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世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世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出生 1955年1月
陝西省西安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科研工作者

劉世錦,男,1955年1月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82年2月畢業於西北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2]

劉世錦長期致力於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等領域,曾多次獲得全國性學術獎勵[3],包括第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優秀論文獎[4]。曾獲得中國企業改革優秀論文獎、中國發展研究一等獎等[5]

人物履歷

1972年12月-1978年2月,西安市新城區交通局工人、幹部。

1978年3月-1982年2月,西北大學經濟系本科學習,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優秀調研報告獎等,其中:1986年獲陝西省中國西部發展優秀論文獎;1991年獲中國企業改革優秀論文獎。

1982年3月至1986年10月,在西北大學經濟系(後為經濟管理學院)工作,任講師、教研室主任。 (其間:1984年9月-1986年9月,西北大學經濟系攻讀碩士學位)

1986年11月-1989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9年11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9年12月—1994年3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

1994年4月起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宏觀調節研究部副部長、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2015年7月2日,免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職務。

2016年5月起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深圳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

2018年3月,任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

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致力於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

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政策等領域。

先後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改革》、《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時報》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其他文章二百餘篇,獨著、合著、主編學術著作10餘部,撰寫一系列內部研究報告。

曾多次獲得全國性學術獎勵,包括第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優秀論文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論文獎,中國發展研究一等獎等。

社會兼職

目前兼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常務理事及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產業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改革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等。兼任若干城市、企業的顧問和若干大學的兼職教授。長期以來致力於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政策等領域。先後在一些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其他文章二百餘篇,獨著、合著、主編學術著作10餘部。撰寫一系列內部研究報告。

人物著作

(獨著、合著、主編)

《後來居上:中國工業發展新時期展望》,中信出版社,1991年

《經濟體制效率分析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

《為什麼能夠起飛》,中國建築出版社,1993年

《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年

《企業股份制改造手冊》,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年

《現代企業制度》,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企業改革中的資產重組: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1995年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報告》1997年、1998年度,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1998年

《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

《宏觀思考》,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

《「十五」產業發展思路》,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

《資本市場新論》,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年

《中國產業發展跟蹤研究報告》2000年至2002年,華夏出版社等,2000、2001、2002年

學術論文及其他文章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調查《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周刊》2013年12月10日

中國將進中速增長期 政策主基調是托底 《經濟觀察報》2013年08月09日

住房投資峰值在2015年 《經濟觀察報》2013年06月28日

宏觀政策主基調為「托底」而非「推高」 《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06月29日

中國經濟尋找新的動力和平衡 《北京日報》2013年06月24日

中國經濟上台階有賴於精耕細作 《中國發展觀察》2013年第4期

當前與2009年經濟走勢判斷和政策選擇 《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12期

穩定宏觀政策 鞏固經濟自主增長的基礎——2002—2003年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3日

明年GDP增長率有望持續走高:2002~2003年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中國證券報》2002年12月6日理論版

中速增長階段需重視供給政策 《中國投資》2012年第5期

加快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機制轉換 《人民日報》2012年08月22日

劉世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我國增長階段轉換與發展方式轉型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2012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及全年展望 《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07月27日

目前房地產市場處在一種膠着狀態 《中國經濟導報》2012年07月19日

關於我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的認識 《北京日報》2012年07月17日

觀察中國增長三維度 《財經》2012年第2期

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認識仍有待深入 《北京日報》2012年05月21日

為什麼中國「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會成為一個問題 《求是》2011年第11期

中國汽車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04月05日

本輪市場共振是「餘震」還是「預震」——對美債危機前景的判斷及應對策略《中國發展觀察》2011年第10期

應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帶來的挑戰 《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11月18日

如何正確認識在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上的爭議 《中國發展觀察》2011年第7期

美債危機及其影響 《經濟日報》2011年10月31日

世界經濟「雙軌增長」 總量政策以穩為主 《經濟參考報》2011年09月26日

增長速度下台階與發展方式轉變 《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5期

加快中高級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進程 《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01月26日

「十二五」應加快中高級生產要素市場化 《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01月15日

深圳應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引領全國 《深圳特區報》2010年09月26日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讀《七個「怎麼看」》 《光明日報》2010年07月23日

抓住碳革命 《三聯競爭力》2010年第2期

新興產業的兩大戰略性方向 《浙商》2010年第1期

十二五應以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為主線 《經濟參考報》2010年02月24日

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經濟更長一個時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日報》2010年02月01日

