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小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小剛
國家一級美術師
國籍 中國
職業 北京市海淀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劉小剛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大學書畫協會秘書長,北京市海淀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

師從田家林、李苦禪李志敏於希寧婁師白先生,尤為擅長重彩花鳥畫、水墨畫。[2]

人物經歷

1996年,應馬來西亞書藝協會的邀請,在馬六甲舉辦了個人首次海外畫展,之後又陸續在日本東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藝術之路從此走向世界。

2009年,在中馬建交35周年之際劉小剛先生作為文化交流代表精心創作"荷頌"長卷贈予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以藝術之美為橋樑,祈願兩國發展和諧,和美,為中國畫走向世界又增添濃厚一筆。

劉小剛作品

來自網絡的圖片

人物評價

重彩在中國繪畫的早期階段占有重要位置。"丹青"是古人對繪畫的代稱,"丹"即硃砂,"青"即石青、石綠,兩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顏料。

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重彩在我國繪畫史上的歷史分量。當代重彩畫的創新發展,歸根結底也要由既符合藝術內在規律、又反映時代特定內涵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來支撐和促發。

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思想高度,則必須兼具歷史和國際兩種大視野,也即融匯古今、貫通中西。

劉小剛的繪畫探索正始於此,他自幼師從田家林、李苦禪、李志敏、於希寧、婁師白等書畫大家,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功底;

工作後又長期浸染百年北大的底蘊薰陶,受教於季羨林、張岱年、宗白華、楊辛等老一輩學者的耳濡目染,助其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增添了哲學和美學的雙翼,形成追求精神情感與藝術規律相統一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思路,即以堅實的筆墨功力和學術思想為根基。

將傳統繪畫理念與現代藝術審美相互交融,將個體生命的心靈體驗與厚重的宗教藝術、人文底蘊有機貫通,將水墨意趣創造性地融於重彩花鳥畫創作之中。

在凸顯強烈現代視覺外在張力的同時,從本質上植入深沉內斂、不激不厲的筆墨意境和哲學內涵,從而造就了色墨迭現、濃郁脫俗、清雅奇崛、筆隨心運的高貴畫格。

為拓寬自己的藝術修為,融合西方繪畫之長,劉小剛多次邀請吳冠中、袁運甫等具有西方繪畫造詣的藝術家來北大與師生交流,並從90年代開始遊歷各國,進行高端藝術交流,還與劉大為、於志學等藝術家一起率團赴日本和東南亞地區舉辦畫展,從而極大拓寬了國際藝術視野。

劉小剛作品

來自網絡的圖片

他的"荷風物語"重彩系列,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精神與西方繪畫的造型能力有機結合,以其現代圖式構成、傳統筆墨語言及鮮明的個性表現主義色彩為元素,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繪畫範式和獨特畫風。

在書畫展現場,劉小剛與各書畫藝術家及書畫愛好資深人士就"融匯古今、貫通中西"的繪畫觀點進行了熱烈交流探討。

劉小剛提出,師古不泥古,察今不媚今,在重彩畫的探索上,實現古今融合的現實路徑,就是讓水墨意境和重彩風韻在新的時代精神滋養下相互滲透、彼此交映,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厚中見韻,濃中見雅,使之去"匠"脫"俗"。

在場書畫藝術家紛紛表示,新時代背景下確實要將貫通中西作為繪畫創新的不竭源泉。

博採中西之長,兼容眾家之要,是全球化視域下中國美術創新發展之必然趨勢。

特別是在對外開放和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和廣泛的時代格局下,西方繪畫藝術在構圖布局、色彩運用及造型能力等方面的特徵,對當代人的審美認知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對重彩畫的創新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當今時代是一個藝術繁榮的大時代,但藝術繁榮必須靠創新思維來促動和激揚。

走藝術創新變革之路,丟掉傳統精髓,對時代氣息視而不見不行;

忽視中西交融,對民族藝術故步自封也不行。作為一個有信仰的、執着的藝術朝聖者,劉小剛融匯古今、貫通中西的重彩花鳥畫探索實踐,為當代中國美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模式。

參考來源

  1. 劉小剛 ,墨盞樓
  2. 劉小剛 ,百度