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螺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冠螺科 |
中文名:冠螺科 拉丁学名:Cassididae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目:中腹足目 分布区域:太平洋 和印度洋暖水区 |
冠螺科(学名:Cassididae)是中腹足目的 1科。热带种和温带常见的种类全为海产。除中国海外,也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 [1]
冠螺科生活习性
住:栖息于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
冠螺科分布范围
台湾南部海域、南海。
冠螺科保护级别
数量: 不详,但已较从前锐减。 形态特征: 壳长20—30厘米(约A4复印纸的宽和长) 体重不详 感官能力:视觉10;嗅觉5;听觉5
特殊技:足的背后有一个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厣,当身体缩入壳内后,可用厣完全关闭壳口 识认方法: 贝壳的表面为灰白色,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在近壳口处有很大的红褐色斑块。贝壳大而坚厚,壳的顶端较尖
行:夜间活动。足位于身体的腹面,为块状,肌肉极发达,适于爬行。 休息:埋入砂砾中,仅露出背部。 食:肉食性。主要以棘皮动物等为食。 繁殖:夏季繁殖
冠螺科外形特征
大型海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
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的一科。贝壳较膨胀,呈卵圆形或三角卵圆形。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大。螺层上常有纵肿脉,壳面光滑或具细的螺旋沟纹,结节突起以及红褐色斑块或花纹。热带种和温带常见的种类全为海产。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沙或泥沙质海底。中国沿海皆可采到,有记载的约16种,西沙群岛有唐冠螺。壳供观赏和贝雕用,肉可食。也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
冠螺科分布习性
这种贝类动物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和西沙群岛。国外分布在东非沿岸、加罗林群岛、萨摩阿群岛、夏威夷群岛、日本南部等。
暖海产种类、生活在低潮线以下的珊瑚礁内、活动较慢,常以海藻及微小生物为食,春、夏季节为繁殖盛期。多生活在水深1~20米的沙质海底。肉可食用,壳供观赏,还可作为雕刻工艺材料。
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环境污染,栖地遭破坏。 2、过度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