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佾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佾舞

 

 

 

古代樂舞的行列稱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另外還有「四佾」和「二佾」。佾舞規模視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級別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等等。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籥。

2021年5月24日,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出處

南朝梁 何遜《九日侍宴樂游宴》詩:「羽觴懽湛露,佾舞奏承雲。」

《文獻通考·樂考》:「﹝代宗﹞又令女伎為佾舞,雄健壯妙,號《孫武順聖樂》。」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兩人領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個佾舞的孩子。」

歷史

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對於釋奠已有這樣的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別有立容、立聲之意。每個動作皆代表一個字,一節樂曲一組動作。武舞又稱干舞。唐朝貞觀年間的祭孔佾舞為文舞、武舞並用,唐玄宗開元年間曾用八佾。宋朝僅用文舞,表示謙遜禮讓之義。明朝文舞武舞並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執三羽。文舞生及樂生,黒介幘,漆布為之,上加描金蟬,服紅絹大紬袍,胸背畫纏枝方葵花,紅生絹為裏,加錦臂韝二,皁皮四縫鞾,黒角帶,武舞生,武弁,以漆布為之,上加描金蟬,服飾、鞾、帶,並同文舞生。

釋奠佾舞共有三成,各三個樂章,每個樂章由四言八句(32字)的詩詞組成,總共有96個動作。佾舞自漢朝即有,但現今所存的國內佾舞舞譜只有明、清兩代。

日本佾舞

佾舞在日本稱為「釋菜の舞」,是日本「釋菜」典禮的一部分,釋菜是儒家敬謝先師孔子的傳統儀式。在聖廟每年舉行兩次,分別為春季的4月18日和秋季10月的第4個星期日,至今已延續300多年,日本是漢文化圈內的一員,自古以來就對孔子這位漢字文明的啟蒙者推崇備至。日本典籍關於「釋奠」的記載首見於公元701年。這是日本仿效唐朝文章制度的重要活動。

參考資料

1. 《詩經·國風·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2. 佾舞 .漢典[引用日期2014-10-02]

3. 明史 .北京東城區圖書館[引用日期2015-03-21]

4. 日本佐賀縣舉行秋季祭孔典禮 .中國日報網.2013-10-28[引用日期2015-03-21]

5. 日本一市長穿明代服飾祭孔 稱弘揚孔子遺德 .搜狐網.2014-10-27[引用日期2015-03-21]

6.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21〕8號) .國務院[引用日期2021-06[1]

參考文獻

  1. 兩岸接力傳承的非遺——佾舞,人民資訊,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