「十二五」規劃戰略選擇 《財經國家周刊》2010年01月26日

促進經濟更長一個時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日報》2010年01月18日

建立全球減排責任體系 推動排放權交易 《金融時報》2009年12月23日

中國經濟要為進入中低速增長做好準備 《經濟參考報》2009年11月17日

明年宏觀調控可採取增長和物價「雙穩」方針 《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11月04日

應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減排責任體系 首屆曹妃甸論壇第二次全體會議

着眼長遠,促進中國經濟更長一個時期平穩較快發展 《中國發展觀察》2009年第10期

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與政策建議 《中國發展觀察》2009年第8期

政府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關係 《經濟參考報》2009年06月03日

外資汽車企業總體上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05月08日

政府審批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關係 中國經濟新聞網 2009年06月03日

轎車是否應該進入中國家庭? 《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04月27日

中國汽車產業30年發展中的爭論和重要經驗 《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放寬准入以釋內需 《財經》2008年第12期

「幸福江陰」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踐 《經濟日報》2008年9月22日

立足基本面,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中國投資》2008年第9期

異地分散就業轉型是災民安置重要途徑 中國災備管理戰略國際研討會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認識和政策問題 《前線》2008年第02期

資源環境壓力的實質是什麼 《浙江日報》2008年2月18日

我國目前工業化問題研究成果 《工業化藍皮書》發布暨中國工業化進程研討會

增長模式轉型:我們需要轉變什麼 《新華文摘》2006年第22期

關注「穩中趨降」的可能性和影響 《中國證券報》2007年1月6日

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回答 《湖北日報》 2006年11月01日

國有車企創新亟待解決四大問題 《中國汽車報》 2006年11月10日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中國經濟報告》2006年第4期

走出一條重工業發展的新路子 《北京日報》2006年10月9日

增長模式轉型與發展戰略選擇 《南方日報》2006年09月11日

新型工業化「不是什麼」 《新華文摘》2006年第5期

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新在何處 《上海證券報 》2006年3月13日

積極推進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宏觀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

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的轉型壓力與有利條件 《中國發展觀察》2006年第1期

中國尋求自主創新路 《中國經濟周刊》2005年第11期

緩解資源約束價格應起作用 《光明日報》2005年11月14日

支付改革成本 推動企業轉制 《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劉世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

產業集群要及時轉型 《經濟參考報》2005年7月9日

壟斷改革首先不在放鬆管制 《新經濟導刊》 第84期

支付改革成本,推動企業轉制:思路和初步方案 《瀋陽工作與研究》2004年12月

壟斷性行業改革如何深入 《宏觀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壟斷性行業的改革如何深入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1月28日

新一輪經濟增長對西部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1月18日

我國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11期

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與新工業體系重構 《工業經濟》2004年第8期

汽車業盈利趨降 鋼鐵業增勢漸緩 《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07月04日

中國汽車業可能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06月14日

提高四行業項目資本金比例 嚴控固定投資增長 中國網 2012年05月08日

煤炭價格今後會走穩走平 《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04月27日

如何選擇中國的發展模式?—用新發展觀統籌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矛盾《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04月27日

「以人為本」,是改革發展指導思想上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03月15日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近期改革重點 《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2期

