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分趾鞋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分趾鞋袜

图片来自PR TMES.com

分趾鞋袜,或称二趾鞋袜,是拇趾与其馀四趾分开的鞋子袜子,日语称足袋たび)。中国古代称分趾袜二趾袜丫头袜(也作鸦头袜鸦头袜)或歧头袜,除了是布料、丝织品所造之外,有些是用皮革制成的,因此有时会写成丫头袜鸦头袜鸦头袜丫头袜鸦头袜鸦头袜歧头袜歧头袜。分趾袜呈“丫”形,穿木屐时可以让脚趾卡住上面的绳系。[1]

名称来源

“足袋”本来是古汉语袜子日本也吸收了这个名称,在11世纪时就有“足袋”的记载。后来在日语里变成专指分趾的袜子和鞋。

历史沿革

中国

分趾袜最早出现在中国,称为“丫头袜”。唐朝李白有《越女词》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鸦”是“丫”的通假字。当时江南人因为当地气候潮湿多雨,多穿木屐,丫头袜就是专用来配搭人字带木屐的袜子。

宋朝,丫头袜仍然很流行,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提到:“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渺身。”[2],当时不但在江南地区流行,在北方也可以见到,金朝元好问《续小娘歌》之五:“风沙昨日又今朝,踏碎鸦头路更遥。”吴无闻注曰:“鸦头袜,女子歧头袜。”

元朝时丫头袜也很常见于江南,当时浙江诸暨杨维桢《翡翠巢》:“屏开时露鸦头袜,弦断应衔凤嘴胶。”[3]当时在诸暨民间,农妇做鸦头袜、草鞋袜是必须的技能。 清末民初的绿林人物仍有穿著。

日本

日本在11世纪的文献上开始有“足袋”一词的记载,但不确定其形制是否和现在的足袋相同。而现在发音是“たび”的分指袜“足袋”,出现在镰仓时代(另一说为室町时代),其实际的起源以及发音来源至今未有定论。

对于其来源有以下说法:

  • 源自平安时代的贵族穿著袜子“下沓(しとうず)”,当时的猎人穿著的袜子是皮革制,这可能是起源之一。
  • 源自中国的丫头袜,与木屐一起传入日本,由于日本的下駄于当时中国的木屐形制相似,故有此一说。
  • 日本所制作专用来配搭下駄的袜子,与中国的丫头袜没有直接传承关系,只是两者都是为搭配分指木屐而设计形状相似的袜子。

平安时代的皮革足袋,脚踝部分附上可缝合的纽,缝合后纽不会掉下来。

镰仓时代曾规定武家只限于从当年的十月十日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日可以穿袜子,而且只有年过50岁的老人、贵族和经过各级官府特殊批准的人,才有这种待遇,是为“足袋御免”,到江户时代,才废止这项规定。

1657年发生明历大火后,皮革供应不足导致价格高涨,木绵制品在当时突然成为普及产品。在木绵制足袋普及之时,以钮扣扣住足袋的方法有所改变。现在的足袋是以呼作“こはぜ”(甲驰、牙签、甲钩、骨板)的金属制成的挂勾扣住的,绑在钮上的线称为“受け糸”(又称作挂け糸),这种方式是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期间非常普及。但以钮扣扣住的足袋并没有消失。

现代日本人在穿著和服下駄草履时仍然常穿足袋。最正式的是白色,在一些正式场合如茶道会穿著。男性出行时则常穿黑色的足袋。有花纹、图案的足袋则多为女性穿著。

新式分趾袜

传统的分趾袜以无弹性的料缝制,开口在后面,穿著时要用带子、钮扣或扣子扣紧,这些部件往往容易松开,令袜子滑下。近年就出现了以弹性纤维纺织、袜头加上橡皮筋的分趾袜,穿著时能够紧贴脚部,也不用系带子或扣扣子,穿著方便且不易滑下。但传统以带或扣子扣紧的分趾袜仍然存在。

部分ACG作品中,也有以传统分趾鞋袜为基础而产生的其他种类(如长筒等)。

== 分趾鞋 ==分趾鞋是一些拇趾和另外四趾分开的鞋子,日语称为“地下足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日本的祭穿著的,另一类则是平日穿著的鞋子,当中又分为被建筑工人农夫园丁等穿著的工作鞋以及制成分趾样式的流行时尚休闲鞋运动鞋

祭穿著的分趾鞋的底部物料以较分趾袜坚韧、厚实的纺织物料制造,用作工作或日常鞋子的地下足袋会用橡胶制造。虽然现在一些建筑工人已经渐渐改穿钢头硬底工作鞋,但底部柔软的分趾鞋仍然受到一些工人的喜爱,这是因为穿著分趾鞋接触地面时会给他们较好的触觉,且脚穿柔软的分趾鞋会较硬底鞋灵活。例如建筑工人在工地上走动时能感觉到他们踏着甚么;木匠、园丁等穿著柔软的分趾鞋也可以用脚捡起地上的物件。

近年又出现一些分趾休闲鞋和运动鞋,由于造型特别、款式新颖,受到一些年轻人欢迎。

其他

  • 镜之边缘女主角绯丝所穿的红色跑鞋是分趾的。
  • 陆王》讲述一间传统分趾鞋袜制造商要开发运动鞋的事迹。

参考文献

  1. 分趾鞋袜,BIGgGO,2021
  2. 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渺身。”
  3. 杨维桢《翡翠巢》:“罗浮花使先春到,来傍玉楼深处巢。舞雪艳翻杨柳絮,歌云轻压海棠梢。屏开时露鸦头袜,弦断应衔凤嘴胶。却笑雪衣娘太劣,雕笼深锁未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