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分光計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分光計,是使光按波長分散兼供光學測量的儀器。一般由準直管、稜鏡台和望遠鏡3種主要部件構成。
可用於測量波長、稜鏡角、稜鏡材料的折射率和色散率等。
分光計是精確測定光線偏轉角的儀器, 也稱測角儀。
它是光學實驗中常用的的實驗儀器。光學中的許多基本量如波長、折射率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用光線的偏轉角來表示, 因而這些量都可以用分光計來測量。
分光計的基本光學結構又是許多光學儀器(如稜鏡光譜儀、光柵光譜儀、分光光度計、單色儀等)的基礎。它在物理實驗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它是大學物理實驗的必作實驗。
在觀察有關現象和測量角度時,為獲得正確的測量結果,必須保證讓分光計的光學系統(準直管和望遠鏡)要適合平行光。
即要求望遠鏡光軸與分光計的主軸垂直, 以保證觀察面是一個平面。這也是調節步驟中難度最大的。
中學裡常用的分光計一般由裝在三腳座上並在同一平面內的準直管、稜鏡台和望遠鏡三個主要部件構成。稜鏡台為一圓盤,可以繞中心軸轉動,其底座上刻有游標。望遠鏡則和底座外圍刻有角度讀數的圓環相連,它們也可以繞中心軸旋轉。但準直管的位置固定。從光源發出的光。經準直管變為平行光,再經稜鏡色散,改變方向,用望遠鏡觀察而在圓環上讀出所偏轉的角度。望遠鏡中還裝有準絲以增加測量的精確度。
1814年,夫琅和費在研究太陽暗線時改進了當時的觀察儀器,設計了由平行光管、三稜鏡和望遠鏡組成的分光計。這是第一個分光計的出現,其設計思想、基本構造原理是現代光譜儀、攝譜儀設計製造的基本依據。分光計經常用來測量光的波長、稜鏡角、稜鏡材料的折射率和色散率等。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