短柔毛,背面疏被糙毛;叶柄长8.8-13厘米。上部茎生叶变小,深裂片常全缘,披针状线形。[1]

总状花序狭长,疏生3-10花;基部苞片叶状,有时披针状线形,其他苞片小,钻形;花梗长1.2-5.5厘米,无毛或近无毛;小苞片生花梗上部,钻形,长3.5-4.5厘米;萼片蓝紫色,椭圆状倒卵形,长0.9-1.4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距钻形,长1.7-2.4厘米,直或稍向下弯曲;花瓣无毛;退化雄蕊紫色,瓣片倒卵形,二裂至中部,腹面有黄色髯毛;花丝无毛或疏被短毛;心皮3,子房密被短伏毛。蓇葖长约1.8厘米;种子小,金字塔形,沿棱有狭翅。8-10月开花。

植物学史

别称来源

中国民间以花形似倒提的水壶而多称其为倒提壶。

药用历史

云南翠雀花的根部药用,以月下参之名始载于《滇南本草》,但无形态记载。《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月下参生云南山中。细茎柔绿,叶花叉似蓬蒿、蒌蒿辈,又似益母草而小。发细葶,擎瞢荚宛如飞鸟昂首翅尾,登枝欲鸣,开五瓣蓝花,上三匀排,下二尖并,内又有五茄紫瓣,藏于花腹,上一下四,微吐黄蕊,一柄翻翘,色内亦蓝紫,盖即《菊谱》双鸾菊,乌头一类。”根据以上所述及月下参形态图,对照茼蒿、野生蓬蒿、蒌蒿与茺蔚等植物的叶形考证,认为该种应是《植物名实图考》所谓之“月下参”。《全国中草药汇编》称鸡脚草乌。云南称小草乌、米草乌、小灵丹、细草乌。《黔本草》第1卷以月下参为药材名,云南翠雀花为植物名。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88年版,以倒提壶为药材名,云南翠雀花为植物名,药用部位以干燥根收载。

主要价值

观赏

翠雀花清雅秀丽,开花繁茂,深受人们喜爱,翠雀花耐荫性较强,是作林下地被的优良材料,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由于翠雀花期长,可作为簇植花卉,布置花坛、花境或在草坪、道路边缘栽植。

药用

云南翠雀花为中国贵州常用黔药,是贵州汉族、苗族、彝族等民族习用药物。药材来源为野生,在贵州盘县、普定有少量栽培。云南翠雀花具祛风除湿、止痛、定惊之功效,可用于风寒湿痹、胃痛、癫痫、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等。若治风湿痹痛,需注意云南翠雀花系毛茛科翠雀花属植物,和乌头属植物一样有毒,所以内服宜慎重,剂量一定要控制。

【彝药】块根治疗风寒湿痹,胃寒疼痛,跌打损伤,瘀积肿痛《哀牢》。诺嘟西哩:根治气管炎,肺结核《峨彝药》。喏嘟西哩:根治胃痛,气管炎,肺结核《滇药录》。喏嘟西哩:根用于风湿关节痛,胃寒疼痛,盗汗《民族药志三》。

【藏药】喏嘟西哩:根治疗风湿关节痛,胃寒疼痛,跌打损伤,小儿口腔炎,肺结核,咳嗽《滇省志》。

近种区别

该种近大理翠雀花(Delphinium taliense Franch.),但叶分裂程度较大,末回裂片数目少,狭长,披针状线形,花序狭长,花较小,萼距长约为萼片的2倍。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西南部(会理)、贵州西部(兴义、安龙、清镇、普安、水城、威宁、晴隆、长顺、大方、盘县等地)。生海拔1000-2400米山地草坡或灌丛边。云南翠雀花生长在山坡中上部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的黑色石灰土,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pH6.5-7.2。云南翠雀花在向阳或背阴处均有生长,但以背阴潮湿环境下生长相对要好。云南翠雀花喜温暖湿润气候,在10-30℃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低于5℃时植株枯萎,高于32℃则生长发育不良。要求深厚肥沃、通气性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在自然条件下,适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10-14%。

生长习性

在云南翠雀花年生长周期中,4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营养生长期,其中5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营养生长盛期,7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生殖生长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倒提壶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根系主要分布在2-15厘米的表土层。种子繁殖的云南翠雀花,4月下旬根部开始膨大,直径1-1.5毫米,5月-9月是根的缓慢膨大生长期,9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为根系迅速膨大生长期,11月中旬至12月根系逐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当年生云南翠雀花根长约1.9-3.5厘米,直径2-5毫米。第2年3月份从根颈处重新发芽,之后原有块根萎缩退化,根系重新形成。在4月份第2片真叶长出后,茎生长迅速,6月上旬茎节间处开始着生腋芽,腋芽生长成为叶或分枝后,基部茎不再伸长生长,而新抽生的分枝则开始迅速生长,分枝长9-15厘米;8月份现蕾后植株高度基本不再变化。