產業增長格局有望維持 《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01月07日

東北國企改革 政府「花錢買機制」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2月05日

振興東北:解決老問題需要新戰略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2月01日

中國外貿如何跟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中國對外貿易》2003年9期

一項重大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人民網 2003年10月31日

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工業化 《經濟參考報》2003年10月29日

重新認識工業化 《經濟日報》 2003年10月27日

中國正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 《上海證券報》2003年10月28日

格林柯爾的三條經驗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0月14日

市場經濟需要破舊立新 《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09月11日

市場反映實體經濟增長 《經濟日報》2003年07月16日

剖析兩類重複建設 《經濟日報》2003年07月07日

正確看待和解決增長中的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06月30日

新一輪經濟增長的若干重要特徵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06月26日

新的較快增長周期何以出現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06月25日

產業集聚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05月20日

物價適度上漲 有利經濟發展 《經濟日報》2003年04月18日

紀敏:連續性和穩定性是貨幣政策主基調 中國網 2003年04月04日

新型工業化道路與產業發展形態密切相關 《經濟日報》2003年03月31日

中國已出現高增長產業群 《經濟參考報》2003年03月28日

汽車業將成經濟拉動主力軍 《證券日報》2003年01月23日

中國將成為汽車最大消費國和最大生產國 《北京日報》2002年11月07日

當前經濟運行的特點與走勢 《經濟日報》2003年01月13日

2002-2003年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01月06日

2002~2003年經濟形勢與政策建議 《中國證券報》2002年12月06日

走近十六大:中國經濟未來持續高增長可期 中國新聞社2002年11月01日

加快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經濟日報》2002年10月28日

高增長行業將領飛中國經濟 《經濟參考報》 2002年10月23日

我國經濟增長發生結構性轉變 《經濟參考報》2002年09月25日

劉世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

汽車業三大預言:中國將成最大生產、消費國 《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9月19日

汽車產業的兩個重要認識問題 《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中國汽車產業開放中確立大國競爭優勢 《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汽車產業後起國家發展模式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借鑑意義 《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中國汽車產業為什麼競爭力不足 《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北京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結構提升 《科技潮》2002年第8期

北京城市發展戰略的反思 《科技潮》2002年第8期

國內汽車業重組變局 《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7月12日

汽車產業全球化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 《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6期

汽車產業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原因分析 《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6期

汽車產業全球化的兩大特徵 《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6期

以結構調整帶動擴大內需 《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發揮「特大型國家」的競爭優勢 《經濟參考報》2001年第144期

放開市場 管住政府—正確認識汽車產業發展中的「重複建設」問題《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8月23日

相關信息

劉世錦:注重改革導向的供給政策

劉世錦認為,物價的壓力暫時減緩,全年可以控制在4%以下。但農產品(000061)漲價和國際油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存在,未來物價走勢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中國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均將面臨比較明顯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

對於宏觀調控,劉世錦表示,貨幣政策在前期比較緊的基礎上可以有所鬆動,比如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是不能期望再一次為保增長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方面,結構性減稅的空間確實有,但是不能高估。除了需求政策,未來要更加重視以改革為導向的供給政策。

劉世錦認為,未來應以價格、投資「雙放開」為重點,推動基礎部門的改革。這種改革在增加供給的同時創造投資需求。此外,通過加強競爭降低成本,緩解要素價格上升的壓力。首先是電力行業,價格不順導致電力開工和投資不足,未來一方面要理順價格,另一方面要在發電等環節引入市場競爭;其次是鐵路行業,要放開市場准入,以合適的項目來吸引投資者,同時鐵路系統的改革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第三是石油行業,要逐步放開原油進口,實現競爭性的定價。除此之外,金融領域還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劉世錦:合資企業創新也屬自主創新

北京國際車展的「自主品牌」熱引起了人們對何謂「自主創新」的討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近日表示,合資企業的創新也應該屬於自主創新。這樣可以鼓勵外資向中國合資公司引進新技術。

近日舉辦的北京國際汽車展期間,除了北京國產奔馳E級轎車和國產克萊斯勒300C外,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其自主研發的新型越野車「 勇士」國產化車型。但對於「勇士」是否屬於自主創新的爭論,卻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本土註冊經營的企業進行的創新活動均屬於自主創新。」劉世錦強調,雖然這些企業有外方股東,但法人還是在中國註冊,其產值、就業、稅收均被視為中國所有。如果不將其研發納入中國,顯然不合邏輯。

劉世錦表示,已經有一些外方原打算引進新技術至中國,但聽到中國自主創新的爭議後,外方選擇了暫時觀望。由於爭議引起的這種現象,顯然有違政府鼓勵自主創新的初衷。

劉世錦認為自主創新模式有4種。其一,國內品牌企業獨立的自主創新之路,如奇瑞汽車。其二,先藉助國外能力開發新產品,但有產權無知識;然後逐步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發能力。如華晨汽車。其三,企業與外方先有大的合資或合作,通過引進和消化形成自我主導的研發機制。如上汽集團、一汽集團、長安集團。其四,是合資品牌的自主創新,引進國外技術後,藉助跨國公司全球平台的基礎上做適應性改進,逐漸加大開發深度。如擁有4大品牌的上海通用。

人物榮譽

劉世錦曾多次獲得全國性學術獎勵,包括第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優秀論文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論文獎,中國發展研究一等獎等。

1986年,劉世錦獲陝西省中國西部發展優秀論文獎[6]

1991年,劉世錦獲中國企業改革優秀論文獎[7]

視頻

劉世錦:民企遇到的「名義上平等實際上不平等」的潛規則要解決2019-03-06

劉世錦:中國GDP去年新增量相當於一個澳大利亞,一個俄羅斯了2019年08月26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劉世錦 ,數邦客
  2. 劉世錦 ,科普百科
  3. 劉世錦 ,財新網
  4. 劉世錦 ,博銳百科
  5. 劉世錦 ,金融界
  6. 劉世錦 ,搜狗
  7. 劉世錦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