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光武帝陵 |
中文名: 光武帝陵 時期: 東漢 始建於: 公元50年 |
漢光武帝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的陵園。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1]
陵園簡介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
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它位於邙山腳下,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一反帝王選陵常規,為2000年封建歷史之殊例,寓意何屬,至今仍是一個謎。園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肅穆,它們巨大的輪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臥像,俗稱"漢皇仰臥"。每當漢陵曉煙出現時,陵園之中紫煙裊裊、宛如仙境。當你在鳥柏下拍手時,柏樹間會發出"啁啾"的鳥鳴聲,令無數遊人倍感神奇。
漢光武帝陵 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占地800餘畝,是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遍植隋唐古柏1500餘株,古木參天,肅穆莊嚴,同其它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三奇",遊人到此無不稱奇道絕。
陵園詳情
漢光武帝陵,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其二,一園千柏,國內僅有。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
陽春三春,清明前後,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瀰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雲,煙凝雲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遊仙界。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 "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着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陵園呈長方形,由陵園、祠院兩部分組成,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園內現存千年古柏1500多株,總面積達6.6萬平方米,整個陵園,鬱鬱蒼蒼,肅穆壯觀,山門巍峨,紅牆綠瓦,氣勢壯觀。原陵西側光武祠前大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象徵輔佐劉秀打天下的28名將領。陵內遍植隋唐古柏1485株,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它地方的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其絕,遊人絡繹不絕。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漢光武帝陵始建於公元50年,最初非常簡陋,後來才陸續建起了神道、祠堂。現在的陵園占地6.6萬平方米,山門巍峨,紅牆綠瓦,園內古柏蒼翠、石碑林立,其中有一塊石碑很是特殊,橢圓型的碑體不大,很薄,在碑身上有一個小小的圓洞,將耳朵貼在這個洞上,可以聽到黃河的濤聲,非常奇妙。
據史書記載,劉秀生前就已經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園,而且要求他的陵園面積不要太大,不以山為陵,而是建在河邊。看來,漢光武帝陵建在黃河邊上是劉秀自己的主意,據專家推測,這可能與劉秀一生波瀾起伏的際遇有關。
參考來源
- ↑ 黃河邊的一泥潭下發現了一座超級皇陵,陵墓數千年來竟無人敢盜 新浪 2018年0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