种子繁殖的云南翠雀花4月上旬子叶出土,随后从两片子叶中间缓慢长出第1片真叶,呈掌状3浅裂,第2片真叶及之后长出的真叶均较第1片真叶裂深。5月中旬至8月中旬云南翠雀花叶片数及叶面积增长迅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叶面积增长缓慢,叶片数不再增加;始花期植株基部的叶片逐渐变黄萎蔫,12月份地上部分枯萎,第2年3月份重新从根颈处萌发真叶。7月下旬开始有花苞形成,花蕾由下向上形成并开放,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盛花期。开花后12天左右开始挂果,花轴下部的果实先形成,渐及上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果实由下而上陆续成熟。

繁殖方法

利用种子繁殖的云南翠雀花幼苗,主根纤细,须根不发达。如利用露地繁殖幼苗,在取苗时容易将主根和须根折断,造成光脚苗,移栽成活率低。通过对穴盘育苗与露地育苗的比较发现,穴盘育苗带土取苗,根系损伤小,保护主根免受伤害,利于后期主根的膨大生长,同时,穴盘育苗具有缓苗期短和成活率高的特点。选择54厘米×28厘米×5厘米的32穴黑色塑料穴盘作为育苗盘,将穴盘放入平整的木厢中,木厢面积192厘米×98厘米×40厘米。种子用200米克/千克赤霉素溶液浸泡12小时,捞出后阴干,3月中旬播种。介质为风干过5毫米筛的黄壤,按3:1比例与珍珠岩混匀,将介质装入穴盘内2/3处,每穴均匀放入2粒种子,覆0.5厘米左右的介质,介质面稍低于穴盘上口平面,用喷壶雾状浇透水,上覆编织袋保温保湿,见干浇水,使苗床保持湿润,待出苗后揭去覆盖物。此后气温逐渐上升,可在木厢内搭小拱棚,晴天覆黑色塑料遮阳网遮荫,以防受阳光暴晒,损伤幼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与野生云南翠雀花生长相似的土壤环境,栽培地四周有树木遮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良好的排水灌溉条件。采用开厢种植,厢长10米,厢宽1米,厢高25厘米,厢与厢之间留50厘米宽的过道。结合整地,每厢施入1.5千克过磷酸钙和50千克充分腐熟的厩肥作为基肥,深耕耙平,做到土壤细碎,厢面平坦。

移栽方法

待幼苗长出第4片真叶即可移栽,此时苗高约10厘米左右。移栽时将幼苗小心从穴盘中尽量带土完整取出,以保护幼嫩的根系免受伤害,提高移栽成活率。按15厘米×20厘米的株行距作穴,穴深10厘米左右,栽时根系周围用细土填实,移栽后浇透定根水。云南翠雀花宜在阴雨天进行移栽,可缩短缓苗期。但移栽后气温开始逐渐上升,为防止强光对幼苗的伤害,在厢面搭拱棚,覆遮阳网遮荫。

田间管理

在云南翠雀花伸长生长期及孕蕾期各追施复合肥1次,孕蕾期进行疏蕾,避免生殖生长消耗过多养分,促进根部生长和果实的充实饱满。云南翠雀花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根腐、黑胫病等病害,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并用5%石灰水进行消毒对病区土壤。

伸长生长期在云南翠雀花外围进行2-3次中耕除草,尽量避免伤及根部;云南翠雀花茎柔弱,除草后在基部培土。在云南翠雀花的生殖生长期进行中耕时留少量杂草与云南翠雀花伴生,减少倒伏。

采收加工

当年生云南翠雀花块根单株鲜重3.31-5.94克,两年生平均单株鲜重20.77克,最高可达45.10克,3年生云南翠雀花产量增加不显著,且块根在越冬期间易遭受鼠害,因此,云南翠雀花在栽种2年后收获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采收时间以12月份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时为佳,此时块根含水量少,粉性足,充实饱满,质量较好。选择晴天下午土壤湿度为20-25%时将云南翠雀花块根完整挖出,此时土壤干燥疏松,容易与云南翠雀花块根分离,下雨天气或土壤湿度过大均不宜采收。挖出后去掉地上残存部分,须根无须去除,使用竹刀或木条将土刮掉,切忌划伤块根。在产地加工之前,不可用水清洗,以防表皮变黑。

将采挖的云南翠雀花块根清洗干净,置于蒸笼内蒸20分钟,然后于40℃烘干即可贮存。云南翠雀花必须贮藏在通风、干燥、无异物的仓库内,防止贮藏期间霉变、串味、虫蛀及鼠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